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与实践
定价:55.00元
售价:34.1元,便宜20.9元,折扣62
作者:刘尊文,宋红茹,陈莎 等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6685566
字数:
页码:2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与实践》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学术界对碳足迹评价的讨论已经很充分了。但是针对碳足迹评价应用、典型产品碳足迹评价较少有专著和论文涉及。本专著计划立足于课题的研究成果,提炼研究精华内容,形成一本既包含碳足迹评价基础理论,又包含三大行业(电子信息行业、造纸行业、印刷行业)典型产品碳足迹核算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著。《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与实践》作者提供出版费用7万元。《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与实践》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系列丛书之一。对我国企业碳排放制度的推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章 绪论
节 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第二节 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的作用
第二章 相关国家和地区产品碳足迹评价发展状况
节 欧盟
第二节 美国
第三节 日本
第四节 韩国
第五节 澳大利亚
第六节 中国台湾
第三章 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与技术
节 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
第二节 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
第四章 产品碳足迹评价指南
节 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评价指南
第二节 造纸产品碳足迹评价指南
第三节 印刷产品碳足迹评价指南
第五章 产品碳足迹种类规则
节 产品种类规则制定方法
第二节 计算机产品碳足迹种类规则
第三节 液晶显示器产品碳足迹种类规则
第四节 卫生纸产品碳足迹种类规则
第五节 箱纸板产品碳足迹种类规则
第六节 书刊印刷产品碳足迹种类规则
第七节 塑料软包装印刷产品碳足迹种类规则
第六章 产品碳足迹评价实施规则
节 产品碳足迹评价实施规则总述
第二节 计算机产品碳足迹评价实施规则
第三节 液晶显示器产品碳足迹评价实施规则
第四节 卫生纸产品碳足迹评价实施规则
第五节 箱纸板产品碳足迹评价实施规则
第六节 书刊印刷产品碳足迹评价实施规则
第七节 塑料软包装印刷产品碳足迹评价实施规则
第七章 产品碳足迹评价程序
节 产品碳足迹评价步骤
第二节 产品碳足迹评价流程
第八章 产品碳足迹评价案例
节 计算机
第二节 液晶显示器
第三节 卫生纸
第四节 箱纸板
第五节 书刊印刷
第六节 塑料软包装印刷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非常专业,聚焦于“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与实践”,这立刻吸引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的我。我一直好奇,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产品,从一颗螺丝钉到一台智能手机,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开采、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到最终废弃处理——究竟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这本书似乎提供了深入探讨这一复杂过程的路线图。我期待它能详细阐述碳足迹计算的科学方法论,比如生命周期评价(LCA)在量化环境影响方面的具体应用。更重要的是,“实践”二字让人眼前一亮,这意味着书中不仅仅有理论推导,还应该包含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不同行业企业是如何应用这些评价工具来识别减排热点、优化供应链,并最终实现绿色转型的。对于行业内的工程师、政策制定者或者仅仅是关注环保议题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手册,它承诺将一个宏大且抽象的环保目标,转化为可衡量、可管理的具体指标。希望它能揭示出隐藏在产品背后的“隐形排放”,指引我们走向更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模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如同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工业考古。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碳足迹是多少”,更是带你探究“为什么会是这个数字”。这种探究精神贯穿了全书的叙事线索。我特别欣赏那些关于“边界设定”的讨论。在复杂的多层级供应链中,如何确定一个产品的边界——是包含矿井到工厂大门,还是延伸到零售终端和消费者丢弃?不同的边界设定如何戏剧性地改变最终的碳排放数字?这种对定义和假设的清晰界定,是科学评价的前提。更进一步,书中对不同“场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比如,如果电动汽车的电力来源从燃煤电网转向风能电网,其生命周期碳足迹会如何变化?通过这些对比,读者才能真正理解技术和能源结构变革对环境绩效的决定性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晦涩的计算过程,转化为一系列清晰、可追溯、可辩论的科学判断。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基于它在“跨学科整合”方面的潜力。产品碳足迹评价绝不是单纯的环境科学问题,它深深植根于供应链管理、成本核算乃至市场营销之中。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描绘出碳足迹数据如何反哺商业决策的链条。例如,当评价结果显示某一关键原材料的碳强度过高时,企业应该如何权衡切换到更环保但可能成本更高的替代品?这种权衡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模型,来展示碳标签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那这本书就超越了技术手册的范畴,上升到了战略指导的高度。一个好的研究与实践指南,必须能将冰冷的环境数据转化为驱动商业创新的动力。我个人对书中涉及的数字化工具和自动化评价平台非常感兴趣,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前沿的技术视角,帮助行业实现碳足迹计算的规模化和效率化,而不是停留在小范围的试点项目上。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其强烈的“面向未来”的导向。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方法的总结,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碳中和目标的路线图。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碳抵消与去除技术”在产品评价框架下的定位。在许多情况下,产品在现有技术约束下难以完全“脱碳”,这时,高质量的碳移除项目是否应该被纳入整体评价体系?如果是,如何避免“绿色洗白”?书中对这些前沿伦理和技术交叉点的探讨,是区分一本优秀专业书籍和平庸报告的关键所在。另外,对于全球贸易背景下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这类政策工具,这本书是否有深入分析其对不同国家产品碳足迹报告要求的具体影响?如果能将全球最新的监管动态和本土的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那么这本书就不只是一本学术专著,而是一份具有即时战略指导意义的商业气候行动指南。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专业书籍范围。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结构所震撼。它似乎构建了一个从宏观政策背景到微观数据采集的完整知识体系。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数据质量与不确定性处理”的章节,因为在碳核算领域,数据的准确性是所有结论可靠性的基石。如果书中能详细讨论如何处理来自不同供应商、不同地域、不同技术成熟度的二手数据和原始数据之间的偏差,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毕竟,实践中的挑战往往在于数据的获取和标准化。此外,书中对不同评价标准(如ISO 14067或其他行业特定标准)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每一种标准都有其侧重点和局限性,理解这些细微差别,对于企业在进行自我声明或对外沟通时避免“漂绿”指控至关重要。这本书不像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它似乎在试图解决实操层面的痛点,比如如何将评价结果有效地整合到企业的ERP系统或产品设计软件中去,真正实现“设计即减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