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关税:1644-1911年

清代关税:1644-1911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玉平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关税
  • 贸易
  • 经济史
  • 近代史
  • 财政史
  • 中外关系
  • 海关
  • 税收
  • 社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6333
商品编码:286586751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关税是清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涵盖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本书依托大量的档案、官书等相关史料,对有清一代的关税征收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关税征收量的变化较为平稳。此后,因西方势力的介入,洋关迅速崛起,并整体带动关税飞速增长,虽经利用人口和物价指数对关税量进行修正,但并未完全改变这一增长趋势。清代关税的变化,成为**中国传统财政体制由农业型财政向工商业型财政转变的关键因素。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轨迹,并没有偏离世界主流道路,不能被看成是一个“例外”。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清代关税:1644-1911年》之外,但同样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绘其内容,并保持学术性与可读性: --- 书名:《大航海时代晚期的东方海权与贸易网络:1550-1800年》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自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即公元1550年至1800年间,东亚及印度洋海域所经历的一场深刻的权力、商业与文化重塑。此阶段,欧洲的海上力量(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为主)强势介入,与既有的中国、日本、东南亚本土政权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动态的互动格局。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朝贡-贸易”或“片面通商”的二元对立叙事,构建一个多层次、多主体的区域海洋体系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权力重组与地理边界的漂移(1550-1680年)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在欧洲列强扩张的压力下,东亚传统海上秩序的瓦解与新秩序的萌芽。重点考察了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1. 澳门的兴衰与葡萄牙的“海禁”策略: 详细梳理了葡萄牙人在澳门的早期经营,探讨其如何利用军事优势和特许地位,在明朝海禁政策的夹缝中建立起连接马六甲、果阿与东亚的“葡萄牙大帆船贸易体系”。此体系的特征在于其对白银的强烈依赖以及对本土政治的有限渗透。 2. 日本“锁国”体制的形成与内部经济基础: 分析了德川幕府为巩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对外贸易限制政策——“锁国”。这并非完全的隔绝,而是精心设计的“长崎荷兰商馆”和“对马藩朝鲜贸易”等有限窗口。本书将深入研究日本国内(如大阪、京都)的商业资本积累如何为后来的明治维新奠定物质基础,以及这些限制如何间接影响了区域走私贸易的活跃度。 3. 东南亚的殖民前沿: 聚焦于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巴达维亚(雅加达)的崛起及其对香料贸易的垄断。通过对VOC档案的分析,本书揭示了荷兰人如何利用武力、契约与本土王权之间的矛盾,构建起一个以香料、锡和咖啡为核心的掠夺性商业帝国,并对周边如暹罗(泰国)、越南北部的政治稳定产生了直接影响。 第二部分:白银的流动与区域经济的整合(1680-1750年) 随着清朝统一并开放海禁(特别是康熙二十三年后的部分开放),区域贸易网络进入了更为成熟的阶段。本书将分析白银作为核心媒介,如何连接全球经济与地方市场。 1. 白银的输入与中国经济的“白银化”: 探讨来自美洲(经马尼拉大帆船)和日本的白银如何被吸纳进入清帝国的经济循环,对赋税制度、土地价格和商业投资的影响。分析了白银流入量波动对地方经济周期性的冲击。 2. 广州体系的孕育与早期发展: 虽然广州体系在18世纪末才定型,但其雏形早在康熙、雍正年间已显现。本书考察了早期中国商人(如行商雏形)如何应对西方商船的到来,以及在有限许可下,丝绸、茶叶和瓷器如何取代早期的大宗商品,成为主要的出口驱动力。重点对比了清朝在这一阶段对海洋贸易的管理哲学——“重农抑商”背景下的“有限管理”。 3. 跨区域贸易的中间人: 详细分析了作为区域中介角色的群体,如福建和广东的商人(“海盗-商人”的身份模糊性)、印度的孟加拉商社、以及在东南亚从事转口贸易的潮州、闽南移民社群。这些中间群体不仅承担了风险,也塑造了贸易的实际规则。 第三部分:技术、冲突与知识的交换(1750-1800年) 本部分聚焦于欧洲工业革命前夕的技术差异和文化接触,探究贸易活动如何成为知识传播的载体,以及权力冲突的爆发点。 1. 航海技术与制图学的交锋: 对比了欧洲精密的航海仪器(如象限仪、精密时钟)与中国传统航海术的优劣。分析了西方制图学成果(如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测绘数据)是如何在贸易活动中逐步渗透和影响中国官员的地理认知,尽管这种影响是缓慢且局部的。 2. 贸易冲突的微观史: 收集和分析了在印度洋和南海发生的数起海事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商业纠纷、司法管辖权不清与文化误解的集合体。例如,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清朝地方官员在处理船员犯罪或货物没收问题上的摩擦,为日后更大规模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3. 文化商品的双向流通: 考察了中国艺术(如洛可可风格中融入的中国元素Chinoiserie)在欧洲的流行,以及欧洲的钟表、玻璃器皿等在清朝上层社会中的有限需求。这种交换并非平等,但它确立了特定时期内,某些“中国制造”在西方市场上的文化价值与定价权。 