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 |
作者: | (美)阿莱克斯·彭特兰 著作 著 |
定价: | 56.9元 |
ISBN号: | 9787213065842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装帧:平装 | 开本:其他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5-03-01 | 版次: | 页数: |
印刷时间:2015-02-01 | 印次: | 字数: |
编辑 《Strategy Business》杂志2014年度**商业创新图书。
内容 如果要在大数据领域推举出一个代表性的科学家,阿莱克斯·彭特兰是一个无法令人忽略的名字。经过数年极具开创性的研究,社会物理学这个全新科学领域的根基已足够深厚。社会物理学是关于想法流的科学,正是在想法流的帮助下,我们才得以提高集体智能,促进智慧社会的形成。
阿莱克斯·彭特兰
大数据、可穿戴设备之父、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任。
在近30年执教生涯中,彭特兰培养出了50余位博士,其中一半成长为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1/4成为创业公司的创始人,1/4成为业界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彭特兰的实验室孵化出了30家以上的高科技企业。
在计算科学领域,彭特兰是被引述次数多的科学家之一。2011年,《福布斯》评选他为大数据,《新闻周刊》称他是“改变20世纪的100位美国人”之一。2012年,他关于大数据应用的文章获得《哈佛商业评论》的麦肯锡奖。2008年和2013年,他的研究成果更是两度摘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十大突破性科学技术”桂冠。
彭特兰的所谓社会物理学,其实就是强调物质、能量流动之外的第三种流动性:思想、信息的流动性,并进而探讨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认知结构的演化和变迁。他将视角盯在“想法流动”,将其作为看待人类关系构建、社会结构演进的新的视角,在互联网、特别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大行其道的,这一视角更具有开创意义。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80年代,当世人聚焦于MIT媒体实验室时,他在尼葛洛庞帝的影子后播下可穿戴计算的种子;90年代,当《数字化生存》洛阳纸贵时,他醉心于赛博格(半机器人)和情感计算;00年代,当物联网还是无线传感网时,他把移动互联网变成智慧城市的神经;10年代,当人们以为可穿戴计算就是生化学(健康)时,他创立了人类动力学和社会物理学;当大数据甚嚣尘上时,他宣扬个人数据(小数据)。他一直时代,一直“凝视人类”,他就是阿莱克斯·彭特兰。这本扛鼎之作恰好探讨了我近关注的几个问题:组织工程学上如何推动速成组织、应用社会网络激励,城市科学上如何创建数字神经、驱动社会的物理运行,大数据上如何通过开放的个人数据商店来实现基于信任网络的数据公地。字字珠玑,获益匪浅。
吴甘沙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彭特兰是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任,被誉为“可穿戴设备之父”。他的《智慧社会》一书是对社会科学的重大挑战。40年前,彭特兰还是一个大学生,他帮助美国国家宇航局开发一个从人造卫星观测海狸数量的软件,彭特兰发现,海狸太小,难以观测,但通过观测海狸建造的水坝,能够推测海狸的数量。40年后,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彭特兰想要研究的海狸,通过研究人类在生活中留下的各种数据,彭特兰能够找到人们互相交流、合作的规律。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研究员
物理学性感,社会学柔软,性感侵入柔软,妙不可言!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书《大数据时代》译者
彭特兰认为社会智能是决定一个组织的效率和业绩重要的因素,跟其他所有因素加起来一样重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是这样一种人:在想法流中自由探索,在不同的想法流间自如转换,又能将采集来的观念或想法在群体沟通中再经筛选,汇成共识,形成决策。在群体层面,有创新能力和效率的群体,其结构始终在切换当中。在探索阶段,结构呈星型,尽量多元从外部获取新的观念;在整合和决策阶段,结构呈网状,每个节点与每个节点之间有丰富平等的交流。
王烁
财新传媒主编
彭特兰的非凡洞察力使得人类行为不再那么神秘,但却更为迷人。《智慧社会》这本书会让你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你自己和你的世界。
克莱·舍基
书《认知盈余》《人人时代》作者
阅读本书将会使你用不同的方式看待明天。对于什么东西是可测量和可修改的,《智慧社会》开启了我们的想象。它不只是社会分析学,也提供了务实的前进方式。
约翰·布朗
施乐公司前任首席科学家
《智慧社会》讲述了许多关于人们是如何做选择的深入研究。通过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生活实验室”中收集的数以百万计的数据,彭特兰得以监控规模空前的人类行为。彭特兰的研究也为决策者和商界人士上了很好的一课。他提出通过创建恰当的个人信息使用权制度来保护隐私。《智慧社会》是大数据极客们对新领域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探索。
《经济学人》杂志
[序Ⅰ]
测量,还是感知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里,有一幢举世闻名的玻璃大楼,这就是创办于 1980年的 MIT媒体实验室。走上三层,穿过炫酷无比的走廊,有一个名头很响的实验室,叫人类动力学实验室( Human Dynamics Lab)。
实验室的创办者是彭特兰教授。他被誉为“可穿戴设备之父”。2011年,彭特兰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大数据,他在组织工程学、计量社会学、移动信息、图像理解、现代生物测量等领域都有建树,被看作先驱人物。
2013年,彭特兰教授出版的这部《智慧社会》著作,详尽总结了人类动力学实验室近 10年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书中对“想法流”(Idea Flow)如何促进人类合作、促进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该书甫一出版,即获各方赞誉,好评如潮。
比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前主席里德 ·亨特( Reed E. Hundt),评价此书的焦点是关于“思想是如何涌现、流动和传播的”。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研究中心前主任,密涅瓦(Minerva)学校创始人斯蒂芬 ·科斯林(Stepfen M. Kosslyn)说,“彭特兰确实生活在未来”。
这部书开篇,就是这样一句激情澎湃的宣言:“我生活在未来。 ”
全书共 4大部分, 10个章节, 2篇附录。全书对传统市场理论和社会学的基本假设进行了批判,提出基于交互、接触、连接的“想法流”概念,并建构基于“社会感知计算”的全新社会科学领域。
2013年年末,湛庐文化组织了一次高品质的活动,叫作“对话伟大的头脑”,我和 30余位“庐客”一道,拜访了这间诞生谷歌眼镜原型设计的实验室,见到了她的灵魂人物——阿莱克斯 ·桑迪 ·彭特兰。
他柔和、睿智的眼神,在镜片后面闪闪发光。他在回答提问时说:“是的,‘社会物理学’,这是一个来自法国的社会学家奥古斯特 ·孔德( Auguste Comte)的用语。 ”
为什么?他为什么要选用这样一个近 180年前的用语?
