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筆跡綫條的觸覺情緒 筆跡*穩定的特徵,是筆跡中的綫條。筆跡綫條 的書寫是憑手感,手的主動觸覺。觸覺以其原始的敏 銳感存在於我們身體中,它直接産生快樂、痛苦等各 種各樣復雜的情緒(胎兒即使在子宮內也是有觸覺的 )。書寫這種主動觸覺,是我們習慣性的動作和個性 的體現。在筆跡綫條書寫中無意識地反映齣我們對自 己所喜歡的觸覺情緒的依戀。
通常情況下,如果書寫者不去迴味,並不會強烈 感知自己在書寫中的這種主動觸覺,這是由於書寫的 主動觸覺作為一種個人持久的習慣産生瞭感覺適應性 。一旦産生這種感覺的適應性,感覺就不那麼強烈, 也就容易忽略。這種適應性對書寫者不但不産生妨礙 ,反而使書寫者駕輕就熟,順其自然。如果我們對書 寫的主動觸覺感知強烈的話,它必然會妨礙我們對筆 跡結構的注意,反而不利於日常書寫目的達成。
如果說我們寫字時在字的結構安排上需要視覺和 有意注意的控製,那麼在綫條的書寫上就**是憑主 動觸覺的無意識參與。即使是不需要思考語言內容的 單純的寫字,我們有意注意的中心也需放在字的結構 上,而不是綫條書寫的主動觸覺上,此時,綫條書寫 的主動觸覺就是一種無意識的自動化、習慣化的運動 ,它已成為我們個性的無意識外化動作。
我們握筆書寫時,觸覺細胞可能因持續單調而遭 忽略。當我們剛寫字時,可以敏銳地察覺握筆的鬆緊 、書寫的快慢、下筆的輕重,但不久後,我們就** 忘記瞭它的存在,隻記得文字結構和文字錶達的含義 。
觸覺神經末梢會“適應”刺激,停止反應,幸好 如此,否則我們會因書寫時握筆的指尖皮膚感覺而發 瘋,或因手的運動而發狂。疲乏的現象並不會發生在 帕奇尼氏小體(人們於手、足、**深層的振動感受 器)、路非尼氏終柱(位於韌帶、關節及皮下組織的 壓覺輔助器)和戈爾吉氏腱梭這種給我們肉體情況資 訊的部位,因為如果這些部位的感受體鬆懈下來,我 們就會在走路時跌倒。但其他感受體,在起初保持警 覺,渴望著新鮮,但稍後卻錶現齣“噢,又是那個” 的電碼而鬆弛下來,使我們能繼續生活。也許我們常 會有自我意識,但卻對自己的身體缺乏知覺。否則, 我們就會在各種知覺的風暴之下精疲力竭。我們之所 以在書寫時以一種一貫性的主動觸覺進行,因為隻有 這樣纔能使觸覺神經末梢“適應”刺激,使我們不至 於很快産生知覺的疲勞而能繼續書寫。
P19-20 對個性心理的無意識的暴露和記錄 筆跡書寫的動作和人的其他動作一樣並不雜亂無 章,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節奏。書寫無數次重復的動 作已經成為無意識的、自發的和不經自我分析而做齣 的。它是那樣的習以為常,那樣不知不覺,以至於我 們自己也不明白它是怎樣被做齣的。事實上我們每個 人的書寫動作都有獨特的固定模式,如果我們試圖改 變它,便會覺得十分彆扭。
在筆跡書寫時,書寫者意識注意的中心是在文字 的規定結構上,而筆跡的綫條無任何約定俗成的規定 性,製造筆跡綫條的主動觸覺同樣無任何規定性,書 寫者無意於用筆跡綫條去錶達與他人交流的含義,觀 者也無意從筆跡綫條上去領會什麼含義。人們都通常 注意到文字規定的結構及文字的內容,而筆跡書寫的 綫條不是我們意識控製的中心,它是在未受意識汙染 的個性心理的無意識錶露的同時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記 錄。對此,我把這種現象稱為筆跡綫條的雙重無意識 ,即筆跡綫條既是無意識錶露,同時又是可供觀察的 無意識記錄。筆跡綫條雙重無意識的發現具有重要的 價值。人的其他無意識心理活動,由於處於無意識之 中,當時不能同步記錄,過後通過迴憶去記錄,可能 會遺忘許多細節甚至重要的部分。而筆跡綫條既是無 意識錶現,同時又完成瞭無意識記錄,因而保存瞭無 意識錶現*原本的真實性。
筆跡綫條的一個*大好處是無意識地將書寫者的 個性心理保留在綫條中,使我們能夠看清書寫的主動 觸覺所展示的每一個無意識細節及在這種細節中所暴 露齣的個性心理。
P21-22
筆跡心理學在國外已有三百多年的曆 史,在我國也流傳久遠而普遍。《筆跡心理學--通 過筆跡透視他人心理》一書是作 者鄭日昌與世界**筆跡學傢閤作研究漢字筆跡 心理學的成果,結閤**該領域的研究, 取得瞭大量實證性資料。
本書從國外筆跡學的起源、發展,中 國古代對筆跡的研究及筆跡學的基本原則 和理論依據入手,通過對200餘幅筆跡樣 本圖片的分析,具體說明瞭綫條與心理、 結體與心理、字陣與心理、章法與心理、 書寫習慣與心理衛生、書寫心理與優良個 性培養、書寫心理與不良個性矯正之間的 關係,充分展現瞭從筆跡綫條的特徵中揭 示個性心理特徵的方法與過程。
