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年) |
| 作者 | 张清勇 |
| 定价 | 32.00元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01080 |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集了大量有关民国时期中国土地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资料,按国外土地经济学思潮的影响,土地经济学的教学、训练与考试,土地经济研究机构的创设与研究,以及15个土地经济学家的教学与研究等专题,将资料梳理成章,边缀成篇,勾勒出了1925-1949年中国土地经济学发展历史的粗略柜架。 |
| 作者简介 | |
| 张清勇,男,福建金门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师。 |
| 目录 | |
| 1 绪论 1.1 已有的研究 2 西学东渐与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 2.1 日本“土地经济论”与德国伯伯尔的“土地经济” 2.2 理查德·伊利的深远影响 2.3 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 3 土地经济学教学、训练与考试 3.1 中国土地经济学教育之肇始 3.2 国立商学院的土地经济学教学 3.3 其他高校的土地经济学教学 3.4 地政人员的土地经济学训练与考试 4 地政学院的土地经济学教学与研究 4.1 从地政研究班到地政学院 4.2 地政学院的土地经济学教学 4.3 地政学院的土地经济学研究 4.4 中央政治学校其他部门的土地经济学教学与研究 5 土地经济研究机构的创设与研究 5.1 中国地政学会 5.2 中国地政研究所 5.3 中国土地改革协会和私立建国法商学院 5.4 中山文化教育馆 5.5 地政署(部)地政研究委员会 5.6 农林部农业经济研究所土地经济系 5.7 其他机构 6 土地经济学家的教学与研究(上) 6.1 章植 6.2 邹枋 6.3 李树青 6.4.张丕介 6.5 吴文晖 7 土地经济学家的教学与研究(下) 7.1 刘潇然 7.2 朱剑农 7.3 朱通九 7.4 李庆鏖 7.5 祝平 7.6 李显承 7.7 金海同 7.8 黄通 7.9 梁庆椿 7.10 向景云 8 结论 8.1 中国土地经济学兴起的背景 8.2 中国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成就 8.3 “要社会科学说我们的语言,讲我们的问题” 8.4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新华书店 正版现货 配送 |
| 文摘 | |
| 新华书店 正版现货 配送 |
| 序言 | |
| 新华书店 正版现货 配送 |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就牢牢吸引住了我。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社会变革的驱动力非常感兴趣,而土地问题无疑是其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一环。1925年至1949年,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土地作为最直接关乎民生的要素,其制度的演变和思想的革新,必然深深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土地经济学”这个理论框架去审视那个时代的变迁。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开始关注并系统研究土地问题,他们引入了哪些新的经济学理论,又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经济学思想。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科兴起的考察,更是对一个民族在关键历史时刻,如何思考自身发展道路的深刻洞察。
评分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一本关于“中国土地经济学兴起”的著作,必定会涉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统计数据、田野调查资料,以及不同学者之间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我想象中,作者张清勇教授在梳理这段历史时,必然会展现出严谨细致的考证精神。他可能会深入剖析当时流行的各种土地学说,分析其理论基础、研究视角以及现实意义。同时,他可能还会关注到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社会群体对土地问题的不同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影响了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践。例如,研究国民政府时期的土地改革尝试,或者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土地分配政策,这些都可能成为本书分析的具体案例。此外,本书也可能涉及到一些关键人物的贡献,他们是如何提出创新的观点,又是如何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推动土地经济学的发展。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以及土地制度变迁的影响,将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所聚焦的年代,恰逢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土地问题作为连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要素,其理论的萌芽与发展,必然承载着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思考与探索。1925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横跨了国民政府的早期建设,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以及解放战争的宏大进程。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农民的生存困境、以及国家如何通过土地政策来维系稳定和发展,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兴起,很可能是在这种危机感和改革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吸收西方经济学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实践。学者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仅要面对现实的土地纠纷和经济凋敝,还要努力构建一套能够解释并指导土地利用、分配和管理的理论框架。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梳理出这一重要学科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长脉络,理解那些先行者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为中国土地问题寻求理论出路的。
评分阅读这样一本学术专著,我期待能够获得对中国土地问题深层成因的洞察,以及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效果的评估。土地,在中国历来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在1925年至1949年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土地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文化问题。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浅出地阐述土地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在那个年代孕育、成长,并最终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的,那么它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我特别希望能够了解,在那个物资匮乏、战乱频繁的时期,中国的学者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地权分配不均等问题。这本书或许能揭示出,土地经济学理论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和不懈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正版现货 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年) 商务印书馆 张清勇 新华书店》。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纸张厚实,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十分舒适。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色彩搭配和谐,图案寓意深刻,一眼便能感受到其学术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拿到手中,仿佛就能闻到油墨的清香,这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读者体验的重视。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商务印书馆出品的字样,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质保证,令人倍感信赖。书的装订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易散架,可以长久地珍藏。作为一本学术专著,如此考究的制作工艺,无疑为本书增添了不少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细节之处,比如页眉页脚的设计,目录的排版,都体现了编者的用心。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横排版式,阅读起来更加流畅自然,不会有竖排版可能带来的不适感。无论是作为研究工具,还是作为馈赠佳品,这本书的实体呈现都足以令人满意,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对作者和出版社产生了好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