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牧之、陈亚军、徐林主编的《中国城市综合发 展指标(2017中心城市发展战略)》通过汇集对中国城 镇化问题的认识和吸纳**外经验教训以及**理念 ,摸索和开发既可以量化又可视化的城市化指标评价 体系,为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树立起了一套数字 化标杆和参照系。
序言
1周牧之:世界发展格局与城市发展机理
2陈亚军:不断发展的城市,持续完善的指标
3徐林: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城镇化支撑
第一章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结构
1指标对象城市
2指标结构
3指标评价方法
4指标项目列表
第二章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前150位城市排名
1综合排名
2环境排名
3社会排名
4经济排名
第三章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综合排名前10位城市分析
1北京
2上海
3深圳
4广州
5天津
6重庆
7杭州
8苏州
9南京
10成都
第四章 中国城镇化图示分析
16DP规模
2DJD人口
3人口流动:流入
4人口流动:流出
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6货物出口额
7集装箱港口便利性
8机场便利性
9空气质量指数(AQI)
10PM25指数
11降雨量
12人均水资源
13森林覆盖率
14农地比率
15气候舒适度
16历史遗存
17**游客
18入境游客
19主板上市企业
20金融业辐射力
21制造业辐射力
22IT产业辐射力
23高等教育辐射力
24科学技术辐射力
25医疗辐射力
26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
27餐饮酒店辐射力
28批发零售业辐射力
第五章 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1超大城市时代
2东京大都市圈的启示和借鉴
3中心城市指数的意义和结构
4中心城市指数综合排名
5指数注解中心城市
第六章 指标解释
1环境
2社会
3经济
第七章 专家述评
1张仲梁:城市化下一程: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
2李听:也谈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大城市群发展路径的选择
3横山祯德:中心城市的“移动”战略
4武内和彦: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了,起初是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听起来就很宏大,似乎能窥见整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脉络。然而,翻开书页,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大量的图表、数据和专业术语扑面而来,这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有些吃力。我努力试图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指标体系是如何构建的,每一项指标的权重是如何确定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逻辑。尤其是在“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这个部分,我希望能找到一些清晰的指引,了解不同层级的城市在国家发展蓝图中的定位,以及它们在吸引人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就像在地图上点亮几个城市,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指标的实际应用和影响。不过,有时候,过于理论化的论述让我觉得有些抽象,我渴望能读到更多接地气的分析,比如某个城市在交通拥堵治理上是如何运用这些指标的,或者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如何量化成效的。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但对于我这样渴望细节和实践的应用者来说,还需要更多的“翻译”和“解读”。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宏大的城市发展白图谱。从“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这个标题开始,我就被一种宏观的视野所吸引,渴望理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里,城市是如何被衡量、被评估,又如何被引导着前进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则进一步聚焦于那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城市在国家整体战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对于其他城市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我一直在寻找一些关于城市“生命力”的指标,除了经济增长,我还对城市的创新能力、文化吸引力、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特别感兴趣。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清晰地阐释这些“看不见”的指标是如何被量化和分析的,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竞争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统计模型和分析方法,希望能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适性的经验,无论是对于个人理解城市发展,还是对于未来城市规划的思考,都希望能获得一些启发。当然,有时候过于学术化的语言和庞杂的数据,确实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吸收,但我相信,这份努力最终会带来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的时期。我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一些参考。书名中的“综合发展指标”吸引了我,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一些关于城市活力和未来潜力的信息。我特别想知道,哪些城市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哪些城市在吸引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优势,以及不同类型的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方面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我对书中关于“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部分抱有很大的期待,我希望它能为我描绘出未来几年中国主要城市的发展蓝图,让我能够更好地判断哪些城市更具发展前景,哪些行业更有潜力。我设想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城市吸引力和宜居性排名的分析,或者对不同城市在吸引外资、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的策略进行解读。遗憾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内容都停留在宏观层面,虽然提供了很多数据和分析框架,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具体求职者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翻译”和“解读”。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案例分析,让我能看到具体的城市是如何通过某些策略实现发展的,以及这些策略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城市规划沙盘前,细细端详着每一块区域的细微差别。书名“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性评估的意图。我尤其好奇那些“综合发展指标”到底是如何设计的,它们是否能真正全面地反映一个城市的健康程度和发展潜力?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能够体现城市生活品质的指标,比如空气质量、绿化覆盖率、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甚至包括居民的幸福感指数。而“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这部分,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城市发展脉络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了解,那些被定位为“中心”的城市,它们在吸引高端产业、集聚创新人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是否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深度分析,例如,不同城市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比较优势,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差异化发展来赢得未来。尽管书中充满了数据和分析,但我也希望能够从中读出一些“故事”,看到一些具体的城市是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这会让我对城市的发展进程有更直观的感受,也更能引发我的思考。
评分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涌现出的是一幅幅关于中国城市变迁的生动画卷。书名中的“综合发展指标”让我联想到的是城市跳动的脉搏,是它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维度上的活力展现。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反映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指标,比如GDP增长、财政收入、就业率等经济指标固然重要,但我也同样看重城市在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和成效。毕竟,一个城市的真正繁荣,离不开它能够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书中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部分,更是激发了我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好奇。我好奇地想知道,那些被定义为“中心”的城市,它们是如何在国家整体战略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又是如何通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城市群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深入探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各个城市如何错落有致,各展所长,共同绘制出一幅壮丽的时代画卷。书中穿插的图表和数据,就像是城市的体检报告,让我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它们的健康状况和发展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