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晓、贾国栋、吴海龙、张学霞、娄源海等著 的《生态系统蒸散》以大孔径闪烁仪、涡度相关仪、 遥感反演法和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为基本研究手段, 以仪器实测数据、遥感数据以及地形植被本底数据为 基础数据,探索了非均一植被及地形下垫面的蒸散特 征,量化了常规气象因子在不同季节对蒸散的影响效 应,建立了蒸散一植被、蒸散一地形、蒸散一植被一 地形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精度分析和改进,并应用 δ18O和液流通量区确定了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蒸 腾和土壤蒸发比例。上述研究成果为系统认识区域生 态系统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 技术依据,对区域水资源及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本书可供水科学、生态学、生态水文学、水土保 持学、林业生态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管理 人员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者参考。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态系统蒸散的概念
1.2.1 植物蒸腾
1.2.2 土壤蒸发
1.2.3 系统蒸散
1.3 生态系统蒸散研究进展
1.3.1 不同尺度下的蒸散研究进展
1.3.2 不同方法下的蒸散研究进展
1.3.3 蒸腾和蒸发的组分拆分研究现状
1.3.4 下垫面蒸散影响因素
1.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发展趋势
第2章 生态系统蒸散研究技术
2.1 大孔径闪烁仪器
2.1.1 大孔径闪烁仪工作原理
2.1.2 大孔径闪烁仪及辅助仪器的布设
2.1.3 大孔径闪烁仪数据质量控制
2.2 涡度相关技术
2.2.1 涡度相关仪工作原理
2.2.2 涡度相关仪的布设
2.2.3 涡度相关仪数据质量控制
2.3 遥感技术
2.3.1 遥感技术工作原理
2.3.2 遥感估算方法应用
2.4 稳定同位素技术
2.4.1 稳定同位素的定义及表达
2.4.2 稳定同位素分馏
2.4.3 稳定同位素在生态系统蒸散中的应用
2.4.4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第3章 平原区生态系统蒸散
3.1 基于LAS的下垫面显热通量特征
3.1.1 显热通量日变化
3.1.2 显热通量季节变化
3.1.3 显热通量的精度分析
3.2 平原区下垫面蒸散规律分析
3.2.1 蒸散典型日变化
3.2.2 蒸散月变化
3.2.3 蒸散季节变化
3.3 平原区下垫面蒸散与气象因子关系
3.3.1 蒸散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3.3.2 蒸散与大气温度的关系
3.3.3 蒸散与降水的关系
3.3.4 气象因子对蒸散的综合效应
第4章 山区生态系统蒸散
4.1 下垫面通量特征分析
4.1.1 地表净辐射通量特征
4.1.2 土壤热通量特征
4.1.3 显热通量特征
4.2 山区下垫面蒸散规律分析
4.2.1 蒸散典型日变化
4.2.2 蒸散季节变化
4.2.3 蒸散年际变化
4.3 山区下垫面蒸散与气象因子关系
4.3.1 蒸散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4.3.2 蒸散与大气温度的关系
4.3.3 蒸散与风速的关系
4.3.4 蒸散与降水的关系
4.3.5 气象因子对蒸散的综合效应
第5章 生态系统蒸散组分
5.1 土壤蒸发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
5.1.1 土壤蒸发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日变化
5.1.2 土壤蒸发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季节变化
5.2 土壤蒸发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因素
5.2.1 表层土壤相对湿度对土壤蒸发水汽的影响
5.2.2 大气水汽浓度与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2.3 大气相对湿度与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 植物蒸腾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5.3.1 植物蒸腾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日变化
5.3.2 植物蒸腾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季节变化
5.4 植物蒸腾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因素
5.4.1 土壤含水量与植物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关系
5.4.2 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植物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关系
5.4.3 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植物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关系
第6章 生态系统通量
6.1 蒸散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
6.1.1 蒸散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日变化
6.1.2 蒸散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季节变化
6.2 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因素
6.2.1 降雨与大气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关系
6.2.2 大气水汽浓度与大气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关系
6.2.3 大气温度与大气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关系
6.2.4 水汽压亏缺VPD与大气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关系
6.3 基于LAS森林生态系统蒸散通量的计算
6.3.1 蒸散组分特征
6.3.2 基于L,AS的平原区蒸散总量及精度分析
6.3.3 基于LAS的山区蒸散总量及精度分析
6.4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区分森林蒸散通量计算
6.4.1 水分通量组分比例构成
6.4.2 单株蒸散通量区分
6.4.3 林分蒸散通量区分
第7章 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对植被特征的响应
