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關稅:1644-1911年

清代關稅:1644-1911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倪玉平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關稅
  • 貿易
  • 經濟史
  • 近代史
  • 財政史
  • 中外關係
  • 海關
  • 稅收
  • 社會經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唐人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6333
商品編碼:2865867519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8-02-2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關稅是清廷重要的財政收入,涵蓋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本書依托大量的檔案、官書等相關史料,對有清一代的關稅徵收問題,做瞭全麵係統的梳理和研究。太平天國運動之前,關稅徵收量的變化較為平穩。此後,因西方勢力的介入,洋關迅速崛起,並整體帶動關稅飛速增長,雖經利用人口和物價指數對關稅量進行修正,但並未完全改變這一增長趨勢。清代關稅的變化,成為**中國傳統財政體製由農業型財政嚮工商業型財政轉變的關鍵因素。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軌跡,並沒有偏離世界主流道路,不能被看成是一個“例外”。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清代關稅:1644-1911年》之外,但同樣具有曆史研究價值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描繪其內容,並保持學術性與可讀性: --- 書名:《大航海時代晚期的東方海權與貿易網絡:1550-1800年》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考察瞭自明代中後期至清代中葉,即公元1550年至1800年間,東亞及印度洋海域所經曆的一場深刻的權力、商業與文化重塑。此階段,歐洲的海上力量(以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為主)強勢介入,與既有的中國、日本、東南亞本土政權之間形成瞭復雜而動態的互動格局。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朝貢-貿易”或“片麵通商”的二元對立敘事,構建一個多層次、多主體的區域海洋體係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權力重組與地理邊界的漂移(1550-1680年)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在歐洲列強擴張的壓力下,東亞傳統海上秩序的瓦解與新秩序的萌芽。重點考察瞭以下幾個關鍵節點: 1. 澳門的興衰與葡萄牙的“海禁”策略: 詳細梳理瞭葡萄牙人在澳門的早期經營,探討其如何利用軍事優勢和特許地位,在明朝海禁政策的夾縫中建立起連接馬六甲、果阿與東亞的“葡萄牙大帆船貿易體係”。此體係的特徵在於其對白銀的強烈依賴以及對本土政治的有限滲透。 2. 日本“鎖國”體製的形成與內部經濟基礎: 分析瞭德川幕府為鞏固中央集權而采取的對外貿易限製政策——“鎖國”。這並非完全的隔絕,而是精心設計的“長崎荷蘭商館”和“對馬藩朝鮮貿易”等有限窗口。本書將深入研究日本國內(如大阪、京都)的商業資本積纍如何為後來的明治維新奠定物質基礎,以及這些限製如何間接影響瞭區域走私貿易的活躍度。 3. 東南亞的殖民前沿: 聚焦於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在巴達維亞(雅加達)的崛起及其對香料貿易的壟斷。通過對VOC檔案的分析,本書揭示瞭荷蘭人如何利用武力、契約與本土王權之間的矛盾,構建起一個以香料、锡和咖啡為核心的掠奪性商業帝國,並對周邊如暹羅(泰國)、越南北部的政治穩定産生瞭直接影響。 第二部分:白銀的流動與區域經濟的整閤(1680-1750年) 隨著清朝統一並開放海禁(特彆是康熙二十三年後的部分開放),區域貿易網絡進入瞭更為成熟的階段。本書將分析白銀作為核心媒介,如何連接全球經濟與地方市場。 1. 白銀的輸入與中國經濟的“白銀化”: 探討來自美洲(經馬尼拉大帆船)和日本的白銀如何被吸納進入清帝國的經濟循環,對賦稅製度、土地價格和商業投資的影響。分析瞭白銀流入量波動對地方經濟周期性的衝擊。 2. 廣州體係的孕育與早期發展: 雖然廣州體係在18世紀末纔定型,但其雛形早在康熙、雍正年間已顯現。本書考察瞭早期中國商人(如行商雛形)如何應對西方商船的到來,以及在有限許可下,絲綢、茶葉和瓷器如何取代早期的大宗商品,成為主要的齣口驅動力。重點對比瞭清朝在這一階段對海洋貿易的管理哲學——“重農抑商”背景下的“有限管理”。 3. 跨區域貿易的中間人: 詳細分析瞭作為區域中介角色的群體,如福建和廣東的商人(“海盜-商人”的身份模糊性)、印度的孟加拉商社、以及在東南亞從事轉口貿易的潮州、閩南移民社群。這些中間群體不僅承擔瞭風險,也塑造瞭貿易的實際規則。 第三部分:技術、衝突與知識的交換(1750-1800年) 本部分聚焦於歐洲工業革命前夕的技術差異和文化接觸,探究貿易活動如何成為知識傳播的載體,以及權力衝突的爆發點。 1. 航海技術與製圖學的交鋒: 對比瞭歐洲精密的航海儀器(如象限儀、精密時鍾)與中國傳統航海術的優劣。分析瞭西方製圖學成果(如格林尼治天文颱的測繪數據)是如何在貿易活動中逐步滲透和影響中國官員的地理認知,盡管這種影響是緩慢且局部的。 2. 貿易衝突的微觀史: 收集和分析瞭在印度洋和南海發生的數起海事衝突,這些衝突往往是商業糾紛、司法管轄權不清與文化誤解的集閤體。例如,早期英國東印度公司與清朝地方官員在處理船員犯罪或貨物沒收問題上的摩擦,為日後更大規模的衝突埋下瞭伏筆。 3. 文化商品的雙嚮流通: 考察瞭中國藝術(如洛可可風格中融入的中國元素Chinoiserie)在歐洲的流行,以及歐洲的鍾錶、玻璃器皿等在清朝上層社會中的有限需求。這種交換並非平等,但它確立瞭特定時期內,某些“中國製造”在西方市場上的文化價值與定價權。 結論: 本書認為,1550年至1800年間的東亞海域,是一個由多重權力中心(清朝、德川幕府、VOC、英商勢力)共同塑造的“復雜網絡”,而非簡單的中心與邊緣關係。這種網絡雖然在歐洲資本主義的強大擴張下最終走嚮瞭傾斜,但其內部的韌性、本土商人的適應性以及長達兩個世紀的互動與博弈,為理解近代亞洲的轉型提供瞭至關重要的曆史縱深。本書旨在為研究全球貿易史、區域海洋史以及清代社會經濟史的學者提供新的視角和紮實的史料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很有意思,前半部分顯得有些緩慢和冗長,大量的篇幅用於鋪陳清初的財政睏境和製度基礎的構建,讀起來頗有曆史沉積的緩慢感。然而,一旦進入十九世紀中後期,尤其是在幾次大規模的對外衝突之後,全書的語速明顯加快,觀點也變得更加犀利和聚焦。這種結構安排,或許是為瞭強調“變局”的重要性,但對於習慣於綫性敘事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多一些耐心纔能進入狀態。我個人對清末“新政”時期,試圖將傳統關稅體係現代化,並引入西方統計方法的嘗試非常感興趣,期待看到更詳盡的案例分析。雖然書中提到瞭設立“海關總稅務司”的意義,但其內部運作的實際效率、中國官員與外籍職員之間的權力製衡、以及這些新製度在地方執行過程中遇到的抵製與變形,似乎隻是蜻蜓點水般帶過,更側重於政策製定的“理想圖景”,而非其在復雜官僚體係中的“實際效能”。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考究的,封麵那種深沉的靛藍色,配上燙金的字體,一眼看去就透著一股子曆史的厚重感。我本來是衝著研究清代晚期地方財政變動去的,打算找找關於厘金製度的深度分析,結果發現這本書的切入點似乎更偏嚮於宏觀的國際貿易與國傢財政的結構性矛盾。它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梳理康熙到乾隆年間,朝廷如何試圖在既有的朝貢體係和新興的海外貿易需求之間尋找平衡點,尤其是在廣州一口通商政策確立前後的政策搖擺,寫得非常細緻,檔案的引用也很紮實。不過,對於我更關注的十八、十九世紀交替之際,國內不同省份對關稅收入的爭奪和地方權力重心的轉移,這本書的論述就顯得有些“高屋建瓴”瞭。它似乎更熱衷於描繪國傢層麵上的稅率調整和對外關係的變化,對於關稅收入如何滲透到基層治理體係中去、如何影響到地方士紳階層的經濟基礎這些微觀層麵的討論,著墨不多,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煙火氣”,更像是一份國傢財政的宏大敘事,而非社會經濟史的田野考察。

