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改革現場(上、下兩部)(晚清 經濟改革始末) 9787550227149 李德林 北

正版 改革現場(上、下兩部)(晚清 經濟改革始末) 9787550227149 李德林 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德林 著
圖書標籤:
  • 晚清
  • 經濟史
  • 改革
  • 李德林
  • 曆史
  • 正版
  • 傳記
  • 人物
  • 近代史
  • 社會變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潤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27149
商品編碼:2859162560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改革現場(上、下兩部)(晚清 經濟改革始末)

定價:88.00元

作者:李德林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5022714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高盛陰謀》作者李德林心力之作,6年 65萬字,翔實展現晚清經濟變革;
  2. 讀懂晚清經濟改革,真正理解當前中國。晚清和中國當下極其相似,曆史就是“現實的昨天”。本書包括股市、官商、價格戰、國企、跨國公司等內容,以晚清為鑒,讀懂中國未來;
  3. 吳曉波、張鳴、紀連海、陳九霖等專傢名人一緻推薦;
  4.本書參考資料厚實、,作者耗時6年,收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盛宣懷等奏摺、書信、文集、日記等**手資料,超過兩韆萬字。
  5、《羅輯思維》2014年22期,羅振宇鼎力推薦。

內容提要


1862年,晚清經濟改革拉開序幕,在執政集團與漢族武裝集團爭權奪利的過程中,馬尾船廠、江南製造總局兩大軍工項目上馬。
衙門化的國有企業運作效率極低,在1872年開始的一場國企運動中,改革的大門嚮民營資本開放。自此,1872年成為國有嚮民營、局部嚮整體改革的一個起點,也是晚清王朝為自己埋下隱患的起點。
以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袁世凱、張之洞為首的官方實力派成為改革的主角,以唐廷樞、鬍雪岩、盛宣懷、鄭觀應為首的新舊商人成為改革的先鋒。
朝廷與商人的較量,國退民進、民進國退的多年交鋒,終使經濟改革倒逼政治體製改革。在一場商業勢力助推的憲政改革中,1911年晚清走嚮滅亡。

目錄


序 言 / 001

章 改革前夜 001
一封密摺引發的皇權猜忌 / 002
帝國財政危機,皇弟圖改,皇兄攔腰斬 / 008
洋人“請君入甕”,帝國艦隊傻做“夢” / 014

第二章 湘軍大計 023
無路可走,唯有抓牢槍杆子 / 024
軍工基地定安慶,帝國軍事初始航 / 031
錢袋子與槍杆子的較量:淮軍渡兵上海灘 / 038
你唱雙簧,我將計就計:曾國藩和奕的錢袋子之爭 / 043

第三章 京湘閤流 051
華爾洋槍隊,帝國艦隊大的炮灰 / 052
師生的金權暗戰 / 061
京湘聯手,英人圖謀帝國艦隊計劃落空 / 066

第四章 師生博弈 077
八股文士與留洋商人終會閤 / 078
安慶圖謀廣東幫 / 083
軍企誰傢大:上海洋炮局與安慶軍械所交鋒 / 091
倒黴的五品官,受牢災又虧財 / 098
兩江易主,生吞活剝的並購棋局 / 105

第五章 馬尾風波 115
三權豪搶槍杆子 / 116
王爺的新獵物:馬尾船政 / 124
左爵爺馬尾布局 / 132
竹枝詞案震京城 / 141
流痞鐵匠撒歡馬尾船廠 / 149

第六章 洋行拼殺 159
洋行眼中的香餑餑:長江航綫 / 160
洋行廝殺全麵升級 / 168
二品大員單挑帝國軍工企 / 175

第七章 官商進退 189
岩倉警醒紫禁城 / 190
三大佬拼死救船政 / 199
輪船招商局步履維艱 / 209
洋買辦暗度招商局 / 219
唐廷樞智弈津門 / 228

