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第九版 [美]哈尔R. 范里安 中文版 格致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第九版 [美]哈尔R. 范里安 中文版 格致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哈尔R. 范里安 著
图书标签:
  • 微观经济学
  • 经济学
  • 哈尔·范里安
  • 格致出版社
  • 第九版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市场分析
  • 价格理论
  • 行为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冀腾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24612
商品编码:280861209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30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 中文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    名:《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


作    者:[美]哈尔R. 范里安 著


I S B N :9787543224612


出 版 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第9版


印刷时间:2015年1月第1次印刷


字    数:820千字


页    数:549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921g


原    价:65元


媒体评论


哈尔R.范里安堪称谷歌经济学(Googlenomics)这门新学科的亚当斯密。 


——Steven Levy(美国《连线》杂志) 


我使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理由是,这本教材内容严谨准确,又反映 新内容。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更是完美无缺。   


——Jeffrey Miron(哈佛大学)


我决不再使用其他教材了。  


——Kevin Balsam(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


范里安的教材在世界各地都是畅销书。教材的写作格式和表述的清晰性非常出色,而且章节内容的安排简洁适宜……没有任何不足之处。 


——Babu Nahata(路易斯维尔大学)


编辑推荐


这部优秀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既深刻理解了现代经济学,又牢牢把握了主流和前沿。


1.在介绍微观经济学分析基础的同时强调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问题,并将微观经济学的**进展涵盖进来,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所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读者可以此为基础来研修经济学的高级课程和其他学科,攻读学术文献,也可以凭借它来弄清经济政策和形势,做好实际工作。


3.第九版综合读者反馈意见,不再只是在前版基础上叠加新增的内容,而是将各版译者的话化零为整,并对全书各章中的公式、图表及版式进行了全面修订、调整,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规范、准确、清晰、简练。


目录


主编的话


译者的话


第九版前言


 


1.市场


2.预算约束


3.偏好


4.效用


5.选择


6.需求


7.显示偏好


8.斯勒茨基方程


9.购买和销售


10.跨时期选择


11.资产市场


12.不确定性


13.风险资产


14.消费者剩余


15.市场需求


16.均衡


17.测度


18.拍卖


19.技术


20.利润 大化


21.成本 小化


22.成本曲线


23.厂商供给


24.行业供给


25.垄断


26.垄断行为


27.要素市场


28.寡头垄断


29.博弈论


30.博弈论的应用


31. 行为经济学


32.交换


33.生产


34.福利


35.外部效应


36.信息技术


37.公共物品


38.不对称信息


数学附录


各章复习题答案


英汉名词对照表


在线试读


一本微观经济学教科书的第1章通常是论述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虽然这些内容可能是非常有趣的,但用这些内容来开始对经济学的研究似乎是不恰当的。人们在看到经济学分析的一些实例之前,是很难领会这样的论述方法的。因此,我们将用一个经济学分析的实例来作为本书的开头。在第1章里,我们将考察一个特定的市场模型——住房市场。顺便将介绍经济学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是通过对社会各种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的。通过一个模型我们可以简单地表示现实世界的情况。一个模型的力量在于能去除无关的细节,从而让经济学家把重点放在他或她要弄明白的经济现实的基本特征上。在建立模型时,选择正确的简化方法要有一定的艺术。一般来说,我们要采用的是
简单的并且能够描述出我们正在考察的经济状况的模型。以后我们可以逐步地增加复杂的因素,使模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希望更符合实际。


每当我们试图分析人类的行为时,我们需要有一种作为我们的分析基础的框架。在多数经济学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建立在以下两个简单原理上的框架: 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支付得起的 佳消费方式;均衡原理: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人们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


内容推荐


该书是当代中国经济学标志性的出版工程——“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是世界上

受欢迎的标准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之一。第九版共分38章,在第八版的基础上新增加了第17章“测度”来描述估计经济关系时会涉及的一些问题,并用存在于当前实际经济活动之中的新鲜有趣的例子,向学生介绍了计量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延续了该书一贯的将书中的理论内容和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的风格。同时,第18章“拍卖”中增加了两节新的内容和一个新的拍卖设计的例子;第31章“行为经济学”的章后小结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各章复习题答案部分也相应增加了第17章的章后复习题的答案。


