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導讀/1
Introduction/5
章研究導論/1
節研究背景/3
一、綜閤素質評價成為高考改革的聚焦點/3
二、綜閤素質評價的理念與操作分歧增大/4
三、大數據技術與理念為綜閤素質評價實施提供瞭全新視角/9
四、綜閤素質評價政策與博弈策略的對抗悄然展開/11
第二節研究現狀/13
一、國內綜閤素質評價的研究現狀/13
二、國外綜閤素質評價的研究現狀/16
三、研究現狀評述/17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意義/19
一、研究目的/19
二、研究意義/20
第四節研究問題及思路/21
一、研究問題/21
二、核心概念界定/22
三、研究思路/25
四、研究內容概念圖/25
第二章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的理論基礎及研究假設/27
節綜閤素質評價相關概念的內涵解讀/29
一、何為素質/29
二、何為綜閤/30
三、何為綜閤素質/32
四、何為評價/36
五、何為綜閤素質評價/36
第二節普通高中功能的一般分析/38
一、高中的定義/38
二、高中的教育功能定位/40
第三節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的意義/42
一、完善人纔選拔製度:分層與分類/42
二、完成學校職能的有效對接:高中與高校/47
三、促進高中特色辦學目標的實現/48
四、推動考試與評價製度改革,落實素質教育/49
五、具備五個比較優勢/49
六、普通高中開展綜閤素質評價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分析/51
第四節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的理論基礎/54
一、哲學基礎/54
二、腦科學基礎/56
三、心理學基礎/58
四、教育評價學基礎/62
五、我國綜閤素質評價政策與經典理論的對比分析/65
第五節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的研究假設/65
一、概念認知差異顯著/66
二、學校操作區彆明顯/67
三、個體組織博弈激烈/67
四、評價政策交叉重疊/68
五、政策理想亟待落地/69
六、技術支撐提供可能/69
第三章綜閤素質評價政策的形成與發展/71
節綜閤素質評價提齣的時代背景/73
一、社會背景——綜閤素質成為新的社會通行證/73
二、教育背景——基於素質的教育改革逐步展開/78
第二節國內綜閤素質評價政策的形成與發展曆程/90
一、醞釀與奠基階段(1985—2001年)/91
二、形成與推廣階段(2002—2013年)/94
三、反思與深化階段(2013年至今)/97
第三節國外綜閤素質評價的啓示/99
一、體現在考試中的綜閤素質評價/99
二、糅閤在招生製度中的綜閤素質評價/102
三、國外綜閤素質評價機製對我們的啓示/110
第四節我國綜閤素質評價的價值導嚮/114
一、落實應試教育嚮素質教育轉軌的評價機製問題/115
二、改進高考招生中的信度和公平問題/116
第五節綜閤素質評價與學業水平考試的關係/116
一、學業水平考試的産生背景/116
二、學業水平考試的發展曆史/117
三、綜閤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的關係/119
第四章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實施現狀調查——以上海市為例/121
節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方案分析/123
一、高中綜閤素質評價方案比較/123
二、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的睏境與問題/128
第二節上海市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開展的基礎調查/132
一、問捲調查的設計與實施/132
二、問捲調研對象分析/133
三、問捲調查結果的對比分析/137
四、問捲調查數據的歸類分析/153
五、問捲調查數據的建模分析/157
六、問捲調查發現的主要問題/162
第三節新時期上海市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策略選擇/167
一、實施辦法指導實踐/167
二、建立綜閤素質評價信息管理係統/170
三、加快高校招生模式轉型/180
第四節上海市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實施現狀分析/181
一、信息係統客觀記錄學生綜閤素質信息/181
二、高等學校對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應用的態度與訴求/187
三、高校自主研製學生信息使用方案/193
四、三方博弈推動綜閤素質評價發展/195
第五節上海市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的成效與問題/196
一、上海市高中綜閤素質評價方案的探索成效/196
二、上海市綜閤素質評價的潛在問題分析/198
第五章教育大數據采集與分析/201
節教育大數據藏在哪/203
一、課堂過程數據/204
二、學期過程性數據和結果性數據/204
三、綫上學習的過程性數據和結果性數據/205
四、大數據是“上帝之眼”/205
第二節教育大數據為誰服務/206
一、政府的教育治理/206
二、學校的辦學改進/206
三、學生成長的個性化與自適應/209
四、教育産品改進/210
第三節教育大數據采集與分析/211
一、研究性學習數據采集與分析——MOORS/212
二、在綫學習數據采集與分析——GZMOOC/214
三、學生閱讀數據采集與分析/219
四、實驗和實踐行為數據采集與分析/246
五、課堂學習數據采集與分析/257
六、作業數據采集與分析/265
第四節教育大數據的問題與矛盾/273
一、教育大數據的結構性短缺/274
二、群體大數據和個體小數據存在價值的矛盾與衝突/274
三、大數據集權和人類智慧的枯竭/275
四、追求數據之大從而掩蓋問題的本質/275
五、數據精細和隱私倫理之間的矛盾/276
六、數據便捷性的追求和安全性的擔憂/276
七、教育大數據評估與人的發展主動性之間的矛盾/276
八、大數據的科學性與教育的藝術性的衝突/277
第六章基於大數據的普通高中綜閤素質評價模型構建/279
節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281
一、必要性分析/281
二、可行性分析/286
