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与管理

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与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玉明等 著,伍玉明等 编
图书标签:
  • 生物标本
  • 采集
  • 制作
  • 保存
  • 管理
  • 生物学
  • 动植物
  • 科研
  • 教学
  • 博物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70382
商品编码:2782008064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5
页数:432
字数:624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旨在规范生物标本工作中使用的重要技术和方法:采集、制作、保存、维护和管理。全书分为四部分:第*部分包含了生物标本的类型、作用以及标本采集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对动物标本和植物(包括菌物、藻类)标本的采集要求、采集工具、采集方法和标本的野外处理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并对液浸标本、干制标本、玻片标本、骨骼标本、剥制标本等不同类型生物标本的制作方法、操作步骤及其保存与维护进行了系统论述;第四部分主要涉及生物标本的包装、运输、储存和管理,以有代表性的生物标本为例,对标本包装与运输的程序和要求予以详细说明;标本的储存和管理部分详细介绍了标本的消毒、入库、管理、标本馆的建筑特点和工艺要求等。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篇 概述
第1章 生物标本的类型与科学意义 3
第2章 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5
2.1 生物标本采集前的相关必要准备 5
2.2 生物标本的野外采集记录 7
2.3 生物标本制作过程中污染物的处理 8
第二篇 动物标本的野外采集、制作和保存
第3章 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1
3.1 哺乳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1
3.2 鸟类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26
3.3 爬行动物标本的野外采集及处理 47
3.4 两栖动物标本的野外采集及处理 57
3.5 鱼类标本的野外采集及处理 72
3.6 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88
3.7 无脊椎动物标本的野外采集及处理 108
附录 常用固定液的配制 152
第4章 动物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155
4.1 液浸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155
附录A 福尔马林和酒精使用说明 172
附录B 标本瓶封口的常用方法 173
4.2 干制标本制作与保存 174
4.3 动物玻片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185
4.4 骨骼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211
附录 大型动物骨骼标本的组装(以鲸类为例) 226
4.5 剥制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230
4.6 特殊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291
4.7 昆虫包埋标本 293
第三篇 植物(包括菌物和藻类)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
第5章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97
5.1 被子植物标本采集 297
5.2 裸子植物标本的采集 312
5.3 苔藓植物标本的采集 314
5.4 蕨类植物标本的采集 319
5.5 担子菌标本的采集 321
5.6 子囊菌标本的采集 324
5.7 无性型真菌标本采集和处理 327
5.8 地衣标本野外采集 334
5.9 藻类标本的采集 339
第6章 植物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346
6.1 干制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346
6.2 液浸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365
6.3 玻片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369
附录A 常用固定剂的配制 376
附录B 几种常用染料的配制 376
附录C 封藏剂 377
6.4 特殊用途标本的制作 377
第四篇 生物标本的包装、运输、储存和管理
第7章 生物标本的包装和运输 385
7.1 标本的包装 385
7.2 生物标本运输或邮寄 386
第8章 生物标本的储存和管理 388
8.1 生物标本馆的建筑特点和工艺要求 388
8.2 标本馆建设的基本条件 392
8.3 标本保存设备及基本器具 393
8.4 标本的管理与日常维护 394
8.5 标本的借阅 398
8.6 标本的杀虫灭*处理 401
8.7 标本的解剖、分离及组织样品的提取 407
8.8 标本的交换与受赠 409
附录 标本交换通知单 412
8.9 标本管理人员守则 414
8.10 来访人员守则 414
8.11 标本馆突发事件的处理 415
参考文献 416

在线试读
第*篇 概述
  第1章 生物标本的类型与科学意义
  生物标本是指保持生物实体原样或经特殊加工处理后,用于学习、研究、展示等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完整个体或实体的某一部分。
  着重科学研究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始于欧洲。19世纪以前,欧洲的大批博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等,在进行环球航行或到世界各地的远征考察的同时,就开始大量收集不同地区的生物标本用于各自的科学研究或收藏,掀起了生物标本采集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分类学也随之蓬勃发展。
  生物标本有多种类型。按照生物类群的不同,生物标本可分为动物标本、植物标本、菌物标本、藻类标本等;按照标本的用途,又大致可分为研究用标本和展示用标本;按照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剥制标本、蜡叶标本、玻片标本等;按照保存内容的不同,可将生物标本分为整体标本、皮张标本、骨骼标本、子实标本、组织器官标本等;按照科学意义的不同,又可分为模式标本、珍稀濒危生物标本、特有生物标本、普通研究用标本等。
  生物标本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概述如下:
