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型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原理与技术 9787511116086 中国环境出版社

草型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原理与技术 9787511116086 中国环境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冬海,何连生,雷红军,舒俭民 著
图书标签:
  • 富营养化
  • 湖泊治理
  • 水环境
  • 生态修复
  • 湿地生态
  • 水污染控制
  • 环境工程
  • 草型湖泊
  • 水体治理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16086
商品编码:287381792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草型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原理与技术

定价:55.00元

作者:袁冬海,何连生,雷红军,舒俭民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1116086

字数:

页码: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以北方草型湖泊白洋淀及乌梁素海为实例,探讨北方草型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与技术。
  《草型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原理与技术》主要以现场调查数据为依托,并辅以示范区数据,根据水生植物、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和水质的相互关系,探讨草型湖泊自身的特点,为草型湖泊的分类、富营养化控制提供依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我国草型湖泊的特征及分布
1.1 草型湖泊定义与特征
1.2 草型湖泊分布及存在的问题
1.2.1 草型湖泊的分布
1.2.2 草型湖泊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草型湖泊富营养化及控制研究进展
1.3.1 草型湖泊富营养化研究及其生态修复技术
1.3.2 草型湖泊富营养化与沼泽化的治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白洋淀水环境质量变化与趋势分析
2.1 湖区水质变化趋势
2.1.1 湖区水质变化及趋势分析(以烧车淀为例)
2.1.2 不同淀区水质差异性分析
2.2 富营养化驱动因子分析
2.2.1 富营养化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2.2.2 不同季节富营养化驱动因子分析
2.3 湖泊水生态调查分析
2.3.1 水生态参数相关性分析
2.3.2 水生态空间差异性分析
2.4 水环境有机质光谱特性研究
2.4.1 表层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研究
2.4.2 沉积物基本性质研究
2,5沉积物腐殖酸光谱特性研究
2.5.1 材料与方法
2.5.2 富里酸(FA)光谱特性研究
2.5.3 胡敏酸(HA)紫外、荧光光谱特性研究
2.5.4 胡敏酸(HA)红外光谱研究
2.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白洋淀水生态系统调查与失衡分析
3.1 水生态系统结构调查
3.1.1 浮游植物调查与分析
3.1.2 浮游动物调查与分析
3.1.3 底栖动物调查与分析
3.1.4 鱼类调查与分析
3.1.5 水生植物调查与分析
3.2 草型与藻型区域划分
3.2.1 比较湖沼学研究
3.2.2 时间序列法研究
3.2.3 白洋淀草型和藻型稳态阈值界定
3.3 水生态系统物质流分析(TN/TP)
3.3.1 白洋淀生态系统氮磷营养盐的循环特征
3.3.2 白洋淀生态系统氮磷控制的概念模型
3.3.3 白洋淀生态系统总氮、总磷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白洋淀水生植物调控富营养化研究
4.1 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原理
4.1.1 化感作用
4.1.2 生境竞争
4.1.3 水生植物作用
……

第五章 乌梁素海及其流域水环境质量变化与趋势分析
第六章 乌梁素海湖泊水生态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富营养化控制数值模拟
第七章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控制研究


