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采輸氣儀錶工 |
| 定價 | 63.00 |
| ISBN | 9787511424389 |
| 齣版社 | 中國石化齣版社 |
| 作者 | 王雨生 |
| 編號 | 1201405563 |
| 齣版日期 | 2014-01-01 |
| 印刷日期 | 2014-01-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592000 |
| 頁數 | 366 |
| D11章天然氣及流體力學基礎知識 1.1天然氣基礎知識 1.1.1天然氣的組成 1.1.2天然氣的分類 1.1.3天然氣的主要物理性質 1.2天然氣采輸工藝 1.2.1天然氣的開采 1.2.2天然氣的輸送 1.3天然氣的淨化 1.3.1天然氣淨化目的 1.3.2商品天然氣的質量要求 1.3.3天然氣脫水工藝 1.4流體力學基本知識 1.4.1流體的物理性質 1.4.2流體靜力學及基本方程式 1.4.3流體動力學及基本方程式 1.4.4管路流體的阻力及流態 D12章電工電子基礎 2.1電工基礎知識 2.1.1電路的基本組成及分析方法 2.1.2電容 …… 參考文獻 |
| 中國石化是上中下遊一體化能源化工公司 經營規模大、業務鏈條長、員工數量多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公司的發展 基礎在隊伍 關鍵在人纔 根本在提高員工隊伍整體素質。 |
對於一個長期在流程控製領域工作的人來說,我們總是麵臨一個挑戰:如何平衡新技術的引入與現有老舊係統的維護。這本書正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係。它聚焦的那些儀錶技術,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型號,但它們構成瞭我們工業體係的“骨架”。作者在講解這些經典設備時,沒有將它們視為過時的文物,而是將其視為可以深入理解和持續優化的對象。例如,在對氣動控製迴路的描述中,他詳細對比瞭比例積分微分(PID)控製器在純機械結構和早期電子模擬電路中的實現差異,這對於理解現代數字控製器的底層運算邏輯非常有啓發性。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技術考古,讓你明白我們今天所依賴的自動化控製的起點在哪裏,我們所做的每一個算法優化,其曆史根源是什麼。這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技術視野的拓展,讓我們在盲目追求最新概念時,不至於忘記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堅實的基礎原理。它提供瞭一種“守正齣奇”的思維方式,即隻有真正理解瞭“正”,纔能更好地創新“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說實話,放在今天看來,確實有點挑戰讀者的審美,但這種“樸實無華”反而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反差魅力。封麵和內頁的配色,都顯得比較沉悶,但如果你能沉下心來,忽略這些錶麵的元素,你會發現裏麵蘊含的知識密度是驚人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關鍵的計算公式和校準步驟時所采取的排版方式——他會用小框將那些核心公式單獨拎齣來,旁邊用非常簡短的文字解釋其適用範圍和單位要求。這使得在查找關鍵信息時效率極高,完全符閤工程師在緊張工作環境中快速定位所需數據的需求。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穿插瞭一些作者自己繪製的、略顯粗糙但極其實用的現場故障排查流程圖。這些圖錶不是那種標準化的流程圖軟件畫齣來的,而是帶著手繪的痕跡,每一個分支和判斷條件都基於多年的實際經驗總結,充滿瞭人情味和實戰色彩。這讓我體會到,真正的技術沉澱,往往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纍起來的,沒有捷徑可走,隻有通過反復的試錯和深刻的反思纔能形成這種寶貴的知識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作為一本技術手冊的定義。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你麵前鋪開瞭一張詳盡的工藝流程圖,然後用一種平和但堅定的口吻告訴你:“孩子,做這行,光看手冊是不夠的,你得知道為什麼這個螺栓要用特定的扭矩擰緊,為什麼這個取壓點的設計會影響到最終的流量讀數。”作者在章節的收尾部分,經常會加入一些關於“職業素養”和“安全規範”的思考,這些內容雖然篇幅不大,但分量極重。他反復強調,儀錶工的工作直接關係到生産的安全和質量,因此,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導緻災難性的後果。這種對責任的強調,是很多現代教材中逐漸淡化的部分。閱讀這些文字,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技術指導,更是一種職業精神的傳承。它提醒我們,工具和技術會變,但工程師對準確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敬畏之心,是永恒不變的。這本書為技術學習者樹立瞭一個非常高的標杆,它要求你不僅要做一個“會操作”的人,更要做一個“能負責”的專業人士。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本來是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畢竟現在的自動化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很多老舊的儀錶原理可能已經被更先進的數字傳感技術取代瞭。然而,我很快就被書中的敘述邏輯給“套牢”瞭。作者的行文風格是那種非常老派的、邏輯清晰的“鏈式推理”,他不會上來就拋齣復雜的公式,而是從最基礎的物理現象入手,一步步推導齣儀錶的工作原理,仿佛在和讀者進行一場麵對麵的、耐心的技術講解。比如,他對差壓變送器精度漂移的分析,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他沒有簡單地歸咎於溫度變化,而是細緻地分析瞭膜片疲勞、零點漂移和環境振動三者之間復雜的耦閤關係,並給齣瞭在現場校準時如何通過特定的操作順序來最大程度規避這些誤差的“土辦法”。這種源自一綫實踐的智慧,是單純依賴新版標準和軟件模擬無法完全替代的。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對“不確定性”的理解都上升瞭一個層次,明白瞭為什麼在工業現場,經驗往往比冰冷的參數更加可靠。這本書不是讓你學會怎麼操作某個品牌的軟件,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測量本身,這纔是技術工作的核心所在,非常佩服作者對底層邏輯的把控能力和對實踐細節的敏銳洞察。
評分這本新淘到的老書,封麵設計乍一看平平無奇,墨綠色的底色配上那種帶著年代感的字體,讓我忍不住在二手書店的角落裏多停留瞭幾秒。我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油墨和紙張混閤的味道撲麵而來,瞬間把我拉迴瞭那個技術資料還很厚重、內容務求詳盡的年代。這本書的排版,說實話,放在今天看來是略顯擁擠的,行間距很小,但正是這種緊湊,反而透露齣一種老一輩工程師對知識的尊重——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錶,都恨不得塞滿這幾百頁的篇幅。我特彆留意瞭一下裏麵的插圖,那些關於閥門、流量計和壓力傳感器的剖麵圖,綫條極其精細,雖然是單色的印刷,但那種三維的立體感和復雜的機械結構刻畫得淋灕盡緻,顯然是齣自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之手,而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速成手冊。讀起來,能感受到作者那種沉甸甸的專業態度,每一個概念的提齣都伴隨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大量的實際案例佐證,沒有絲毫水分,完全是乾貨的堆砌。那種紮實的功底,讓人不禁感嘆,現在的很多技術書籍,似乎少瞭一種對“深度”的執著追求,更注重“廣度”的覆蓋,而這本書,顯然是選擇瞭前者,專注於把某一個領域的精髓挖掘到極緻,非常值得那些希望打下堅實基礎的後來者仔細研讀和揣摩,去體會那種慢工齣細活的匠人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