作者简介


哈尔R.范里安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谷歌首席经济学家;译者费方域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综合性教材的简介。 --- 宏观经济学导论:全球视角与政策实践 作者: 约翰·K·加尔布雷思(John K. Galbraith) 继任者团队(以强调其对复杂现实的适应性) 出版社: 环球学术出版社 版次: 第四版(2023年修订版) --- 导言:超越个体决策的视野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紧跟时代脉搏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在微观经济学的微小世界之外,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个经济体的运行规律: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利率、国际收支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书坚信,理解现代经济的复杂性,不仅需要掌握严谨的理论模型,更需要具备将其应用于瞬息万变的全球现实的能力。 本教材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读者从国家乃至全球层面审视经济现象的能力,理解不同经济主体(政府、中央银行、企业、国际组织)的行为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我们不再满足于静态的均衡分析,而是着重探讨动态调整过程、政策冲击的传导机制以及不确定性在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与测量 本部分构建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语言和测量工具。我们首先界定核心概念,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区分名义与实际产出,并探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NIPA)的局限性。 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周期: 我们详尽分析了经济波动的来源,从古典的长期供给侧决定论,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驱动模型。重点在于产出缺口(Output Gap)的精确衡量及其对价格稳定和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我们引入了先进的平滑处理技术(如霍德里克-普雷斯科特滤波器),以更好地识别潜在产出。 通货膨胀的测度与后果: 不仅仅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我们深入探讨了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核心通胀指标(Trimmed Mean Inflation)的计算及其在制定货币政策信号中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详细分析了通货膨胀的菜单成本、搜寻成本以及由通胀预期驱动的自我实现螺旋的形成机制。 第二部分:短期波动与总需求管理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解析短期内,经济如何偏离其长期潜力,并探讨政府和央行如何利用政策工具进行干预。 IS-LM-FE 模型及其现代诠释: 经典的IS-LM模型被置于现代框架下重新审视。我们强调流动性偏好和资产组合选择如何影响利率的形成,以及财政乘数在不同流动性陷阱条件下的变动。我们引入了流动性溢出效应(Liquidity Spillover)的概念,解释了非银行金融部门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 从最初的稳定权衡到理性预期下的失效,我们追溯了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变迁。重点分析了自然失业率(NAIRU)的动态性质,以及技术冲击、全球化和工会力量衰减如何重塑了短期权衡的陡峭程度。我们着重讨论了近年来“通胀的粘性减弱”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货币政策的工具箱与传导机制: 除了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准备金率,本章重点讨论了后危机时代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如量化宽松(QE)、负利率政策(NIRP)的理论基础、实际操作中的挑战以及对资产价格的溢出效应。我们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中央银行的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如何影响市场对未来利率路径的预期。 第三部分:长期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 本部分将视角拉长至数十年,探究经济持续繁荣的根本动力。 内生增长理论的深化: 我们超越了索洛模型的稳态概念,深入研究了知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如何通过内生机制驱动长期增长。重点分析了研发(R&D)的外部性、知识溢出的空间结构,以及政府在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中的关键作用。 储蓄、投资与经济发展: 本章探讨了在发展中国家情境下,高储蓄率如何转化为有效投资。我们对比了金融中介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并研究了“双元经济模型”中,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劳动的动态过程。 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 关注政府债务积累的持续影响。我们分析了代际税收平衡、拉弗曲线的现实适用性,以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潜在结构性条件。我们探讨了如何平衡短期需求管理与长期供给侧的财政可持续性。 第四部分:开放经济宏观学与全球均衡 在高度互联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决策都无法脱离国际环境。 国际收支与汇率决定: 本章详细阐述了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之间的恒等关系。我们深入分析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浮动及中间汇率制度下的政策含义,强调了在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一国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局限性(三元悖论)。 汇率超调与资产市场效应: 阐释了由利率差异驱动的短期汇率过度反应现象,并讨论了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影响。我们结合了行为金融学的洞察,分析了投机性攻击如何影响汇率的稳定性。 全球失衡与国际协调: 探讨了长期贸易顺差和逆差背后的储蓄与投资失衡。