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拥塞型服务设施优化建模理论与方法
:56.00元
作者:胡丹丹,刘智伟,王国利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30479808
字数:203
页码:1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书系统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在拥塞型服务设施优化问题建模、分析与求解方面的研究成果。所谓拥塞指的是:当需求数量大于服务容量时,服务设施无法同时满足它们,致使部分需求不能立刻获得服务,这就造成了设施拥塞。以拥塞型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从优化建模及算法的角度对拥塞型服务设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传统选址问题、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和启发式算法,并且深入研究了拥塞设施的各类型选址、需求指派、容量优化等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新近问世的著作,聚焦于现代交通、物流乃至信息网络中的一个核心痛点——“拥堵”现象,并试图提供一套严谨而实用的理论框架与操作工具。我之所以对它抱有极大的期待,是因为它似乎没有流于一般性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对服务设施容量、需求波动与资源分配之间复杂耦合关系的数学建模层面。以往的许多管理学或运筹学书籍,在讨论拥堵时,往往侧重于宏观的系统优化或者微观的排队理论的某个特定分支,而鲜有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并针对“服务设施”这一关键节点进行深度剖析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那些能够准确捕捉到非线性动态反馈机制的模型,例如,当设施的服务能力达到瓶颈时,需求侧的行为会如何反向影响拥堵程度?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从理论推导到实际参数估计的全过程?如果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的验证,那就更为理想了,毕竟理论的魅力最终还是要通过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来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提供了一套能够将“看不见”的系统约束转化为“可量化”的决策依据的方法论,这对城市规划者、供应链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们工具箱里那把解决复杂系统瓶颈问题的“瑞士军刀”。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和章节标题,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硬核气息,这绝非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读物,它更像是一份献给专业研究者和资深工程师的“方法圣经”。从“随机过程在设施容量评估中的应用”到“多目标优化下的动态调度策略”,书中的术语和概念密度极高,显示出作者团队在理论基础上的深厚功力。吸引我的一个关键点是它对“服务设施”的界定可能非常宽泛,可能涵盖了数据中心、机场停机位、医院急诊室乃至智能制造流水线上的关键工序。这意味着,本书构建的方法论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和普适性。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鲁棒性设计”的部分,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下,一个仅仅追求“平均最优”的模型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有价值的模型必须能抵御“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冲击。作者是如何通过引入弹性约束或冗余设计来提升系统的韧性,并将其量化到模型参数中的?如果书中能详细剖析不同鲁棒性指标(如延迟容忍度、恢复时间)与成本之间的权衡关系,那么这本书的实战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它不是在教你如何避免问题,而是在教你如何设计一个系统,使其在问题发生时依然能保持有效运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质,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研习”。我注意到它在理论阐述上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层层递进,从基础的排队论模型出发,逐步引入非平稳性、网络效应和用户博弈等高阶要素。这让我想起一些经典的运筹学教材,它们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使得读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进行创新。我猜测作者在构建这些“优化模型”时,一定对现实世界中服务设施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和数据采集。例如,在分析医院门诊拥堵时,书中会不会揭示出“病人选择不同候诊区”的行为偏好如何通过非线性方式反馈到整体等待时间分布上?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些行为经济学或社会心理学因素如何被纳入数学框架,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将远超传统的纯粹工程优化范畴,而触及到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最终的“方法”章节中,作者能提供一套清晰的算法流程图或软件实现思路,让那些不擅长纯粹数学推导的工程师也能上手应用这些高级理论。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理论”与“方法”并重的承诺。很多学术著作往往偏向理论的构建,虽然严谨但缺乏落地性;而很多工程手册又过于注重工具的使用,缺乏对底层原理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这本专著能够完美地平衡两者。特别是“方法”部分,我非常关注其在处理实际数据异构性方面的能力。现实世界的数据充满了缺失值、异常点和测量误差,一个健壮的优化模型必须能够容忍甚至利用这些不完美的数据进行决策。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将贝叶斯方法或不确定性量化技术融入到拥堵模型的参数估计中?此外,鉴于现代服务设施往往是分布式、多层级的网络结构,书中是否也提供了网络级优化的视角,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个服务站点的优化?例如,如何通过优化上游调度中心来减轻下游多个接触点(Touch Points)的局部拥堵?这本书如果能展现出从微观的排队机制到宏观的网络平衡这一完整的建模光谱,那么它就真正配得上“理论与方法”的称号,将对整个运营管理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摘要,我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本书试图解决的并非孤立的瓶颈问题,而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的系统性难题。传统优化通常是静态的“点解决方案”,而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是需求会随着时间、价格甚至心理预期而不断变化。这本书的“动态优化”理念,可能意味着它引入了时间序列分析、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甚至强化学习的某些思想来指导设施的实时调整。这对我理解大型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资源伸缩(Scaling)策略非常有启发性。比如,在线视频流媒体在节假日高峰期的带宽分配策略,如何才能在保证服务质量(QoS)的同时,最大化服务器的利用率?书中对“资源池”的管理和“动态定价”机制的建模,想必会是精彩的篇章。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复杂、高维的决策空间进行有效的降维处理,使得求解过程在计算复杂度上具备可行性。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经过严格复杂度分析和收敛性证明的求解算法,那么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无疑是顶级的。它不再是描述“有什么问题”,而是提供了一套“如何实时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