評分

我得說,作者在梳理清代稅收體係的演變脈絡時,那種嚴謹和耐心絕對是值得稱道的。尤其是關於“火耗歸公”前後,地方稅收結構如何被中央權力重新界定和收編的那部分內容,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梳理。他沒有簡單地將關稅視為一個靜態的收入數字,而是將其放入一個動態的權力博弈場中進行考察,這點非常深刻。舉例來說,書中對江浙地區海關收入在漕糧之外所扮演的“隱性財政支柱”角色的分析,就揭示瞭地方權力運作的復雜性。然而,作為一個對具體稅則變動細節頗感興趣的讀者,我略感失望的是,關於不同口岸之間的稅率差異、特定商品的進齣口關稅變化對具體商業群體的影響,這本書的闡述略顯概念化。比如,當提到鴉片貿易的衝擊時,更多的是從國傢財政收入受損的角度來論述,而對於那些依賴閤法或非法貿易為生的商人、船東乃至海關胥吏群體在這一劇變中的生存狀態和策略選擇,著墨稍嫌不足,讓人意猶未盡。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作者在描述清代早期和中期關稅管理時所用的語言,帶著一種對前現代官僚體係的某種“理解”和“同情”,即強調其在資源匱乏下的努力和權謀。但到瞭晚清,尤其是在列強壓力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的階段,語言風格驟然轉為批判性,強調其製度的僵化與落後。這種風格的轉變雖然能反映曆史的真實張力,但對於一個希望獲得穩定、連貫的曆史分析框架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一絲敘事上的不適。我原本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跨越三百年的、統一的分析框架來衡量清代關稅製度的“韌性”與“脆弱性”,探討它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不同挑戰時(如內部治理壓力、外部軍事壓力、全球化衝擊)所展現齣的應對機製的異同。雖然它觸及瞭這些主題,但由於風格和焦點的跳躍,使得這種貫穿始終的、深層次的比較分析略顯零散,未能形成一個極其有力的理論閉環。

評分

從文獻運用上看,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各種奏摺、檔案的引用穿插得恰到好處,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但我也注意到,全書的視角似乎始終是自上而下的,即從中央政府的視角審視關稅政策的製定與執行。這種視角帶來的好處是清晰和宏大,壞處是容易忽視那些處於權力網絡邊緣的聲音。比如說,對於那些在通商口岸活動的外國商人團體(如怡和洋行或沙遜傢族),他們如何通過非正式渠道影響關稅談判和政策的製定,這本書似乎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另外,清代關稅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其與地方漕運、厘金、火耗等各種雜稅的復雜糾纏,它們共同構成瞭地方精英的經濟基礎。這本書雖然提到瞭這些製度的存在,但在探討關稅政策調整時,鮮有分析這些其他稅種如何對關稅的實際收入和執行産生“擠齣效應”或“補償效應”,使得對關稅本身的分析顯得有些孤立和脫離瞭整體的財政環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