第八章 內外交睏 247
軍機泄密案一波三摺,大小官員白忙一場(一) / 248
軍機泄密案一波三摺,大小官員白忙一場(二) / 256
文祥的政改,為富國圖強還是留名韆古 / 264
不當棋子當河豚,李鴻章的鮮美與緻命 / 272
執政精英辯國策,朝廷命官喪黃泉 / 280

第九章 金權暗戰 289
紅頂商人鬍雪岩,大發國難財 / 290
聲東擊西,俄國人處心積慮要發電報財 / 299
清集團坐山觀虎鬥,聽任束帶蛇與河豚互咬 / 310
西徵軍藉款,槍杆子掉入錢袋子 / 319
招商局藉錢搞並購,引起一場資金暗戰 / 326

第十章 紅頂商人 001
楊乃武與小白菜翻案,給官場來次大清洗 / 002
首富的勝利,西北資金命脈重入鬍雪岩手中 / 010
商人談貸款,帝國來埋單 / 016
有錢人做慈善,為名不為利 / 021

第十一章 招商亂局 033
上海灘的資金暗戰,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 034
招商局一把手爭奪戰 / 044
李鴻章穩定招商局軍心,堅持“官督商辦”原則不變 / 050
總辦找靠山,不料所托非人 / 057

第十二章 湘淮之爭 067
兩江易帥起風雲 / 068
一份報告引發的血雨腥風 / 078
一次失敗的反間計 / 084
“南洋北洋”捉對廝殺 / 091

第十三章 黃海血戰 101
兩巨頭爭霸上海灘 / 102
一代商業梟雄的隕落 / 111
日本間諜與甲午海戰 / 129

第十四章 皇帝新夢 141
皇帝發行股票籌集賠款銀 / 142
皇帝的改革雄心 / 151
被股票摧毀的改革夢想 / 161

第十五章 鐵路上馬 173
盛宣懷拋棄舊主,結盟武漢 / 174
“江湖郎中”劉鶚敗走武昌城 / 182
日本人盯上瞭鐵資源 / 191

第十六章 帝國嬗變 197
東南互保大結盟 / 198
老佛爺鬆口,“祖宗之法也可以變” / 206
袁同誌“以石壓卵”,收北洋大權 / 215

第十七章 全麵改革 223
日本空手套白狼,藉搶資源 / 224
一次難産的貨幣體製改革 / 233
愛新覺羅傢族發起的政治改革 / 245

第十八章 丁未政潮 257
開平煤礦被盜案始末 / 258
直隸總督在天津大搞改革試點 / 266
風雲詭譎的丁未政潮 / 274
押寶鎮國公,盛宣懷時來運轉 / 285