鄭日昌,1967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先後在美國、英國、比利時、澳大利亞訪學,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考試中心兼職研究員、***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傢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人纔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在**率先開設心理測量、心理谘詢課程,齣版***部心理測量和學校心理谘詢教材,作為有突齣貢獻的專傢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章 概論
國外筆跡學的起源、發展與現狀
筆跡學在中國的曆史發展
中國古代對筆跡的研究
現代漢字筆跡學的發展
筆跡學的應用領域及實用價值
筆跡分析對書寫工具及材料的要求
對書寫工具的要求
對筆跡材料的要求
筆跡分析的基本原則
盡量多地收集筆跡材料
抓住*突齣的特徵
首先確定具體特徵
準確抓住特徵
識彆多種個性特徵
結閤整體特徵
為被分析者保密
筆跡學的理論依據
第二章 綫條與心理
筆跡綫條的基本特徵
筆跡綫條特徵的形成
筆跡綫條主動觸覺
筆跡綫條的觸覺情緒
觸覺個性化的筆跡綫條
對個性心理的無意識的暴露和記錄
筆跡綫條動作思維
筆跡綫條動作技能與心智技能
筆跡綫條書寫的習慣性
筆跡綫條的外在製約性和內在製約性
不同類型的筆跡綫條
內容和形式同一的筆跡綫條
濃縮情感的筆跡綫條
靈敏的手與靈敏的筆跡綫條
筆跡綫條與個性心理的三種相關
仿同筆跡
筆跡綫條特徵與個性心理
剛柔兩種筆跡的綫條的書寫特點
四種筆跡與個性心理的對應
同一綫條的多種個性心理含義
多種綫條的同一個性心理含義
不同語言筆跡綫條與性格特徵
中文筆跡綫條與突齣性格特徵
英文筆跡綫條與突齣性格特徵
筆跡綫條的鑒定應用
筆跡綫條與思維、能力和職業
筆跡綫條與興趣、愛情和婚姻
第三章 結體與心理
結體的基本要求概述
結體的基本要求之一:四方輪廓
寫正方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長方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扁方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圓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梯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倒梯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左大右小的橫梯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左小右大的橫梯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突齣左上角的平行四邊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突齣右上角的平行四邊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不規則形字體的心理含義
寫不固定字體的心理含義
結體的基本要求之二:重心平穩
結體的方法及心理含義
橫平竪直
筆畫銜接
內部疏密
外部展縮
整體凝散
欹側強弱結體無定法,差異見人心
第四章 字陣與心理
字的大小
從書法角度看字的大小
從平時的書寫習慣看字的大小
字體的傾斜
字陣內字體方嚮一緻、垂直端正
字陣內字體方嚮一緻、嚮右傾斜
字陣內字體方嚮一緻、嚮左傾斜
字體過分地嚮右或嚮左傾斜
字陣內字體方嚮不一緻
字間距
字與字之間分隔清楚、字距適中
字與字之間分隔不清楚
字間距很大
字間距較小、但分隔清楚
字間距大小不一
行間距
筆畫上下不伸展
筆畫過分上下伸展
筆畫嚮上下伸展有度
行間距大小不一
行勢
字行平直
字行逐漸上升
字行逐漸下斜
字行成上凸的拱形
字行成下凹的窪形
字行成鋸齒狀
字行成波浪形
字行走勢不規則、紊亂
綫格導引和限製下的字陣與心理
不喜歡使用綫格紙
喜歡使用綫格紙
字行靠在行綫的底綫上
字行在行格的中間
字行靠在行格的上方
喜歡使用綫格紙,但字行又超齣綫格
字陣的內在一緻性
前後一緻
比例搭配
第五章 章法與心理
章法的重要性
什麼是章法
章法在書寫技能中的地位與作用
章法中所載的書寫者心理信息
常見章法弊病與書寫者個性缺陷
整幅安排方麵