第二節多源多維綜閤素質評價模型的理論框架/288
一、數據采集係統/290
二、數據的清洗/291
三、數據的挖掘分析模型/292
四、數據的利用和挖掘/293
五、學習結果性數據模型/295
六、評價結果分類使用/296
第三節模型實施的技術路徑/297
一、技術支撐體係/298
二、技術實現框架/299
三、數據中心構建/299
四、指標體係構建/304
五、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閤素質評價信息管理係統/309
第四節多源多維綜閤素質評價模型實施建議/313
一、實施條件/313
二、模型應用麵臨的問題/316
三、未來展望/317
第七章研究結論與展望/319
節研究結論/321
一、厘清概念,正本清源/321
二、明晰使命,強化價值/323
三、審視現狀,正視問題/325
四、構建模型,創新突破/326
五、直麵博弈,協同育人/327
第二節研究展望/328
一、政策指揮棒的正效應亟待充分發揮/328
二、數據分析技術亟待有效突破/329
三、綜閤素質評價數據的價值亟待深度挖掘/330
參考文獻/332
後記/343
初翻閱此書時,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語言風格的嚴謹與邏輯的清晰。作者在闡述核心觀點時,往往采用層層遞進的論證結構,從宏觀的政策背景切入,逐步細化到微觀的操作層麵,使復雜的理論體係變得井然有序。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仿佛一條清晰的思路脈絡牽引著讀者的思考,絕非簡單的知識點堆砌。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相關研究或教育法規時,總能做到精準而剋製,既支撐瞭自己的論點,又避免瞭冗餘的學術腔調,使得整體文風在保持學術性的同時,兼具瞭麵嚮實踐工作者的可讀性。對於長期在教育一綫工作,但又對理論前沿追蹤有需求的教師而言,這種兼顧深度與廣度的行文方式,無疑是提供瞭極大的幫助,讓人感覺每讀完一節,都能在認知上得到一次紮實的提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沉穩的深藍色調,搭配著現代感的幾何圖形,既體現瞭研究的嚴肅性,又不失教育領域的活力。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紙張選擇上的用心,內頁的紙質細膩平滑,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訂工藝也相當紮實,書脊接口處處理得乾淨利落,翻閱時書頁可以平展,這對於需要頻繁查閱和標記重點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便利。排版布局上,正文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留白恰到好處,使得大段的文字閱讀起來富有節奏感,專業術語的加粗或斜體處理也十分得當,起到瞭很好的引導作用,幫助讀者迅速捕捉關鍵信息。可見,上海教育齣版社在圖書的物質呈現上,確實是下瞭不少功夫,這種對細節的打磨,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也彰顯瞭其作為專業教育齣版機構的專業素養。
評分從學術貢獻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研究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梳理瞭國內現有素質評價體係的脈絡,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更具前瞻性的分析框架。這種前瞻性體現在對未來教育數字化轉型趨勢的敏感把握上,能夠預見到技術如何重塑評價的形態與內容。書中對於評價指標構建的討論,顯示齣作者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即評價不應是終結性的裁決,而應是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有效反饋機製。對於緻力於教育理論創新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照係,它不僅總結瞭過去,更重要的是,它指明瞭未來一段時間內,該領域可能需要集中攻剋的關鍵技術和理論難題,是激發新一輪研究的火花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案例分析部分,可以說是其價值的集中體現,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描摹上,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地域、不同類型高中在推進素質評價改革過程中遇到的真實睏境與創新舉措。我注意到,有些案例的描述非常生動,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一綫教師在數據采集、指標量化以及結果反饋環節所麵臨的實際挑戰。更重要的是,作者對這些案例的剖析並非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審視視角,引導讀者思考在特定的資源限製和文化背景下,何為最適宜的“最優解”。這種基於現實土壤的深度挖掘,讓那些抽象的評價標準變得具體可感,極大地激發瞭我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學校環境中落地生根。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被係統性地“充電”的感覺,它拓寬瞭我對“素質評價”這個概念的理解邊界。它不再僅僅是考試成績之外的那些軟性指標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涉及數據治理、倫理規範、教師專業發展以及學校文化重塑的復雜係統工程。書中對於數據隱私保護和評價結果使用的審慎態度,體現瞭極強的社會責任感。特彆是在討論如何避免評價指標異化、防止“唯數據論”的傾嚮時,作者提齣的警示非常到位,充滿瞭對教育規律的敬畏。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像是一份對未來高中教育形態的深刻預演,它促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我們究竟希望通過評價,培養齣什麼樣的下一代,以及如何用最科學、最人道的方式去實現這一目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