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拖延工作坊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袂出击
风靡全球25年经典之作新版,抢先登陆中国
资深心理医生李梦潮专文推荐
25周年钻石版
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拖延心理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简.博克&莱诺拉.袁
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
她们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
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伯克利、斯坦福大学的讲坛。
拖延的四大原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读者评论 拖延是一种行为模式,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的。而做出改变和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读者评论 拖延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完美主义者,为了证明自己足够优秀,他们力求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读者评论
序言
第一部分 拖延vs行为
第1章 质疑拖延:是可恶的坏习惯还是应得的报应
第2章 审问拖延:被架在审判席上的失败恐惧症
第3章 对话拖延:拖延你好,成功再见
第二部分 拖延vs心理
第4章 挣扎中的拖延者:成为战败者怎么办
第5章 心理舒适区:对亲近与疏远的恐惧
第6章 拖延时钟: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第三部分 拖延vs大脑
第7章 世界上存在“拖延基因”吗
第8章 如何打造大脑的全局领导力
第9章 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
第10章 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
第四部分 拖延VS征服之战
第11章 作战前传:拖延大盘点
第12章 作战武器: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
第13章 作战方法A:学会怎样判断时间
第14章 作战方法B:学会“接受”和“拒绝”
第15章 作战方法C: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
第五部分 拖延vs建议
第16章 对患有注意力缺失紊乱和执行功能障碍拖延者的一些建议
第17章 巧妙应对造成拖延的文化压力
第18章 聪明摆脱被动拖延的怪圈
后记
附录一 拖延研究25年
附录二 拖延处理技巧汇编
译者后记
我之前尝试过各种方法来对抗拖延,什么时间管理技巧、效率工具都用过,但效果总是短暂的,甚至有时候反而让我更加焦虑。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拖延症的看法。它没有给我开出一些“速成”的药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地探索拖延症的“生态系统”。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动机”和“目标设定”的章节。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我们的目标不够清晰,或者我们的动机不足以支撑我们去行动。他提出了很多关于如何找到内在驱动力,如何将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而有意义的步骤的方法。我开始实践书中的“五分钟规则”,每次当我感到抗拒时,就告诉自己只做五分钟。神奇的是,很多时候一旦开始了,我就能继续下去。这种“启动”的魔力,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而且,这本书还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它让我学会去欣赏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这种积极的反馈机制,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和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启迪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健康的、更可持续的解决拖延问题的方法,并且让我对未来的自己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是个“最后期限”型选手,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动手,但每次临近截止日期前那种焦虑和恐慌,简直能把我逼疯。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那么多和我一样的人,并且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懒”可以解释。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又充满学术深度的语言,拆解了拖延症的层层迷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认知扭曲”的讨论,原来很多时候我们拖延,是因为我们对任务的认知本身就存在偏差,比如高估了任务的难度,或者低估了完成后的好处。这本书教我如何识别并挑战这些扭曲的认知,用更积极、更现实的视角来看待我的目标。而且,它并没有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练习和技巧。我开始尝试书中的“番茄工作法”和“任务分解法”,惊喜地发现,当我把庞大的任务切分成一个个小小的、可管理的部分时,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瞬间消减了许多。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如何奖励自己的进步,这些细节让我觉得作者真的非常理解拖延者的内心挣扎,并且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不拖延”,更是教我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我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升我的整体幸福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比我预期的要深刻得多。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是我个人意志力薄弱的表现,是懒惰的同义词,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拖延的背后有着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拖延者标签化,而是耐心地剖析了那些驱使我们不断推迟任务的内在驱动力。从完美主义的阴影,到对失败的恐惧,再到对当下不适感的逃避,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拖延行为的根源所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实用且易于操作的策略,来应对这些根源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它教我如何与那些让我想要逃避的情绪共处,而不是一味地压制或回避。这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与拖延症“搏斗”,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和改造它。书中的案例也很贴切,读起来就像在读自己的故事,这种共鸣感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强大的情感支持。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拖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指南,它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全新的理解,也给了我改变的勇气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拖延”这个单一的问题。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心理探索之旅,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与工作、学习,甚至与生活本身的关系。我一直以为拖延是一种“坏习惯”,是一种需要被“改正”的毛病,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拖延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号,是对某些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反映。比如,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对失败的担忧,或者仅仅是对任务本身缺乏兴趣。作者以一种非常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些信号,而不是简单地去批判自己。书中的“自我关怀”和“正念练习”部分,对我触动尤其大。我发现,很多时候我越是强迫自己去完成任务,反而越容易陷入拖延的怪圈。而当我学会对自己更宽容,允许自己有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并且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挑战时,反而能更有效地进入工作状态。这种“先照顾好自己,再谈论效率”的理念,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它们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类型拖延者的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书中提供的方法走出泥潭的。我从中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可行性,让我觉得摆脱拖延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改变。我一直以为拖延是一种“缺陷”,是需要被“修复”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拖延可能只是我们身体和心灵在向我们传达的一种信号,一种需要被关注和理解的信号。作者没有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审视拖延者,而是用一种充满理解和共鸣的口吻,带领我们一步步揭开拖延的面纱。我尤其被书中的“自我同情”和“接受不完美”的理念所打动。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之所以会陷入拖延,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对每一次失败都耿耿于怀。这本书让我明白,成长并非一蹴而就,犯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当我不再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而是用一种更友善、更接纳的态度去面对我的拖延行为时,我反而能更轻松地开始行动。书中的“情绪调节”技巧,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我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引发我拖延情绪的根源,比如焦虑、恐惧和挫败感。我不再是那个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拖延者,而是能够主动管理和引导我的情绪。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解决拖延的方法,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一种更加平和、更加自信的生活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