第十九章 崩潰 295
你一腳我一腳,各國都想在中國鐵路上占一腳 / 296
大清帝國後一次幣製改革 / 303
壓垮清王朝的後一根稻草 / 310

後 記 327

作者介紹


李德林,財經作傢,傳媒人,“《南方周末》緻敬2008年經濟報道”、“影響中國華語傳媒盛典年度經濟報道”、“中國資本市場20周年*影響力財經傳媒人”等奬項獲得者。著有《德隆內幕》、《高盛陰謀》、《黃光裕真相》、《暗戰1840》等書。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正版 改革現場(上、下兩部)(晚清 經濟改革始末) 9787550227149 李德林 北》的內容。 --- 《帝國黃昏: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的權力迷局》 作者: 王安邦 齣版社: 世紀文華 ISBN: 9787536698123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清四十餘年間,中國在內憂外患交織下,圍繞權力結構、軍事改革與外交策略所進行的一係列復雜博弈。它並非簡單地敘述曆史事件的綫性發展,而是著重於揭示不同政治派係、地方實力派以及帝國核心決策層之間,在麵對“變局”時的思想衝突、利益權衡與最終的妥協。 第一部分:洋務餘暉與體製的慣性(1870s-1890s) 本部分聚焦於洋務運動後期,其成果如何在僵化的中央集權體係中,遭遇製度性阻力。作者詳細考察瞭總理衙門、海關等新興機構的運作模式,分析瞭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派大臣,如何在“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下,建立起一套既能應對外部挑戰,又試圖維持舊有士紳結構和皇權穩定的“雙軌製”現代化嘗試。 重點章節描繪瞭北洋水師的興衰,不僅從技術和財政角度進行梳理,更深入探討瞭決策層的戰略短視與內部傾軋如何最終導緻甲午戰爭的慘敗。戰爭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對清廷“自強”敘事的一次緻命打擊,迫使統治集團開始反思單純的技術引進是否能替代根本的製度變革。通過對甲午戰後《馬關條約》簽訂過程的細節還原,揭示瞭朝廷內部對和談與抵抗的激烈爭論,以及慈禧太後在權力平衡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康梁變法與權力中樞的震蕩(1895-1898) 本書對戊戌變法的論述,超越瞭“光緒皇帝與維新派”的簡單敘事,而是將其置於晚清權力結構重組的背景下考察。作者利用新近解密的檔案材料,細緻勾勒瞭康有為、梁啓超等知識分子如何將改革訴求轉化為對傳統儒傢倫理的“新解”,以及他們如何試圖繞開或聯閤舊有官僚體係,嚮上層滲透。 重點分析瞭光緒帝與慈禧太後之間的權力張力。變法初期,光緒的嘗試更多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君主立憲預演,但在觸及到軍機處、翰林院等核心權力部門的既得利益時,立即遭遇瞭頑固派與後黨勢力的聯閤抵製。書中詳細復原瞭“戊戌政變”當夜,袁世凱的角色爭議、榮祿的行動邏輯,以及政變後,清廷在維護中央權威與安撫地方督撫(如劉坤一、張之洞)之間采取的微妙平衡策略。此次政變被視為清廷在現代化進程中,對主動變革能力的一次自我否定。 第三部分:預備立憲的悖論與地方勢力的崛起(1898-1911) 庚子事變後,清廷被迫啓動“新政”,旨在通過有限的體製改革來延續統治。本部分聚焦於“預備立憲”這一核心議題。作者指齣,清廷的立憲並非齣於民主理念,而是“緩兵之計”,其核心在於如何利用憲政框架重塑皇權與滿漢權力的分配。 書中對“皇族內閣”的成立進行瞭深入的批判性分析,認為這是清廷在立憲問題上對“君主神聖性”的最後一次強硬維護,但卻直接導緻瞭漢族士紳與地方精英階層的徹底離心。同時,本書詳細追蹤瞭地方谘議局的成立及其在實際運作中的睏境,這些機構如何在中央的嚴格限製下,努力爭取地方財政與稅收的自主權,從而成為民間力量與中央官僚體係摩擦的試驗場。 此外,本書著重探討瞭晚清軍製改革(新軍的建立)與地方督撫權力膨脹的互動關係。新軍的創建,雖然提升瞭軍事能力,卻也為日後地方軍事強人的崛起埋下瞭伏筆。對四川保路運動的分析,不再僅僅視作辛亥革命的導火索,而是將其解讀為中央集權對地方經濟利益乾預的最終一次失敗嘗試。 第四部分:帝國的終結與曆史的轉嚮(1911-1912) 最後一部分,本書描述瞭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並試圖解釋為何一個擁有強大“預備”力量的帝國會在短時間內迅速瓦解。重點在於分析瞭武昌起義後的權力真空與各省“獨立”的連鎖反應。作者認為,辛亥革命成功的關鍵,在於新軍內部的倒戈,以及南方各省立憲派士紳對革命黨勢力的迅速“收編”。 本書特彆關注瞭袁世凱的重新齣山,解析瞭其在民國建立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他如何利用其在北洋係中的絕對權威,迫使南方革命黨與北方舊官僚進行妥協,並最終實現瞭權力的和平過渡——盡管這種“和平”是以帝製徹底終結為代價的。 本書特點: 視角獨特: 強調製度慣性與權力精英的反應機製,而非單一領袖的個人意誌。 史料紮實: 廣泛參考瞭清末民初的奏摺、督撫函電以及中外使節報告。 論述深刻: 探討瞭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在維護傳統社會結構與引入外部製度之間,陷入的結構性睏境。 本書為理解近代中國從傳統帝國嚮現代國傢轉型的復雜性與悲劇性,提供瞭一部既具學術深度又引人入勝的宏大敘事。它揭示的不是改革的失敗,而是改革在特定權力框架下所能達到的曆史極限。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曆史上那些關鍵的轉型期,究竟有著怎樣的內在聯係。很多時候,當我們審視過去那些看似“錯誤”的決策時,總是不由自主地戴上“後見之明”的有色眼鏡。因此,一本真正有深度的曆史著作,應該能幫助讀者暫時放下這種傲慢,去理解在那個信息不對等、資源極度匱乏的背景下,決策者們是如何在迷霧中摸索前行。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它聚焦於“現場”,這正是我所看重的。我希望能看到那種近乎於現場直播的緊張感和不確定性,去體會那些試圖推動變革的力量在遭遇巨大阻力時所發齣的真實聲響。這種對過程的細緻還原,比單純的結論更為重要,它關乎我們如何看待改革的必然性與艱巨性,以及如何看待那些身處曆史十字路口的個體所做齣的艱難抉擇。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厚重的質感,拿在手裏就感覺像是捧著一部有分量的曆史畫捲。封麵上的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既有傳統書法的韻味,又透著一股現代的清晰度,讓人在第一時間就被吸引,忍不住想翻開一探究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觸感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墨跡的清晰度更是沒得說,排版疏密得當,讀起來非常順暢,眼睛絲毫沒有壓力。這種對細節的打磨,無疑是讓閱讀體驗提升瞭一個層次。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那種對知識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仿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值得珍藏。好的內容需要好的載體來承載,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仿佛已經聞到瞭曆史塵埃中散發齣的油墨香氣,準備好沉浸其中瞭。

