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水野弘元(1901~2006),日本佛教学者,主要从事巴利佛教及相关汉译佛典的研究。192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印度哲学科,并入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驹泽大学、东京大学教授及驹泽大学总长,1967年获紫绶褒章。主要著作有《巴利语佛教读本》、《巴利语文法》、《巴利语辞典》、《巴利论书研究》、《佛教文献研究》、《佛教教理研究》、《原始佛教》、《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佛教的基础知识》、《南传大藏经总索引》(日译本)等,巴利译作有《经集》、《清净道论》等。
译者简介
李立东(1968~),毕业于同济大学,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习佛法,本世纪初入阿含学苑研修原始佛教经典,参与《杂阿含经校释》等佛学著作的助理工作。主要译作有《浩渺无垠——生命的注释II》([印]克里希那穆提著,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经典是如何形成的
1.1 什么是经典(3)
1.2 经典是何时形成的(14)
1.3 大乘经典是“佛说”吗(25)
1.4 明治以后的经典观(38)
1.5 真经和伪经(49)
第二章 经典是用什么语言记述的
2.1 多种形式的翻译语言(65)
2.2 巴利语经典(74)
2.3 关于阿含经(84)
2.4 佛传和《法句经》(97)
2.5 主要的大乘经典(110)
2.6 现存梵文佛典及其发现(117)
2.7 经典的书写(125)
2.8 经典和文字(134)
第三章 传播佛陀教义的人们
3.1 经典的翻译(147)
3.2 经典的理解(156)
3.3 最早的大翻译家鸠摩罗什(164)
3.4 法显的求法和译经(173)
3.5 经典的整理(184)
3.6 南北朝时代的经典翻译和经典目录(193)
3.7 佛教危机与经典保存(202)
3.8 经典研究与教相判释(212)
3.9 经典的解释(220)
3.10 宗派成立与教相判释(230)
3.11 玄奘三藏的求法(238)
3.12 玄奘在印度的活动和回国(247)
3.13 玄奘的译经(256)
3.14 印度语经典的汉译(265)
3.15 翻译事业与目录制作(274)
第四章 《大藏经》是什么
4.1 关于写经(285)
4.2 经典刊行之始(294)
4.3 日本刊行《大藏经》(305)
评价二: 说实话,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一直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会枯燥乏味,充满了人名和年代的堆砌。然而,这本关于某一特定时期西方哲学思想流变的著作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用时间线索的硬性铺陈,而是将那些错综复杂的思想流派,比如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交锋,通过几个核心人物之间的“对话”串联起来。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旁听一场跨越世纪的智者辩论。特别是对康德“三大批判”体系的阐释,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来类比,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那个伟大的理性时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人明白,思想的演进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科学发现息息相关的有机体。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我们如何思考”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评价四: 我一直以为现代艺术史就是一堆看不懂的色块和怪异的雕塑,直到我翻开了这本聚焦于战后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画册兼评论集。这本书的图片质量简直是印刷业的奇迹,那些颜料的肌理、画布上每一道笔触的力度,都仿佛要从纸面上跃出来。作者的文字像是一位富有激情的诗人,他没有用冷冰冰的理论去套用作品,而是尝试去捕捉艺术家在创作瞬间的心理状态——那种面对虚无、试图用“行动”来重建意义的原始冲动。马瑟维尔那些滴淌的油彩,在他笔下不再是混乱,而是一种被精确计算过的、充满张力的生命爆发。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真正地“翻译”了抽象艺术的语言,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些作品能成为时代的象征,而不是简单的涂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和面对未知的勇气。
评分评价三: 这是一本关于二战后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深度研究报告,装帧非常朴素,但内容之扎实,信息量之庞大,简直令人咋舌。作者明显是花费了数十年心血进行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他没有停留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的宏观政策层面,而是深入到一些被遗忘的小国,考察了援助项目失败或成功的微观案例,这使得整个论述充满了血肉和温度。尤其精彩的是,他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发展中国家在美元霸权阴影下所经历的金融阵痛的描绘,那种无力感和挣扎,读起来让人深思。文字风格极其严谨,每一个论断后面都有详实的脚注支撑,学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看完后,我对全球贸易的运行逻辑有了脱胎换骨的认知,过去新闻里那些晦涩的经济术语,现在都变得清晰可辨了。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内的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评价一: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古典音乐史的鸿篇巨制,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晚期,那些伟大作曲家们的心路历程和他们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仅仅是罗列了史实和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音乐风格演变的内在逻辑。比如,对于莫扎特作品中那种看似轻快实则蕴含的深刻悲剧性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贝多芬在耳聋后,那种挣扎着与命运抗争的强音,那份震撼是任何录音版本都无法完全传达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考究,大量的乐谱插图和那个时代艺术家的肖像,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沉浸感。它不只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音乐史诗,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古典音乐殿堂的宏伟与精妙。看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去重听了那些久违的曲目,对每一段旋律都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聚焦于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城市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变迁,其细节之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拥有穿梭时空的能力,他描述了曼彻斯特那些拥挤的工厂宿舍里空气的湿度,煤烟熏黑的窗户后面,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怎样的光芒,以及纺织女工们日复一日单调劳动中,如何偷偷地用方言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民间故事来抵抗麻木。他引用了大量的私人信件、法庭记录和当时的报纸小广告,构建起一个既真实又震撼的微观社会图景。与那些宏观叙事的历史书不同,这本书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是由无数个具体的、鲜活的个体命运构成的。读完后,我对“进步”这个词汇有了更复杂的理解:所谓的工业文明的胜利,是建立在多少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之上的?这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读完后让人久久无法释怀,也更加珍惜如今所拥有的一切便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