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 |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 | 
| ISBN号: | 9787302500766 | 
本书根据2017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24号——套期会计》和《企业会计准则37号——金融工具列报》,参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结合作者数年来讲授金融工具准则的经验,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会计、金融工具列报进行了详细阐释,尤其是通过大量举例对准则的变化和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如金融工具的分类变化、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预期损失法、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和计量、套期关系评估和套期会计处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划分等。
本书适用于会计、金融、财务、审计领域的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可以作为会计专业硕士(MPAcc)“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金融工具会计专题”的参考教材和注册会计师(CPA)考试的参考用书。
毛新述,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博士,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和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兼任财政部一届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会计学会企业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高校会计学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和教学协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等。致力于会计准则、公司治理和国企改革方面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等A类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多次获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杨纪琬会计学奖。主要承担“中级财务会计”(本科生)、“高级财务会计”(本科生)、“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MPAcc)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王晓珂,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讲师。致力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审计师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会计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主要承担《中级财务会计》《会计学》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李梓,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讲师。曾任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咨询顾问。致力于财务会计理论、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承担“会计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目 录
1章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1
1.1 金融工具概述 1
1.1.1 基础金融工具 4
1.1.2 衍生工具 4
1.2 金融工具的确认和终止确认 8
1.2.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确认条件 8
1.2.2 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8
1.2.3 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 8
1.3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 10
1.3.1 金融资产的三分类原则 10
1.3.2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19
1.3.3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21
1.3.4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21
1.4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 22
1.4.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计量 22
1.4.2 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23
1.4.3 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 44
1.4.4 常规买卖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49
1.4.5 融资融券业务的确认和计量 50
1.5 嵌入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51
1.6 金融资产减值: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54
1.6.1 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54
1.6.2 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68
1.7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重分类及其会计处理 83
1.7.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重分类 83
1.7.2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重分类的会计处理 83
1.8 新旧比较与衔接 88
1.8.1 新旧比较 88
1.8.2 新旧衔接 89
2章 金融资产转移 92
2.1 金融资产转移概述 92
2.2 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一般原则 94
2.2.1 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定义与流程 94
2.2.2 金融资产的整体与部分终止确认 95
2.3 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及其终止确认 97
2.3.1 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 97
2.3.2 金融资产转移与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98
2.4 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 104
2.4.1 金融资产转移整体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会计处理 104
2.4.2 金融资产被转移部分整体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会计处理 106
2.5 继续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08
2.6 继续涉入被转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10
2.7 向转入方提供非现金担保物的会计处理 117
2.8 金融资产转移终止确认总结 118
2.9 新旧比较与衔接 118
2.9.1 新旧比较 118
2.9.2 新旧衔接 119
3章 套期会计 120
3.1 套期概述 120
3.1.1 套期的概念 120
3.1.2 套期的分类 121
3.2 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 123
3.2.1 套期工具 123
3.2.2 被套期项目 125
3.3 套期关系评估 131
3.3.1 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应满足的条件 132
3.3.2 符合套期有效性的要求 132
3.3.3 套期关系再平衡 138
3.4 套期会计:确认和计量 142
3.4.1 公允价值套期 142
3.4.2 现金流量套期 153
3.4.3  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    159
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非常人性化。我习惯于在工作间隙翻阅一些专业书籍,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章节划分清晰,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主题,这样我就能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比如,我最近在处理一项关于租赁的新业务,这本书里关于金融负债的章节,恰好有详细的讲解,让我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书中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的财务报告,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披露要求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往往被其他书籍忽略,但对于我们审计工作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详细列举了金融工具披露的各项要求,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此外,书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每次阅读这本书,都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感觉自己的专业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这本书,我真的可以说是在我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宝藏。作为一名刚入职场的金融从业者,面对复杂的金融工具和不断更新的会计准则,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它的语言非常精炼,但又深入浅出,将那些看似枯燥晦涩的专业术语,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清晰的逻辑,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方式的详细阐述,比如那些衍生品,我以前总是搞不清楚它们究竟该如何入账,但这本书里,从期权、期货到掉期,每一个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和实操案例,让我豁然开朗。而且,它不仅仅是罗列规则,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规则背后的逻辑和意图,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书中的图表和表格运用也恰到好处,帮助我直观地理解复杂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处理流程。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对话,他耐心地解答我所有的疑惑,并引导我一步步掌握金融工具会计的精髓。
评分我得说,《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这本书的性价比真的非常高。在我看来,它所包含的知识点,如果通过参加培训课程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来获取,可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金钱。而这本书,以一个非常合理的价格,为我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金融工具的税务处理这一块的内容。虽然本书的重点是会计准则,但它也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税务影响,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考虑问题。比如,书中讲解了某些金融工具的收益在税务上的处理方式,这对于我进行财务规划和税务筹划非常有帮助。而且,这本书的更新也非常及时,作者似乎紧跟准则的修订步伐,确保书中的内容始终是最新的。这一点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准则的变化非常快。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棘手的业务,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意外地找到了相关的案例和解释,让我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也为我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评分在我看来,《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准则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准则背后的逻辑和目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准则的变化趋势,以及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金融工具和会计挑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金融工具分类的讨论,作者对不同分类的优劣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给出了实操建议。这让我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哪种分类方式最能反映工具的实质。此外,书中的一些关于套期保值的讲解,也非常到位。我以前对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一直感到困惑,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它是有严格的条件和要求的。书中对于如何判断套期关系是否有效,以及如何进行后续计量,都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引。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但又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实战者,在与你分享他的宝贵经验。
评分说实话,我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前读过一些会计方面的书籍,往往是厚厚一本,理论性太强,实际操作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内容非常接地气,作者似乎非常了解我们实际工作中的痛点。我最头疼的就是那些复杂的金融负债分类,特别是那些混合工具,总是让我绞尽脑汁。这本书里,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来讲解如何区分权益工具和金融负债,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进行后续计量。而且,它还提供了很多关于金融资产减值的具体案例,让我学会如何评估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并进行相应的减值准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容,它不仅解释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和计量层次,还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不同的估值模型来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以及进行投资分析都非常有帮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实操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是那个只会死记硬背规则的小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