7.1 平原区植被.蒸散模型参数计算
7.1.1 源区计算
7.1.2 关键参数的计算
7.1.3 足迹分布
7.2 平原区蒸散对植被特征的响应
7.2.1 植被类型及地形指数与蒸散关系复合模型的构建
7.2.2 山区非均一下垫面复合模型的验证
7.3 山区起伏地形对下垫面蒸散影响的修正
7.3.1 山区地形因子的提取
7.3.2 山区蒸散.地形模型的构建
7.4 山区起伏地形及植被异质性对下垫面蒸散的影响
7.4.1 植被类型及地形指数与蒸散关系复合模型的构建
7.4.2 山区非均一下垫面复合模型的验证
7.4.3 不同时期植被和气象因素对蒸散的贡献率
7.5 森林植被对蒸散的影响
7.5.1 林分蒸腾特征
7.5.2 枯落物的水分蒸发
7.5.3 土壤水分蒸发
7.5.4 植被结构参数与蒸散的关系
第8章 区域蒸散遥感反演
8.1 地表参数反演
8.1.1 归一化植被指数
8.1.2 地表反射率
8.3 地表漏摩
8.1.4 地表发射率
8.2 模型各分量反演
8.2.1 净辐射量
8.2.2 土壤热通量
8.2.3 蒸散量
8.3 模型验证与地表参数关系研究
8.3.1 模型验证
8.3.2 蒸散与关键参数关系研究
8.3.3 蒸散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细腻的纹理,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科学的敬畏与热爱。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反而像是一本精心绘制的自然观察手札,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光是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特有的微涩触感和油墨的清香,就足以让人心神安定下来,仿佛真的置身于一片广袤无垠的湿地边缘,耳边还能听到水汽蒸腾的声音。我个人对这种将复杂科学概念以如此优雅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总是抱有极高的期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与艺术的浪漫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字体选择到章节排版,无不体现出出版方和作者团队的匠心独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了极大的愉悦感,完全不会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压迫感。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方法论上的独到见解。很多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尺度的观测,导致研究成果的普适性受限,但这部作品似乎跨越了微观尺度的细胞活动到宏观尺度的流域管理这一巨大的鸿沟。这种跨尺度的整合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我尤其欣赏其在数据可视化方面所下的功夫,那些图表设计精妙绝伦,每一条曲线、每一个色块都有其明确的指向性,绝非为了美观而堆砌的数据图。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是什么”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去干预”的实践意义,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阅读体验也从单纯的知识获取,升华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训练。
评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对该领域几十年研究成果的一次高质量的梳理和总结。它没有停留在对前人成就的简单复述,而是批判性地继承了经典理论的精髓,同时敏锐地捕捉到了近年来新兴的技术和思想对研究范式带来的冲击与变革。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新兴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所持有的审慎态度,这种既拥抱前沿技术又不盲目崇拜的理性精神,是真正成熟学者的标志。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研究侧重点的对比分析,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谱系,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学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面貌,这对于立志于在该领域深耕的青年学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灯塔,指引着他们避开重复性的弯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奇妙的“在场感”。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陈述,而是仿佛带着你一起进入了田野调查的现场。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洞察,很多描述直击要害,让人读后会忍不住停下来,抬头看看窗外的天气,去思考当下环境与书中所述机制的关联。比如,当描述到特定植被类型如何影响地表径流速度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老家附近那片被开发过度的小山坡,与书中描述的健康森林系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通过阅读激发出的对周围环境的重新审视和思考的能力,是任何一本纯粹的工具书都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了一种全新的、更具责任感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我尝试着从专业知识普及的角度来审视这部作品,它无疑在阐述复杂水文循环机制时,采用了极为新颖且易于理解的叙事手法。书中对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分解,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典范。例如,作者对冠层截留和土壤水分动态平衡的论述,不再是单纯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情景模拟,将能量如何在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传递的宏大图景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对于那些非本专业背景,但对生态环境变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把金钥匙,它能精准地打开通往更高层次理解的大门,而无需先进行痛苦的专业词汇扫盲。这种教学上的温度和清晰度,是许多同类出版物所缺乏的,它真正做到了知识的“普惠”,让人感觉科学的壁垒被温柔地消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