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年) 商务印书馆 张清勇 新华书店

正版现货 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年) 商务印书馆 张清勇 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清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土地经济学史
  • 土地经济学
  • 中国近代史
  • 经济史
  • 商务印书馆
  • 张清勇
  • 新华书店
  • 学术著作
  • 历史研究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扬州新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1080
商品编码:289110315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年)
作者 张清勇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01080
出版日期 2014-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大量有关民国时期中国土地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资料,按国外土地经济学思潮的影响,土地经济学的教学、训练与考试,土地经济研究机构的创设与研究,以及15个土地经济学家的教学与研究等专题,将资料梳理成章,边缀成篇,勾勒出了1925-1949年中国土地经济学发展历史的粗略柜架。

   作者简介

  张清勇,男,福建金门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师。


   目录
1 绪论
 1.1 已有的研究
2 西学东渐与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
 2.1 日本“土地经济论”与德国伯伯尔的“土地经济”
 2.2 理查德·伊利的深远影响
 2.3 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
3 土地经济学教学、训练与考试
 3.1 中国土地经济学教育之肇始
 3.2 国立商学院的土地经济学教学
 3.3 其他高校的土地经济学教学
 3.4 地政人员的土地经济学训练与考试
4 地政学院的土地经济学教学与研究
 4.1 从地政研究班到地政学院
 4.2 地政学院的土地经济学教学
 4.3 地政学院的土地经济学研究
 4.4 中央政治学校其他部门的土地经济学教学与研究
5 土地经济研究机构的创设与研究
 5.1 中国地政学会
 5.2 中国地政研究所
 5.3 中国土地改革协会和私立建国法商学院
 5.4 中山文化教育馆
 5.5 地政署(部)地政研究委员会
 5.6 农林部农业经济研究所土地经济系
 5.7 其他机构
6 土地经济学家的教学与研究(上)
 6.1 章植
 6.2 邹枋
 6.3 李树青
 6.4.张丕介
 6.5 吴文晖
7 土地经济学家的教学与研究(下)
 7.1 刘潇然
 7.2 朱剑农
 7.3 朱通九
 7.4 李庆鏖
 7.5 祝平
 7.6 李显承
 7.7 金海同
 7.8 黄通
 7.9 梁庆椿
 7.10 向景云
8 结论
 8.1 中国土地经济学兴起的背景
 8.2 中国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成就
 8.3 “要社会科学说我们的语言,讲我们的问题”
 8.4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新华书店 正版现货 配送

   文摘
新华书店 正版现货 配送

   序言
新华书店 正版现货 配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正版现货 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年) 商务印书馆 张清勇 新华书店》。 书名:千年之变:晚清社会转型与知识的重塑 作者:[虚构作者名:李文博]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文汇学社] 出版日期:[虚构年份:2023年] --- 内容提要:洞察近代中国知识结构的深层变迁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约1840年至1911年)中国社会在面临西方冲击时所经历的剧烈动荡与随之而来的知识重塑过程。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着重于“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思想脉络如何随着王朝的衰落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研究聚焦于传统儒家知识体系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的困境、适应与最终的“出轨”,以及新知识范式——包括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西方理论——如何在有限的传播路径中渗透并重构中国人的世界观。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瓦解与“士”的身份危机 本书开篇追溯了自宋明理学以来根深蒂固的士大夫阶层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作者详尽考察了科举制度的僵化如何将知识的价值与政治权力的获取牢牢绑定,从而抑制了实用性知识和独立思考的发展。 一、儒家知识的“内向化”: 详细分析了“义理之辨”如何占据了知识分子的大部分精力,使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日益退化。通过对大量官方文书、私人信札和早期笔记的梳理,揭示了传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西学”的初期排斥和误解。 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波: 重点探讨了战争失败对中国知识精英的心理震撼。这种震撼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哲学和方法论上的。作者区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初期的技术性引进与后期对制度和文化深层结构的反思之间的巨大鸿沟。 三、知识群体的分化: 晚清时期,知识群体不再铁板一块。本书清晰勾勒出旧式举人、新式留学生、教会学校毕业生以及地方实业家的知识谱系,展示了他们如何在知识获取的路径上走向分歧,预示着未来政治力量的重组。 第二部分:西学东渐:知识的译介与本土化困境 在“器物”引进的尝试受挫后,知识的重点转向了制度与观念。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探讨了“翻译”这一行为本身如何塑造了中国对西方知识的理解。 一、翻译工程的史诗: 详细考察了早期翻译组织(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工作范式。本书认为,早期的翻译充满了“意译”的局限性,许多西方概念被强行嵌入汉文化框架,导致了原意的扭曲或浅化。例如,“民主”、“科学”、“进化”等核心概念在不同译本间的摇摆不定,深刻影响了后续的政治话语。 二、社会科学的先行者: 重点分析了严复对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翻译工作。作者认为,严复通过“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不仅引进了知识,更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注重逻辑推演的学术气质。然而,这种严谨的学术方法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却难以在主流社会中扎根。 三、教育系统的重塑: 考察了从洋务学堂到京师大学堂的建立过程,以及新式教育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冲击。书籍分析了新式教科书的编写标准,以及这些新知识是如何塑造了第一代具有现代意识的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为后续的政治运动提供了智力储备。 第三部分:知识与政治的融合:近代中国的知识精英群体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投向知识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政治力量,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说教者”转变为“行动者”。 一、维新变法的知识基础: 深入剖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如何构建出“托古改制”的理论体系。这是一种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对西方政治哲学进行修饰和嫁接的尝试。书中详细分析了《变法通议》中对西方制度的理解与批判,揭示了维新派在知识应用上的保守性。 二、革命思潮的兴起与知识的激进化: 探讨了孙中山等革命派如何更彻底地引入西方激进思想(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报刊和秘密结社来传播这些颠覆性的知识。本书强调,革命知识的传播往往采取更具煽动性和清晰的二元对立模式,以对抗腐朽的旧秩序。 三、实业救国与知识的应用: 本书也关注了非政治领域知识的应用,如张之洞、南洋实业家等,他们将西方技术和管理知识应用于工业生产。这种“技术理性”的兴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压力,但其知识根源依然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对传统家族式生产关系的解体起到了关键作用。 结语:一个新旧交替的知识断裂点 本书总结道,晚清时期的知识转型是一个充满张力、断裂和创造性的过程。传统知识体系的衰亡并非一蹴而就,新知识的引入也充满了本土化的摩擦与重构。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仅是军事或政治的胜利,更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知识冲突与重塑后,一套新的知识话语体系终于在精英阶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标志。本书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复杂起源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史背景。 --- 本书特点: 史料扎实: 大量引用晚清的日记、私人信函、早期翻译文献及地方志,构建多维度的叙事。 视角独特: 侧重于知识形态和传播机制的研究,而非仅仅关注政治领袖的言论。 深度分析: 辨析了“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对现代性的理解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就牢牢吸引住了我。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社会变革的驱动力非常感兴趣,而土地问题无疑是其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一环。1925年至1949年,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土地作为最直接关乎民生的要素,其制度的演变和思想的革新,必然深深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土地经济学”这个理论框架去审视那个时代的变迁。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开始关注并系统研究土地问题,他们引入了哪些新的经济学理论,又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经济学思想。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科兴起的考察,更是对一个民族在关键历史时刻,如何思考自身发展道路的深刻洞察。