  第*,生物标本是生物物种鉴定的主要依据。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为使各种生物的名称与其所指物种间具有固定的、可以核查的依据,故在确定一个生物物种时,除了需要文字描述和图示以外,尚需将当时确立该物种时所用的标本长期妥善保存,以作为今后考证该物种*有效、*直接的凭证,即实物资料,这样的标本亦被称为模式标本。
  第二,生物标本是研究物种分布、系统发育等的实物证据资料。单个的生物标本资料往往难以全面显示进化信息,而大批标本的积累,使生物学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被研究物种的更多相关信息,能够将采自不同时间和地域的标本进行形态学或分子系统学的对比研究,*终能够探讨有关物种系统发育的科学问题。
  第三,对生物标本的系统研究,可以提供更多有关资源变化特别是珍稀濒危生物资源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从而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制定濒危物种保护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生物标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农业生产中养殖和种植品种的种质资源标本和野生物种种质资源标本,往往可以为作物品种鉴定和育种提供可靠的实物依据;各类药用动植物标本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保存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为鉴别天然药材、研究开发新品种等提供了依据;保存的大量各类作物害虫和天敌动物标本以及养殖对象的病虫标本,在进出口检验检疫、生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要求生物学家提供越来越多的生物资源信息,生物标本将为医药卫生、农学、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等相关应用学科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生物标本对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野生生物物种资源丰富,标本展示与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总之,生物标本是人类自然遗产中*宝贵的永*纪录,在科学研究、科学知识普及和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气候带,地形复杂,生物物种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生物物种多样性*为丰富的国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50年代、70年代后半期和80年代,曾出现了数次生物资源调查高峰,使我国生物标本收藏从无到有,并且数量上有了极大增加。尽管与西方不少国家相比,我国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历史不算太长,但在大量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生物标本已经有了可观的积累,而且区域特色明显。
  当前,随着全球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生产技术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我们对自然资源利用过度,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物生存面临危机,甚至引起了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生物物种以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对于我们和子孙后代研究生物发展进化的历程也有重要意义。
  第2章 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2.1 生物标本采集前的相关必要准备
  2.1.1 采集目的的确定
  1. 综合生物区系调查(或生物资源的本底调查)
  区系调查(或本底调查)主要是为了掌握某一区域内生物物种资源的原始资料,包括对物种组成(或物种多样性)和成分特点的分析,从而对该地区进行专门的调查并对被获准采集的物种进行标本采集,如横断山区生物资源调查、海南岛生物资源考察等,都属于区系调查。原则上讲,这类调查要尽可能全面地对目标区域内生存的所有生物物种进行采集。但要采集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生物物种时,必须办理相关手续(详见本章2.1.3节)。
  区系调查通常要以年为周期,必要时应连续数年或更长的周期对区域内的不同生境进行。
  2. 针对单一或某类生物资源开展的专题调查
  专题调查通常有具体的对象或特定的研究类群、特定的物种等,如海南岛鱼类资源调查、虎凤蝶野外分布现状的调查、青海湖地区雁鸭类保护生物学调查、塔里木盆地野兔调查等的专题调查。
  2.1.2 采集对象的确定
  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确定拟采集的类群或物种,如在进出口贸易商品中发现了某种昆虫或害鼠等,需在海关和贸易部门的配合下采集标本,以供物种鉴定。
  2.1.3 与标本采集相关的必要准备
  标本采集之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必须做好细致和周密的计划。充分的准备能确保顺利完成调查并保证标本采集的质量。为此,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需要了解前人的相关工作,包括在该区域做过的相关调查的内容、方法、路线、结果等,也应了解有哪些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同时,还要查看调查地区及其附近已采集到的标本,并熟悉相关物种的形态和生态特征。依据文献和标本资料,编写调查地区初步的物种名录,以供参考。
  (3)搜集拟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气候、动植物等有关文献资料;同时,还需要了解拟调查区域的野外工作、交通等条件,了解民族、民风、民俗等社会概况,以便策划工作内容、路线、时间及应带的装备、仪器、设备等,还应注意与当地居民的沟通。
  (4)办理采集许可。所有采集工作都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准许范围内进行,根据需要办理各项必要的行政审批手续,如根据需要办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采集标本许可证等手续、单位介绍信、持枪证等,以保证采集和调查工作的合法性。如果需采集保护物种或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采集时,还需提前向当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甚至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提出采集申请,申请内容包括采集目的、拟采集的物种及其数量、参加调查人员及野外工作时间等,只有在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许可后,采集工作方可进行。