“想法流”的社会学价值
1830-1842年,孔德发表了重要的六卷本著作《实证哲学教程》(The Course in Positive Philosophy)。在第四卷里,孔德提出了“社会学”(Sociology)这一概念。孔德的“实证哲学”强调以事实为依据,采用观测、实验、比较和历史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可以获得与自然科学相媲美的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迄今为止的主流社会学基本理论,依然建构在孔德的思路之上。
孔德的思路是什么?法国思想家雷蒙 ·阿隆( Raymond Aron)在 1967年出版的《社会学主要思潮》一书中这样评述道:“静力学和动力学是奥古斯特 ·孔德的社会学的两大部分……社会静力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叙述这一基本秩序到实证主义这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
简单说,孔德的思路就是比照牛顿力学体系的“葫芦”,为社会学“画瓢”。静力学,用来分析社会结构;动力学,用来分析社会演化。你会说,这不挺好的吗?好是好,但在互联网的背景和氛围之下看,孔德搞错了两个问题。
个问题是,他把个体当作物理学的“质点”。虽然传统社会学也分析所谓群体、家庭、团队、组织;但把个体当质点看,就必然会把情感、欲望、意图等等,仅看成个体质点的“参数”,而忽略内在的丰富性(这一点,认知神经科学大有用武之地)。彭特兰认为,(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框架,
“我们停留在 18世纪。”为什么这么说?他引用亚当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指出,人出于本性不仅交换物品,还交换想法、帮助和同情之心。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洞察。我们一直在使用“旧的思想底座”,且浑然不觉。彭特兰抓住了一个朴素但至关重要的概念——想法( idea)。
“想法”,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字眼。人们念出这个词汇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两件事:其一,想法是“个人”的事情;其二,想法稍纵即逝。
在彭特兰这里,“想法”以及“想法的流动”是探查人类交互秘密的钥匙,通过测量想法流,可以就社会构建、团体形态改变、人际交往获得启发。
彭特兰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启了一场可与印刷和互联网所带来的相比肩的伟大旅程。我们次获得真正了解我们自身和社会是如何演变所需要的数据。通过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我们将有可能构建一个没有战争或金融崩溃的世界,一个快速发现和遏止传染病的世界,一个不再浪费能源、水和其他资源的世界,以及一个政府是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的世界。 ”
统观全书,核心问题就是:想法的交换如何驱动并改善人类行为?人们如何通过大量的交互合作,来发现、选择和学习新的策略并协调行动?
与孔德不同,彭特兰将视角盯在“想法流”上,将其作为看待人类关系构建、社会结构演进的新的视角,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大行其道的,这一视角更具有开创意义。
孔德社会学搞错的第二个问题是,在传统社会学中,社会结构和演化的形式,服从所谓牛顿力学的原理,完全从“外部性”给出描述。交互,被看作物理行为。
彭特兰比较了 2004年詹姆斯 ·索罗维基( James Surowiecki)提出的“群体智慧”与“社会学习”的概念。他认为,詹姆斯的群体智慧只是想法的“汇聚”,而不是想法的流动,特别不是想法的互动。比如无记名投票、点赞、网页下载、排行榜单等,这些都不是彭特兰眼中的想法流的例子。
好的想法流,源于仔细和持续的社会探索。在彭特兰看来,实证主义注重研究“个体的动力学原理”,过分强调了对个体“建模”。用我自己的语言说,“这是对的,但却是不够的。”通过社会交互促使想法流动起来,并进而催生新的想法,是社会建构的重要驱动力。
比如说,书中列举了证券交易网站 eToro的案例( http://www.etoro. com/cn/)。交易者通过模仿、跟随交易达人的交易策略,通过轻松“搭便车”,就可以获得不俗的业绩。这种看似简单的模式,只有在互联网环境下才能得以实现。彭特兰将其称为“上帝之眼”(god’s eye)——这是一种“全局学习模式”,即任何人都可以纵览交易全局,都可以面对一幅全景地图做出自己的决策。在这种语境下,社会学习是想法流的关键;多样性是想法萌生的土壤;特立独行则是催化想法流的典型风格。
对“测量”的反思
“想法流”如何测量?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说到社会测量,传统社会学对此似乎很了解。比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émile Durkheim)个把统计学导入社会学。他研究了巴黎历年自杀的数据,写出了《自杀论》一书。社会调查与统计学是社会学基本课程的必修工具。样本、抽样、假设检验、方差,这些术语对社会学工作者来说十分熟悉。但是,彭特兰对此提出尖锐批评,他认为真正的社会测量是“实时的、基于全体的”。惟此,才有可能真正建立社会学研究的基石。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