评分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一本关于“中国土地经济学兴起”的著作,必定会涉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统计数据、田野调查资料,以及不同学者之间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我想象中,作者张清勇教授在梳理这段历史时,必然会展现出严谨细致的考证精神。他可能会深入剖析当时流行的各种土地学说,分析其理论基础、研究视角以及现实意义。同时,他可能还会关注到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社会群体对土地问题的不同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影响了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践。例如,研究国民政府时期的土地改革尝试,或者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土地分配政策,这些都可能成为本书分析的具体案例。此外,本书也可能涉及到一些关键人物的贡献,他们是如何提出创新的观点,又是如何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推动土地经济学的发展。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以及土地制度变迁的影响,将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所聚焦的年代,恰逢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土地问题作为连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要素,其理论的萌芽与发展,必然承载着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思考与探索。1925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横跨了国民政府的早期建设,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以及解放战争的宏大进程。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农民的生存困境、以及国家如何通过土地政策来维系稳定和发展,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兴起,很可能是在这种危机感和改革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吸收西方经济学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实践。学者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仅要面对现实的土地纠纷和经济凋敝,还要努力构建一套能够解释并指导土地利用、分配和管理的理论框架。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梳理出这一重要学科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长脉络,理解那些先行者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为中国土地问题寻求理论出路的。

评分

阅读这样一本学术专著,我期待能够获得对中国土地问题深层成因的洞察,以及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效果的评估。土地,在中国历来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在1925年至1949年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土地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文化问题。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浅出地阐述土地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在那个年代孕育、成长,并最终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的,那么它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我特别希望能够了解,在那个物资匮乏、战乱频繁的时期,中国的学者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地权分配不均等问题。这本书或许能揭示出,土地经济学理论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和不懈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正版现货 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兴起(1925-1949年) 商务印书馆 张清勇 新华书店》。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纸张厚实,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十分舒适。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色彩搭配和谐,图案寓意深刻,一眼便能感受到其学术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拿到手中,仿佛就能闻到油墨的清香,这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读者体验的重视。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商务印书馆出品的字样,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质保证,令人倍感信赖。书的装订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易散架,可以长久地珍藏。作为一本学术专著,如此考究的制作工艺,无疑为本书增添了不少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细节之处,比如页眉页脚的设计,目录的排版,都体现了编者的用心。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横排版式,阅读起来更加流畅自然,不会有竖排版可能带来的不适感。无论是作为研究工具,还是作为馈赠佳品,这本书的实体呈现都足以令人满意,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对作者和出版社产生了好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