  (5)制订工作计划。拟定采集方案,包括需携带的采集工具、调查路线、日程安排、经费预算、人员分工等。
  (6)野外采集活动可能遇到危险或事故,应根据标本采集工作的危险程度办理人身保险等事宜。
  (7)准备各种采集工具和设备。根据拟采集物种或类群及其习性、拟采集地区的环境特点和采集目的的不同而进行准备。一般而言,准备的工具和设备主要有标本采集工具和设备、标本制备工具和设备、标本临时储存和包装工具及设备等;此外,还有制备标本的各种药品、量具、针具等。如果条件允许应备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用来记录采集点的经度、纬度、海拔等数据。总之,在出发前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将各种仪器设备和其他所需物品准备齐全,尽可能减少调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8)野外生活所需装备的准备。装备包括车辆、帐篷、睡袋、炊具、食品等。野外调查时所需服装以质地结实、轻软、透汗、防雨、具保护色(如迷彩服)为宜,冬季要带御寒服装,鞋以防滑鞋为佳。其他,如绑腿(防蚂蟥)、长筒布袜(防疫袜)等,特别需要时,亦需准备。
  (9)其他准备。如果野外采集远离城镇,需要准备必要的常用药品或一些特殊地区所需的特殊药品(如治*蛇伤、抗高原反应等药品);同时,也需根据拟采集地区传染性疾病发生及与传染性疾病、寄生虫或其宿主经常接触的特点,必要时在出发前需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并准备相应的治*药品。此外,对急救、自救知识的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
  2.1.4 生物标本采集须知
  野外采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保护物种的采集,必须在获取有关主管部门合法手续后,严格按批准数额采集。
  (2)标本采集人员要具备必要的标本鉴定知识,对大部分采集到的标本具有现场鉴定能力。
  (3)要有保护野生生物的意识,对所需标本进行适度采集,尽量做到不破坏栖息地或将栖息地破坏的程度减到*小。
  (4)要预先了解采集对象和采集工具的使用方法,采集时尽量不破坏标本的形态特征。
  (5)准备好各种采集工具和野外活体标本存放器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与管理》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且不包含原书主题: --- 图书名称:世界地理奇观与人文风貌探秘 图书简介 一、 导言:地球的脉动与人类的足迹 本书是一部旨在全面探索地球表面壮丽的自然地理景观及其所孕育的独特人类文明的综合性读物。我们致力于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五大洲的深度旅行,从最宏大的地质构造到最精微的文化习俗,展现地球作为一个复杂生命系统的多维魅力。本书不侧重于微观的生物学研究,而是着眼于宏观的区域地理、气候特征、地貌演变以及人类社会适应与塑造环境的历史进程。 二、 地理篇:地球的骨骼与皮肤 本卷聚焦于地球的物理形态,深入剖析构成我们星球的基本要素。 1.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的史诗: 我们将详细回顾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解析各大洲的形成历史。探讨环太平洋火山带(火环)的形成机制,分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主要山系的构造动力学过程。书中将配以大量的地质剖面图和构造运动示意图,帮助读者理解数百万年尺度上的地壳变动。 2. 气候系统与生态地理: 本部分系统阐述全球气候的形成机制,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如哈德里环流、科里奥利力影响下的信风系统)到洋流对区域气候的调控作用。我们将分类介绍柯本气候分类法,并以实例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极地苔原气候的典型特征及其在世界地图上的分布规律。同时,探讨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循环和自然灾害频率的影响。 3. 极端地貌的形成与分布: 重点考察地球上最具标志性的地貌类型。在干旱地区,我们将分析风力侵蚀与沉积作用如何雕刻出雅丹地貌、沙丘场;在湿润地区,河流阶地、喀斯特地貌(如石林、溶洞)的形成过程将被详尽阐述。此外,对冰川地貌——U型谷、冰斗、冰碛物的考察,将展现冰雪在塑造地表形态中的强大力量。 三、 人文篇:文明的河流与文化的交融 本卷将视野转向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馈与改造,探索人类社会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适应与发展。 1. 人口地理与城市化进程: 通过对世界人口密度的分析,探讨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历史定居点、农业潜力、资源禀赋和政治因素。深入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城市化的加速趋势,分析特大城市群(如北美东北部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形成模式、功能结构以及面临的挑战,如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和基础设施压力。 2. 农业地理与粮食安全: 本章考察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从美国的商品化谷物农业到东南亚的集约化水稻种植。分析影响农业产量的关键变量:土壤肥力、灌溉技术、机械化水平与市场接入性。重点讨论可持续农业的实践案例,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地区在保障粮食自给自足方面的地理制约。 3. 能源地理与地缘政治: 探讨全球能源资源的分布格局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详细分析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的地理储量、开采难度与运输路线。书中将使用地图和图表清晰展示“能源走廊”与“战略要地”,揭示能源安全的地缘政治意义。 四、 区域地理专题研究:跨越地理的界限 本书精选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单元进行深度剖析,展示地理学研究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1. 亚马逊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 分析该地区独特的水文特征、生物多样性热点,以及人类活动(如非法采伐、大规模畜牧业)对其生态平衡的冲击,探讨跨国界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2.