各種章法弊病的分析
章法訓練與優良個性培養
章法訓練對少兒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定嚮培養的可行性
章法訓練的操作方法與步驟
第六章 書寫習慣與心理衛生
執筆姿勢與心理
執筆姿勢的正誤與個性心理的關係
執筆姿勢錯誤的原因
書寫工具與心理效應
第七章 書寫心理與優良個性培養
良好的書寫姿勢與習慣
正確的書寫姿勢與習慣
影響書寫的心理壓力
書寫方式與優良心理
練字時應注意的方麵
書寫、書法與修身養性的關係
第八章 書寫心理與不良個性矯正
矯正的心理科學原理
書寫與書法的內涵
練字矯正不良個性
筆跡心理分析——練字矯正法
練字矯正二十八法
練字矯正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附錄一
附錄二
這本書的標題確實很吸引人,《筆跡心理學——通過筆跡透視他人心理》,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人類心理這塊兒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人的行為模式背後一定隱藏著一些不易察覺的規律。而筆跡,作為一個人最私密、最直接的錶達方式之一,似乎更是蘊含著豐富的解讀信息。想象一下,僅僅通過幾筆潦草的字跡,就能窺探到一個人的性格、情緒,甚至隱藏的動機,這簡直就像擁有瞭一雙“讀心術”的眼睛。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是否會詳細解釋不同筆畫、不同連接方式、不同傾斜角度背後所代錶的具體心理特質?比如,字體是大是小,是圓潤還是尖銳,連筆是否流暢,壓力是否過大,這些細微之處究竟是如何與人的內心世界産生聯係的呢?書中會不會給齣大量的案例分析,通過實際的字跡樣本,一步步地引導讀者去理解和掌握這種解讀技巧?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堆砌,而是能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論,讓我能夠真正地學會如何去“讀懂”彆人,從而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遊刃有餘。同時,我也在思考,這種通過筆跡解讀心理的方法,其科學性和準確性究竟能達到一個怎樣的程度?書中是否會對此有所探討,或者引用一些相關的研究成果來佐證其理論基礎?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
評分收到這本《筆跡心理學——通過筆跡透視他人心理》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既期待又帶著一絲絲的審慎。一方麵,我對“筆跡心理學”這個概念本身就覺得充滿神秘感和吸引力,總覺得它是一種能夠解鎖人類內心深處秘密的獨特鑰匙。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一個人在書寫時,不自覺地將自己內在的情感、性格特徵,甚至是未意識到的潛意識信息,都悄悄地“印”在瞭字裏行間?書裏會不會深入淺齣地剖析這個過程?例如,當一個人情緒激動時,他的筆畫會變得更加粗重還是會顫抖?當一個人思維縝密時,他的字跡又會呈現齣怎樣的規律?我更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的、可操作的指導,而不是泛泛而談的理論。比如,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字跡速查錶”之類的東西,讓讀者可以對照不同的字跡特徵,快速找到對應的心理分析?或者,有沒有一些小練習,讓我們通過模仿不同的書寫方式,來體會不同筆跡可能帶來的心理感受?當然,我也在想,這種解讀方式的局限性是什麼?是否存在一些例外情況,或者說,我們該如何避免對他人産生片麵的、刻闆的印象?畢竟,人的性格是復雜的,單一的筆跡特徵可能無法完全概括一個人。希望這本書能在提供解讀方法的同時,也提醒我們保持一種辯證和尊重的態度。
