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 |
| 定价 | 14.00 |
| ISBN | 9787203087618 |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 作者 | 王季同 |
| 编号 | 1201096113 |
| 出版日期 | 2014-12-01 |
| 印刷日期 | 2014-12-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46.00千字 |
| 页数 | 44 |
|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无目录 |
| 王小徐 名季同 清末留学英国 专究电工 曾发明转动式变压器 不仅是一个精于数理科学的学者 而且对于西方哲学也有深切体验 归国后曾任教北京大学 著英文'电网络计算法'而驰名海内。 |
|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作者于佛学涉猎甚广 1928年撰成本书 融会贯通佛学与科学 引经据典 解析旧说 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力图证明佛教的合理性价值 说明佛学是应用科学 是实证哲学。蔡元培在序中指出:既已认与科学不相冲突 则科学家不能解答的问题 何妨利用佛法来试一试。本书从哲学角度的佛学来认知与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视角独特。 |
这本书的引文和注释系统,可以说是其学术信誉的基石。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核对其中引用的那些古籍和早期文献的出处,发现作者在资料的筛选和引用上,展现了惊人的细致和负责任的态度。注释的排布方式也十分考究,大部分是在页脚清晰标注,而不是混杂在正文中,这极大地提升了主文本的阅读体验,需要深究时可以轻松查阅,不需要时则不会打断思路。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理论观点,通常会并列引用不同流派的解读,而不是武断地采纳一家之言。这种“存而不论”或“多方平衡”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学术风范,它承认了该领域内依然存在着未解的谜团,并将这份不确定性诚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远比那些试图用单一理论“一统江湖”的著作要来得更加可靠和令人信服,它教会了读者如何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面对知识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见时有些朴实过头了,那种略带年代感的封面材质和排版,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上世纪末期的再版书。不过,一旦翻开内页,那种扎实的纸张触感和清晰的印刷质量,立刻打消了我的疑虑。那种带着油墨香气的纸张,捧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特别是字体选择,宋体和楷体穿插使用,虽然谈不上多么前卫,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和引文时,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保障。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粘合度,也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著作的尊重,即使是这样一本探讨宏大主题的作品,也希望它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读者长久地珍藏和翻阅。这种不事雕琢,却注重内在品质的做法,恰恰符合我对严肃知识的期待,它不靠花哨的外表吸引眼球,而是用实在的品质说话,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是一本“有料”的书。我对实体书的这种偏爱,或许源于对纸质媒介的执念,它提供了一种与电子阅读截然不同的、更具仪式感的学习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并非在于它是否“解答”了某个终极问题,而是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观察世界的维度和工具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不自觉地用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往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似乎都在某种更深层的结构下找到了联系的支点。例如,书中对某些认知模型的探讨,让我反思了自己做决策时的潜意识倾向,这已经超出了纯粹的理论研究范畴,直接作用于个人的思维习惯。它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的认知框架小心翼翼地拆解开来,然后展示出其内部的运作机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智力上的“重塑”,对于“真理”的追求不再是线性的、单向度的,而是多维的、螺旋上升的探索过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更高级、更包容的提问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构建,简直像是一套精密的建筑蓝图,每一块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层层递进,相互支撑。作者在开篇部分的铺陈极其审慎,他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梳理和界定两个核心领域的概念边界。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一个初涉此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友好的。我尤其欣赏他处理“界限模糊地带”的方式,不是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挖掘它们在方法论和本体论上的潜在交汇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查阅,因为前面对某个术语的定义,会在后文以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视角被重新解读,这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理解过程。这种编排上的环环相扣,迫使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回报是清晰的脉络感。这种结构设计,远比那种“知识点堆砌式”的科普读物来得更有深度和说服力,它展示了作者对整个知识体系的宏观掌控力,让人读起来既有挑战性,又充满被引导的乐趣。
评分文字风格上,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术——既有古典学者的那种内敛和克制,又透露出现代学者那种追求精确和证据的理性光芒。他的叙述语调,很少出现情绪化的波动,始终维持着一种冷静的分析姿态。但在关键的论证节点,那种深思熟虑后的遣词造句,又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可被感知。举个例子,他在阐述某些形而上学观点时,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比喻,这些比喻并非为了简化,而是为了更精准地锚定那些抽象的概念,避免读者在纯粹的逻辑推演中迷失方向。阅读时,我常常想象他是在与一位学识相当的同仁进行一场极其深入的辩论,措辞精准,逻辑严密,但又不乏人性的关怀。这种文字的“质感”,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产生阅读疲劳,因为你总能从那些看似平实的句子中,挖掘出更深一层的意涵,仿佛在与一位沉默的智者对话,收获的是沉淀下来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