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障碍: 探讨其气候干旱化、基础设施欠发达、内部民族与部落地理差异如何共同构成了区域发展的多重挑战。重点分析交通网络(如铁路和公路)在克服地理隔离方面所起的作用。 3. 欧洲的区域一体化与地理基础: 考察欧洲在地理上如何通过河流、山脉自然地连接与分割,以及欧盟在消除内部地理壁垒、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努力。分析申根区对人口流动的地理影响。 五、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讨论现代地理学工具的应用,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如何革新我们对地球的观测与分析能力。阐述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空间数据采集、建模和可视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资源评估和灾害预警等实际应用领域。 结论:面向未来的地球公民 《世界地理奇观与人文风貌探秘》旨在培养读者一种全球视野和空间思维能力,理解自然环境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地球复杂系统的深入解析,激发读者对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责任感。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页的留白、字体选择、图文比例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色彩和版式的细微变化引导着读者的视线,使得即便内容很专业,也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如果说市面上很多工具书是“功能导向”,那么这本书显然是“体验导向”的。我对比了好几本我书架上的同类书籍,这本书在信息密度和视觉友好度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专业书籍如何才能真正吸引读者,让知识的传递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这在出版界是相当难得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厚实,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那些微观结构和复杂的组织切片图谱,看得出在图像处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对自然历史类书籍向来比较挑剔,很多标本图鉴只是简单罗列,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在插图的精细度和专业性上做到了近乎完美,即便是对生物学背景不深的读者,也能通过清晰的图例大致理解标本的形态特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还附带了一些关于标本采集地点环境的描述,这让原本静态的图像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嗅到野外的气息。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艺术品与科学的结合体,即便是闲暇时翻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视觉享受和知识满足,对于那些致力于生态摄影或自然观察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觉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我尝试着用这本书来指导我进行一些基础的植物形态记录工作,从中受益匪浅。它对于不同类群植物的整体结构描述非常系统和严谨,不像市面上很多入门读物那样,只停留在外表的简单描绘。书中对某些特定物种的内部组织结构变化,例如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规律,讲解得深入浅出,用词精准,这对于我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至关重要。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活体观察,但这本书中关于“结构保持”的理论阐述,让我对如何精确记录一个瞬时形态有了更深的认识。它的逻辑层次感非常强,从宏观的生态位到微观的细胞层级,过渡自然流畅,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堆砌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耳边细细道来,让人茅塞顿开。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最关心的是它对“时间维度”的考量。许多关于生物记录的资料都侧重于某一特定时间点的快照,但生命是动态变化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超越预期的广度和深度。它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生物体后续状态的影响,比如光照、湿度变化对长期保存材料的形变机制。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对如何规划长期的生物资源库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在告诉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入剖析,使得内容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完全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操作指南”,而是充满了科学洞察力的理论基石。

评分

这本书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将一个学科领域的“全景图”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介绍和实际操作建议之间建立的坚固桥梁。书中关于基础化学反应和物理固定方法的描述,用语非常严谨,但同时又巧妙地结合了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解决方案。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自己的小领域内精益求精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简直是宝藏。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且容易出错的环节,反而将其作为重点进行讲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整本书的实用价值飙升,感觉像是一本被高度浓缩的、融合了多年实践经验的“武功秘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