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冻土调查手册 赵林,盛煜 9787030456113

多年冻土调查手册 赵林,盛煜 97870304561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林,盛煜 著
图书标签:
  • 多年冻土
  • 冻土工程
  • 地质工程
  • 环境工程
  • 寒区工程
  • 工程地质
  • 赵林
  • 盛煜
  •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456113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6113
商品编码:2918584477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多年冻土调查手册

定价:138.0元

作者:赵林,盛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030456113

字数:3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多年冻土在气候、水文、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寒区工程的稳定性。而获得多年冻土基础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即是多年冻土调查。本书综合外多年冻土野外勘察、观测方法及作者过去二十年来开展多年冻土研究的实际经验,对多年冻土野外调查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多年冻土的基本概念、主要影响因子、多年冻土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如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多年冻土分布界限)、埋藏深度(多年冻土上限深度或活动层厚度)、厚度(多年冻土下限深度)、温度、物质组成、地下冰以及活动层的水热状态等。此外,本书还针对我国多年冻土生产实践和研究的特点,描述了影响多年冻土主要环境因子,如气候、地质、土壤、植被等因子背景资料的获取方法。本书的后,介绍了多年冻土制图和多年冻土数据库的构建。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冰封大地下的奥秘:现代冻土工程与环境科学前沿探索 作者: 王建军, 李宏伟, 陈晓明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689123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当代冻土区工程建设、环境变化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核心理论、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冻土活动性日益增强的严峻挑战,本书聚焦于如何科学认知、有效监测和安全利用冻土资源,为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全书内容横跨地球物理学、土力学、环境科学、遥感信息技术及土木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领域,结构清晰,论述严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并重。 --- 第一部分:冻土的地球物理基础与形成机制(约 350 字) 本部分首先对冻土的定义、分类及其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全面梳理。深入探讨了土壤冰的形成过程、类型(如针冰、楔冰、孔隙冰)及其对土体宏观力学性质的控制作用。着重介绍了土-水-冰相变过程的微观机理,包括冰晶的成核、生长与迁移现象,这对理解冻胀、融沉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书中详尽阐述了区域性冻土分布的控制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年均温、积雪深度)、地形地貌(坡向、海拔)和地质背景(母岩类型、水文条件)。通过分析地质历史时期气候波动对现代冻土圈演变的影响,构建了多尺度下的冻土地质模式。此外,还系统介绍了冻土物理参数的测定方法,从实验室的精密量热分析到野外的大尺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为后续的工程应用奠定了数据基础。 --- 第二部分:冻土区环境监测与遥感技术应用(约 400 字) 随着监测需求的提升,本部分重点介绍了现代冻土环境的实时、多源、高精度监测体系构建。 首先,详述了地球物理遥感技术在冻土监测中的前沿应用。包括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原理、数据处理流程与误差分析,特别关注其对季节性冻土活动层厚度(Active Layer Thickness, ALT)变化的敏感性。同时,讨论了被动微波遥感在估算地表温度和融化状态方面的优势与局限。 其次,详细介绍了地面长期监测网络(LTMS)的优化设计。内容涵盖了温度传感器(光纤测温、电阻温度计)的布设标准、数据质量控制与校准技术。特别引入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DAS/DTS)在监测道路、油气管道沿线温度和应力变化方面的创新应用,展示了其在复杂环境下连续、高密度的空间信息获取能力。 此外,对冻土活动层厚度(ALT)的传统钻探法、热力学模型法以及地球物理反演法进行了对比评估,强调了多技术融合对提高监测时空分辨率的必要性。 --- 第三部分:冻土力学行为与工程灾害评估(约 450 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冻土的本构关系、变形机理以及工程结构物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长期稳定性分析。 冻土本构理论方面,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塑性理论,重点阐述了粘性土的非饱和特性与冻结耦合效应。详细介绍了考虑冰含量和应力状态的广义应力状态方程,以及冻土蠕变、松弛的粘塑性模型,如基于时间-温度等效原理的本构描述。 冻融灾害机制方面,系统分析了冻胀、融沉、热融滑坡和冻融循环引起的强度退化。针对寒区道路、铁路、永久冻土区机场等线性工程,剖析了基础病害的演化过程,包括冻胀隆起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融沉导致的结构不均匀沉降等。 在工程稳定性评估方面,引入了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在冻土工程中的应用。重点演示了如何耦合热-力-水过程(THM耦合)进行精细化模拟,预测不同设计荷载和气候情景下边坡稳定性、挡土墙应力分布及管道基础的沉降速率。书中提供了多个工程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指导工程的预防性设计与加固方案选择。 --- 第四部分:适应性工程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约 300 字)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本部分聚焦于适应性工程设计理念与前沿技术,旨在实现冻土区基础设施的低影响和长寿命运行。 介绍了被动式与主动式热力平衡技术。被动式技术包括选用低导热性材料、优化地基隔热层(如热隔离板、碎石垫层)的设计参数;主动式技术则涵盖了热管(Thermosyphon)技术的原理、效率优化及其在油气管道和储油罐基础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并讨论了热管失效后对环境和工程安全的影响。 此外,书中探讨了生态敏感型工程方法,强调最小化对天然冻土环境的扰动。例如,针对湿陷性冻土和泥炭质冻土,提出了原位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如植被覆盖、改良冻土的导热特性以维持其热平衡。 最后,本书展望了智能维护与灾害预警系统的构建,强调将实时监测数据、气候预测模型与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对冻土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确保在复杂和快速变化的自然环境中,工程设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同步保障。本书为从事冻土工程、环境地质学、寒区土木工程及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及管理者提供了权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不是科班出身,一开始还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没想到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如此扎实,语言的张力把握得恰到好处。它没有用那种故作高深的辞藻来堆砌篇幅,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贴近实际的笔调,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触摸、可感知。作者仿佛站在读者的角度,预设了所有可能出现的疑问,并在后续的段落中逐一解答,这种双向互动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那些鲜活的例子,不仅佐证了理论的正确性,更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仿佛在听一位身经百战的智者讲述他的江湖经验。读到关键部分,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所描绘的场景,那种画面感极强,让人难以忘怀。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绝对是业界良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内容组织上展现出的那种匠心独运,简直是艺术级的。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在对大量资料进行深度整合后,提炼出的精华。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上都经过了反复斟酌,力求精准和传神。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最终成就了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具阅读美感的作品。每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精妙之处,仿佛每次打开都有新的领悟,这对于一本工具性质的书籍来说,是极其难得的品质。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反复品味的工艺品。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严谨又不失深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记得刚翻开的时候,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给镇住了,但很快,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用清晰的脉络展现出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为你剖析每一个难点。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的切换时,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引导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梳理了一遍,那种清晰和条理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逻辑推进的把握,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机关,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沉稳而富有力量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谦逊与自信并存的态度——既尊重既有的科学积累,又敢于在论据不足的地方坦诚地指出局限性。这种真诚,是构建信任的基石。对于我这样需要经常查阅专业资料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索引和交叉引用做得非常到位,查找起来毫不费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对该领域深沉的热爱和长期的积累,这种“温度”使得再枯燥的内容也变得引人入胜。读完它,你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仿佛手中握住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份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结晶。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前瞻性和批判性思维。作者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敢于挑战既有的认知框架,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方法论。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那种“不满足于已知”的态度所激励,促使我跳出现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问题。无论是理论构建的逻辑推演,还是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判,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洞察力。它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一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读完,你会感觉自己像被重新“校准”了一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变得更加深刻和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