評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一本好的曆史著作,其論證過程必須是嚴謹且有力的。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平衡一手史料的運用和現代學術觀點的結閤。那些紮實的檔案引用、翔實的文獻梳理,是構建可信敘事的基礎。我希望看到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對史料的獨到解讀,構建起一套令人信服的論證體係。閱讀這類專業性較強的曆史書籍,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與享受。我期待作者在復雜的經濟數據和政治博弈之間,能搭建起清晰的邏輯橋梁,讓像我這樣並非專業曆史學齣身的讀者,也能夠理解其核心的觀點和研究發現。如果能做到既有學者的深度,又有普及者的清晰度,那麼這本書無疑是成功跨越瞭閱讀門檻,達到瞭“雅俗共賞”的上乘境界。

評分

我個人對曆史類書籍的偏愛,往往集中在那些能把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交織得恰到好處的作品上。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擁有這種“化大為小,以小見大”的敘事能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脈絡時,依然能抓住那些鮮活的人物瞬間,讓他們不僅僅是曆史書上的一個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掙紮有選擇的行動者。好的曆史解讀,不該是枯燥的年代事件羅列,而應該是一場與過去的對話。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透過那些冰冷的數字和條文,去還原當時人們在麵對變革時的焦慮、希望與無奈。如果能成功地將當時的社會氛圍、士人的心態、乃至底層民眾的反應都描摹齣來,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拓寬。這纔是真正引人入勝的曆史作品所應具備的特質。

評分

坦白說,閱讀曆史題材的書籍,有時會讓人感到沉重,因為它往往承載著太多的遺憾和未竟的事業。但同時,這種沉重中也蘊含著力量,那就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的勇氣。我希望這本書在剖析那些改革措施的推行與受挫時,能保持一種冷靜而剋製的批判精神,而不是陷入簡單的褒貶。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揭示齣,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情境下,究竟是哪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使得即便是看似閤理的改良方案也寸步難行。這種對“為什麼會失敗”的深層剖析,往往比“做瞭什麼”更有價值。如果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中國社會在麵對巨大外部壓力時,內部係統如何自我調節與失調的規律,那將是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的復雜局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