評分《筆跡心理學——通過筆跡透視他人心理》,這個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我一直對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機製充滿瞭好奇,而筆跡,作為一個人最私密、最個人化的錶達方式,無疑是一個極具潛力的解讀領域。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將那些看似隨意的筆畫,轉化成洞察人心的“密碼”的。它是否會詳細解讀筆畫的粗細、力度、速度,字的排列方式、間距,甚至墨水的乾濕程度,是如何反映一個人的性格、情緒和思維模式的?例如,我一直好奇,那些字跡潦草的人,是否真的如我們常說的,是性情中人,還是他們有什麼其他的心理動機?而那些字跡工整、一絲不苟的人,又是否真的如其字跡一樣,嚴謹、有條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讓我能夠不再僅僅是憑感覺,而是能夠有理有據地去分析和解讀他人的筆跡。它會不會包含一些真實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通過實際的字跡樣本,去學習如何識彆和理解其中的心理信息?我尤其期待的是,書中是否會提到一些能夠幫助我們識彆謊言、洞察隱藏意圖的筆跡特徵。畢竟,在復雜的人際交往中,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他人,無疑會帶來巨大的優勢。
評分當我看到《筆跡心理學——通過筆跡透視他人心理》這本書名時,腦海中立刻閃過無數個關於“讀心術”的場景。我一直覺得,每個人在書寫時,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緒、性格甚至潛意識的傾嚮,都悄悄地“泄漏”齣來,而筆跡就是最直接的證據。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做到“透視他人心理”的呢?它會不會像一本密碼本一樣,將不同的筆畫、結構、排列方式,一一對應到具體的人格特質上?我特彆想知道,書裏是否會涉及那些關於筆跡的“黃金法則”?比如,一個字的傾斜角度代錶著什麼?字體的連貫性又暗示著什麼?字體的大小是否真的與自信心有關?書裏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例子,讓我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筆跡的魔力?例如,通過幾份不同人的簡曆上的簽名,就能大緻判斷齣他們的性格差異。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給我帶來知識上的滿足,更能激發我學習的興趣,讓我能夠通過實踐,真正地掌握這項“技能”。同時,我也在思考,這種解讀方式的科學依據是什麼?它是否經過瞭長期的研究和驗證?書中會不會引用一些心理學傢的理論,來支撐其觀點?畢竟,對未知的好奇心,也需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來支撐,纔能讓人信服。
評分《筆跡心理學——通過筆跡透視他人心理》,這個書名簡直就是直接戳中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隱藏的綫索”特彆著迷,就像偵探小說裏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卻能揭示真相的關鍵細節一樣。而筆跡,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人最獨特、最個人化的“簽名”,它承載瞭太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到底是如何將看似隨意的筆畫,變成一把解讀人心的鑰匙的?它是否會從筆畫的力度、速度、字與字之間的間距、行與行之間的距離,甚至是墨水的深淺等方麵,來解析其中隱藏的心理密碼?比如,一個字的起筆、收筆,它的圓潤程度,它的棱角是否分明,這些細微之處又會透露齣怎樣的性格特質?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無數的畫麵:或許是某個企業招聘時,人力資源部門的專傢們正在對照應聘者的筆跡,判斷其是否適閤某個職位;又或許是朋友之間,大傢拿著彼此的信件,一邊閱讀一邊猜測對方此刻的心情。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非常實用的技巧,讓我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身邊人的筆跡,更深入地瞭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不同類型人群的筆跡分析,比如領導者、藝術傢、學生等等,這樣我就可以對照學習,並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