我们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角色,以及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如2008年)时,G20等平台进行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与困难。 结论:展望复杂性与政策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当前宏观经济学界面临的前沿问题:技术变革(特别是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影响、气候变化对长期生产函数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能抵抗“黑天鹅”事件的宏观经济韧性框架。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操作性的分析工具箱,帮助读者理解并参与到塑造未来经济格局的政策辩论中。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严谨的智力攀登,每攻克一个章节,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分析能力的提升。它不仅仅是在告诉你“是什么”(What),更重要的是在教你“如何思考”(How to think)。范式的转换是学习经济学最难的一步,而这本书似乎深谙此道。它通过大量的、精心设计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强迫读者跳出日常直觉的舒适区,用经济学的逻辑框架去重新审视现实世界。比如,当你分析一个税收政策的负担转嫁问题时,书中的引导会让你立刻意识到“谁支付了价格”和“谁承担了最终的经济负担”之间的区别。这种训练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对思维惯性的重塑。读完一个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将书中的模型套用到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中进行模拟推演,这种即时反馈的思维练习,是这本书最大的学习价值所在,它让抽象的理论真正活了起来。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处理复杂理论时的那种令人惊叹的“剥洋葱”式的解构能力。很多教科书在介绍边际分析、均衡理论这些核心概念时,往往一开始就抛出那些密集的数学推导,让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位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是能找到一个极其生活化、接地气的引子,将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还原为日常决策的逻辑。比如,在讨论消费者选择理论时,他不会立刻陷入无差异曲线的泥沼,而是先从“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牌子的咖啡而不是那个”这样简单的问题入手,层层递进地引入预算约束、偏好排序,最后才优雅地导出效用最大化的数学表达。这种由浅入深,由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分析的路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读起来,感觉不像是在啃一本艰涩的教材,更像是在和一位逻辑清晰、善于讲故事的智者对话,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精妙的分析工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专业和厚重感。色彩搭配上,主色调选择了沉稳的深蓝与克制的灰白,字体排版也十分讲究,既保持了学术书籍应有的严谨,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大气。翻开内页,纸张的白度适中,印刷的油墨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结构和图表设计上的用心。那些复杂的经济模型和曲线图,都被精心绘制得线条流畅、标注明确,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概念的视觉脉络。很多地方,作者似乎特别注重引导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对比和并置的方式,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列呈现,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导览,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对经济学严肃性的致敬。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足以让人望而生畏,它绝不是那种可以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的时间和精力。但正是这种对深度的坚守,保证了其内容的扎实和持久的价值。它不像市面上一些流行的“轻经济学”读物,提供了快速的智力满足感后便烟消云散,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是层层递进、互相支撑的,后面的内容对前面的基础要求极高。因此,对于那些真正希望建立起一套严密、自洽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体系的人来说,这种“硬核”的风格是极其宝贵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套完整的、可供终身使用的分析工具箱。每一次重新翻阅,都会因为自身经验的积累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洞察,这证明了这本书作为经典教材的深厚内功和长远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一些前沿或有争议的话题时,表现出了令人信服的平衡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经济学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学科,其中充满了各种流派和观点冲突,而很多教材为了追求“标准答案”的统一性,往往会选择性地忽略或淡化这些争议。但我发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介绍新古典模型的同时,会适当地引入行为经济学或者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审视和补充,指出经典模型的局限性所在。特别是在关于市场失灵和公共物品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政府干预”或“自由放任”的简单结论,而是细致地梳理了每一种政策干预背后的理论基础和潜在的效率损失,鼓励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种不预设立场、鼓励辩证思考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远超了一本知识传授工具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培养未来经济学家的思维训练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