泥炭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管理 作者: 张伟、李明华、王芳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600112 ---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泥炭地(Peatlands)的生态学特征、水文过程、碳汇功能及其面临的退化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泥炭地生态修复的技术策略、工程实践以及可持续管理的长效机制。全书内容聚焦于泥炭地作为全球重要碳库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独特价值,旨在为科研工作者、环境工程师、自然资源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科学、前沿且可操作的泥炭地保护与恢复指南。 泥炭地,俗称沼泽或泥煤沼,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储存了相当于大气中碳含量的两倍之多的碳。然而,由于不当的土地利用(如排干灌溉、过度开采、农业扩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泥炭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导致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释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泥炭地基础生态学、退化机制与影响评估、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以及可持续管理与政策。 第一部分:泥炭地基础生态学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泥炭地的概念、分类及其全球分布格局。重点解析了泥炭形成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包括植物残体在淹水、缺氧和酸性条件下的积累机制。深入剖析了泥炭地的水文特征,强调了水位调控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的核心地位。此外,书籍详细介绍了泥炭地独特的生物群落结构,包括特有的维管植物、苔藓(尤其是泥炭藓 Sphagnum spp.)的生态生理学,以及微生物群落在碳、氮、硫循环中的调控作用。本部分旨在为理解泥炭地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退化机制与影响评估 泥炭地的退化过程是复杂且多尺度的。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导致泥炭地退化的主要人为干扰因素,如排水工程对地表水文平衡的破坏、采掘活动对地质结构的改变,以及气候变暖导致的蒸发量增加。评估工具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用于监测泥炭地健康状况的遥感技术(如InSAR监测地表沉降、多光谱遥感评估植被覆盖度变化)和现场采样技术(如气体通量测量、地下水水质监测)。特别强调了退化泥炭地向温室气体排放源转化的过程动力学模拟,量化了不同退化程度下的碳释放风险。 第三部分: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 这是本书的核心应用部分。针对泥炭地退化带来的生态危机,本书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修复技术路线。核心思想是恢复泥炭地的自然水文条件。详细阐述了封堵排水沟渠、构建微地形(如微坝、生态导流结构)等水文调控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 在植被修复方面,书籍详尽介绍了泥炭藓的引种、培育和移植技术,阐明了如何通过泥炭藓驱动的生态演替来重建湿地环境。对于严重受损或采矿后的泥炭地(如泥炭矿区),书中提供了表层土壤剥离、有机物质回填与生物质稳定化的综合修复方案。此外,针对农业用途(如泥炭地农业)的转型问题,本书探讨了“湿地农业”和可持续湿地利用模式的实践案例,强调在保护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的经济价值。 第四部分:可持续管理与政策 泥炭地保护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挑战。本部分将技术实践提升到宏观管理层面。探讨了泥炭地碳汇的核算方法与市场机制,分析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碳信用项目在泥炭地保护中的应用潜力。在政策建议方面,本书总结了国际上成功的泥炭地保护法律框架和监测体系,并提出了中国特定区域泥炭地资源管理的地方性策略。重点讨论了社区参与、利益相关者协调以及跨部门合作在确保修复成果长期维持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图文并茂,包含大量来自中国北方、东北地区以及国际典型泥炭地保护区的实景照片、工程示意图和数据图表,确保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的完美结合。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全面掌握泥炭地生态修复的前沿知识体系和工程实施技能,为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前沿研究的把握和整合能力。书中引用了大量近几年来的国际顶级期刊文献,但最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堆砌这些新成果,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已有的经典理论框架中进行阐释和修正,展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视野。特别是关于新型生物絮凝剂在去除藻类方面的应用讨论,那种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精准预判,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作者在表达复杂概念时,常常会运用到非常精准的比喻和类比,一下子就能将抽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画面感,这对于跨学科的读者(比如我,背景略偏工程学)来说,是极大的帮助。它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术术语泥沼,使得知识的吸收过程非常顺畅和愉悦。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既有专业人士的严谨和精准,又充满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怀。作者在阐述污染治理的紧迫性时,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水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痛惜,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冷冰冰的信息接收,而更像是一场与行业前辈的深度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技术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为什么必须解决问题”的宣言。这种人文关怀与硬核技术的结合,正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所急需的,它激励着我们不仅要做一个合格的技术操作者,更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生态守护者。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关注水环境修复领域的人士收藏。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结构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环境背景描述,逐步聚焦到微观的机理分析,再到最后的工程应用与政策建议,整个阅读路径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每一章的开头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引,章末则有针对性的总结和思考题,这使得读者可以非常有效地检验自己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技术参数和计算模型时,往往会附带详细的推导过程和参数假设说明,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做”,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的内在逻辑。这种对细节的尊重,让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让人可以放心地将书中的数据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项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很沉稳的深绿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整体感觉非常专业且有格调,完全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又不失细腻,翻页时发出的“沙沙”声也让人心情舒畅,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小小的享受。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文字行距和字号的设置都恰到好处,使得大段的专业内容在视觉上得到了很好的缓冲,即便是首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在阅读复杂图表和公式时也不会感到过于压迫。而且,书脊的粘合度看起来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轻易脱落,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的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封面设计上那个抽象的图形元素,隐约让人联想到水波和植物的交织,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但那种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意境,与环境保护的主题倒是很契合。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专业技术书籍的预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复杂生态系统动态变化时所采用的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富营养化过程的底层驱动力,比如不同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水体微生态的耦合影响,这部分分析得极其透彻,让我对“草型湖泊”这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再者,书中对于各种控制技术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更有大量的实际案例作为支撑,无论是物理拦截、生物调控还是化学沉淀,作者都详尽地对比了它们在不同规模和水质条件下的适用性、成本效益以及潜在的二次污染风险。这种实战导向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让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带到现场指导工作的技术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