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采输气仪表工 |
| 定价 | 63.00 |
| ISBN | 9787511424389 |
| 出版社 | 中国石化出版社 |
| 作者 | 王雨生 |
| 编号 | 1201405563 |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印刷日期 | 2014-01-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592000 |
| 页数 | 366 |
| D11章天然气及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1.1天然气基础知识 1.1.1天然气的组成 1.1.2天然气的分类 1.1.3天然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1.2天然气采输工艺 1.2.1天然气的开采 1.2.2天然气的输送 1.3天然气的净化 1.3.1天然气净化目的 1.3.2商品天然气的质量要求 1.3.3天然气脱水工艺 1.4流体力学基本知识 1.4.1流体的物理性质 1.4.2流体静力学及基本方程式 1.4.3流体动力学及基本方程式 1.4.4管路流体的阻力及流态 D12章电工电子基础 2.1电工基础知识 2.1.1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分析方法 2.1.2电容 …… 参考文献 |
| 中国石化是上中下游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 经营规模大、业务链条长、员工数量多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的发展 基础在队伍 关键在人才 根本在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
对于一个长期在流程控制领域工作的人来说,我们总是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平衡新技术的引入与现有老旧系统的维护。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它聚焦的那些仪表技术,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型号,但它们构成了我们工业体系的“骨架”。作者在讲解这些经典设备时,没有将它们视为过时的文物,而是将其视为可以深入理解和持续优化的对象。例如,在对气动控制回路的描述中,他详细对比了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在纯机械结构和早期电子模拟电路中的实现差异,这对于理解现代数字控制器的底层运算逻辑非常有启发性。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技术考古,让你明白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自动化控制的起点在哪里,我们所做的每一个算法优化,其历史根源是什么。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技术视野的拓展,让我们在盲目追求最新概念时,不至于忘记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坚实的基础原理。它提供了一种“守正出奇”的思维方式,即只有真正理解了“正”,才能更好地创新“奇”。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毕竟现在的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老旧的仪表原理可能已经被更先进的数字传感技术取代了。然而,我很快就被书中的叙述逻辑给“套牢”了。作者的行文风格是那种非常老派的、逻辑清晰的“链式推理”,他不会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现象入手,一步步推导出仪表的工作原理,仿佛在和读者进行一场面对面的、耐心的技术讲解。比如,他对差压变送器精度漂移的分析,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他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温度变化,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膜片疲劳、零点漂移和环境振动三者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并给出了在现场校准时如何通过特定的操作顺序来最大程度规避这些误差的“土办法”。这种源自一线实践的智慧,是单纯依赖新版标准和软件模拟无法完全替代的。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不确定性”的理解都上升了一个层次,明白了为什么在工业现场,经验往往比冰冷的参数更加可靠。这本书不是让你学会怎么操作某个品牌的软件,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测量本身,这才是技术工作的核心所在,非常佩服作者对底层逻辑的把控能力和对实践细节的敏锐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说实话,放在今天看来,确实有点挑战读者的审美,但这种“朴实无华”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反差魅力。封面和内页的配色,都显得比较沉闷,但如果你能沉下心来,忽略这些表面的元素,你会发现里面蕴含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的计算公式和校准步骤时所采取的排版方式——他会用小框将那些核心公式单独拎出来,旁边用非常简短的文字解释其适用范围和单位要求。这使得在查找关键信息时效率极高,完全符合工程师在紧张工作环境中快速定位所需数据的需求。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作者自己绘制的、略显粗糙但极其实用的现场故障排查流程图。这些图表不是那种标准化的流程图软件画出来的,而是带着手绘的痕迹,每一个分支和判断条件都基于多年的实际经验总结,充满了人情味和实战色彩。这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技术沉淀,往往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反复的试错和深刻的反思才能形成这种宝贵的知识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技术手册的定义。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面前铺开了一张详尽的工艺流程图,然后用一种平和但坚定的口吻告诉你:“孩子,做这行,光看手册是不够的,你得知道为什么这个螺栓要用特定的扭矩拧紧,为什么这个取压点的设计会影响到最终的流量读数。”作者在章节的收尾部分,经常会加入一些关于“职业素养”和“安全规范”的思考,这些内容虽然篇幅不大,但分量极重。他反复强调,仪表工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生产的安全和质量,因此,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对责任的强调,是很多现代教材中逐渐淡化的部分。阅读这些文字,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一种职业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工具和技术会变,但工程师对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敬畏之心,是永恒不变的。这本书为技术学习者树立了一个非常高的标杆,它要求你不仅要做一个“会操作”的人,更要做一个“能负责”的专业人士。
评分这本新淘到的老书,封面设计乍一看平平无奇,墨绿色的底色配上那种带着年代感的字体,让我忍不住在二手书店的角落里多停留了几秒。我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扑面而来,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技术资料还很厚重、内容务求详尽的年代。这本书的排版,说实话,放在今天看来是略显拥挤的,行间距很小,但正是这种紧凑,反而透露出一种老一辈工程师对知识的尊重——每一个字、每一张图表,都恨不得塞满这几百页的篇幅。我特别留意了一下里面的插图,那些关于阀门、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的剖面图,线条极其精细,虽然是单色的印刷,但那种三维的立体感和复杂的机械结构刻画得淋漓尽致,显然是出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之手,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速成手册。读起来,能感受到作者那种沉甸甸的专业态度,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际案例佐证,没有丝毫水分,完全是干货的堆砌。那种扎实的功底,让人不禁感叹,现在的很多技术书籍,似乎少了一种对“深度”的执着追求,更注重“广度”的覆盖,而这本书,显然是选择了前者,专注于把某一个领域的精髓挖掘到极致,非常值得那些希望打下坚实基础的后来者仔细研读和揣摩,去体会那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