结论: 本书认为,1550年至1800年间的东亚海域,是一个由多重权力中心(清朝、德川幕府、VOC、英商势力)共同塑造的“复杂网络”,而非简单的中心与边缘关系。这种网络虽然在欧洲资本主义的强大扩张下最终走向了倾斜,但其内部的韧性、本土商人的适应性以及长达两个世纪的互动与博弈,为理解近代亚洲的转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纵深。本书旨在为研究全球贸易史、区域海洋史以及清代社会经济史的学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扎实的史料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运用上看,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各种奏折、档案的引用穿插得恰到好处,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但我也注意到,全书的视角似乎始终是自上而下的,即从中央政府的视角审视关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种视角带来的好处是清晰和宏大,坏处是容易忽视那些处于权力网络边缘的声音。比如说,对于那些在通商口岸活动的外国商人团体(如怡和洋行或沙逊家族),他们如何通过非正式渠道影响关税谈判和政策的制定,这本书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清代关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与地方漕运、厘金、火耗等各种杂税的复杂纠缠,它们共同构成了地方精英的经济基础。这本书虽然提到了这些制度的存在,但在探讨关税政策调整时,鲜有分析这些其他税种如何对关税的实际收入和执行产生“挤出效应”或“补偿效应”,使得对关税本身的分析显得有些孤立和脱离了整体的财政环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有意思,前半部分显得有些缓慢和冗长,大量的篇幅用于铺陈清初的财政困境和制度基础的构建,读起来颇有历史沉积的缓慢感。然而,一旦进入十九世纪中后期,尤其是在几次大规模的对外冲突之后,全书的语速明显加快,观点也变得更加犀利和聚焦。这种结构安排,或许是为了强调“变局”的重要性,但对于习惯于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一些耐心才能进入状态。我个人对清末“新政”时期,试图将传统关税体系现代化,并引入西方统计方法的尝试非常感兴趣,期待看到更详尽的案例分析。虽然书中提到了设立“海关总税务司”的意义,但其内部运作的实际效率、中国官员与外籍职员之间的权力制衡、以及这些新制度在地方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抵制与变形,似乎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更侧重于政策制定的“理想图景”,而非其在复杂官僚体系中的“实际效能”。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作者在描述清代早期和中期关税管理时所用的语言,带着一种对前现代官僚体系的某种“理解”和“同情”,即强调其在资源匮乏下的努力和权谋。但到了晚清,尤其是在列强压力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阶段,语言风格骤然转为批判性,强调其制度的僵化与落后。这种风格的转变虽然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张力,但对于一个希望获得稳定、连贯的历史分析框架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一丝叙事上的不适。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跨越三百年的、统一的分析框架来衡量清代关税制度的“韧性”与“脆弱性”,探讨它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挑战时(如内部治理压力、外部军事压力、全球化冲击)所展现出的应对机制的异同。虽然它触及了这些主题,但由于风格和焦点的跳跃,使得这种贯穿始终的、深层次的比较分析略显零散,未能形成一个极其有力的理论闭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考究的,封面那种深沉的靛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眼看去就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本来是冲着研究清代晚期地方财政变动去的,打算找找关于厘金制度的深度分析,结果发现这本书的切入点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国际贸易与国家财政的结构性矛盾。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梳理康熙到乾隆年间,朝廷如何试图在既有的朝贡体系和新兴的海外贸易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是在广州一口通商政策确立前后的政策摇摆,写得非常细致,档案的引用也很扎实。不过,对于我更关注的十八、十九世纪交替之际,国内不同省份对关税收入的争夺和地方权力重心的转移,这本书的论述就显得有些“高屋建瓴”了。它似乎更热衷于描绘国家层面上的税率调整和对外关系的变化,对于关税收入如何渗透到基层治理体系中去、如何影响到地方士绅阶层的经济基础这些微观层面的讨论,着墨不多,读起来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烟火气”,更像是一份国家财政的宏大叙事,而非社会经济史的田野考察。

评分

我得说,作者在梳理清代税收体系的演变脉络时,那种严谨和耐心绝对是值得称道的。尤其是关于“火耗归公”前后,地方税收结构如何被中央权力重新界定和收编的那部分内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他没有简单地将关税视为一个静态的收入数字,而是将其放入一个动态的权力博弈场中进行考察,这点非常深刻。举例来说,书中对江浙地区海关收入在漕粮之外所扮演的“隐性财政支柱”角色的分析,就揭示了地方权力运作的复杂性。然而,作为一个对具体税则变动细节颇感兴趣的读者,我略感失望的是,关于不同口岸之间的税率差异、特定商品的进出口关税变化对具体商业群体的影响,这本书的阐述略显概念化。比如,当提到鸦片贸易的冲击时,更多的是从国家财政收入受损的角度来论述,而对于那些依赖合法或非法贸易为生的商人、船东乃至海关胥吏群体在这一剧变中的生存状态和策略选择,着墨稍嫌不足,让人意犹未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