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

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 著
图书标签:
  • 五年规划
  • 国民经济
  • 社会发展
  • 历史文件
  • 建国以来
  • 经济史
  • 中国经济
  • 政策文件
  • 档案资料
  • 计划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802193659
商品编码:2923606387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

:120.00元

作者:全国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2193659

字数:1263000

页码:80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7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审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制定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规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集中了全国个族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依照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55年7月,全国一届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个五年计划,同时审查批准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审查批准“一五”计划和黄河综合规划,是全国履行监督职责的早期范例。但这一非常宝贵的成功经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未能得到坚持。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2年12月,全国五届五次会议审查批准了第六个五年计划。从此,全国审查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这项工作,才逐步回到正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为配合全国做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审议工作,全国财经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整理工作。本书收集整理了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重要文件,内容包括中央建议、总理报告、规划纲要、决议等方面,并附相关背景情况的简要说明,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1949-2009):区域经济变迁与社会治理的变奏 内容提要 本套大型丛书系统梳理和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在特定历史时期(1949年至2009年)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行政管理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积累的独特经验和形成的地方特色。丛书聚焦于国家宏观战略在基层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地方政府在资源禀赋、历史积淀和政策导向下,所进行的独具匠心的探索与实践。它不仅是地方史研究的权威性资料集成,更是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广袤土地上如何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生动图景。 第一编:区域经济地理的重塑与产业变迁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区域如何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经历的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体系的艰难转型。 第一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衰与振兴(黑龙江、吉林、辽宁卷) 着重记载了“一五”时期至改革开放初期,东北三省作为国家重工业摇篮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内容涵盖了冶金、机械制造、煤炭能源等支柱产业的创建、鼎盛期的生产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调拨机制,以及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结构性调整、技术升级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细节。特别关注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安置、技术工人队伍的代际传承与挑战。 第二章 南方沿海经济带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广东、福建、上海、浙江卷) 详尽记录了1980年代以来,特定沿海地区如何抓住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从边陲省份或传统手工业基地转变为外向型经济先锋的历程。收录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决策过程、外资引进的审批流程、出口加工区的建立与管理经验,以及珠三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早期探索。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劳动力转移和民间资本活跃度对区域增长的驱动作用。 第三章 中西部内陆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四川、陕西、内蒙古、新疆卷) 聚焦于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的“三线建设”、能源基地开发(如煤炭、石油、水电)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详细描述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输油管线)的勘察、设计与施工细节,地方政府在平衡资源开发收益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制定与争议。特别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 第四章 农业结构的优化与乡村治理(安徽、湖南、山东等内陆农业大省卷) 描绘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解体及其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过程,这是理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核心脉络。收录了粮食购销政策的调整、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如杂交水稻、良种培育),以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背景。关注了农村基层权力结构的演变和农民增收的具体路径。 第二编: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体系的构建 本编侧重于国家治理体系下,不同领域社会事业的发展轨迹,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第一章 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与高等教育的扩张(全国各省市卷) 记录了从扫盲运动、普及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扩招”的各个阶段。展示了不同时期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师资力量的培养机制,以及重点大学、科研院所的学科建设布局。深入探讨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第二章 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与体系重构(全国各省市卷) 追踪了赤脚医生制度的实践与转型、公费医疗与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建立历程。收录了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立标准、重大地方病(如克山病、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报告,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构建经验。 第三章 城市化进程与住房制度的变迁(重点城市卷) 详细阐述了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演变,从高度集中的福利分房到商品房制度的初步确立。收录了棚户区改造的历史案例、城市基础设施(供水、供电、轨道交通)的建设决策文件,以及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早期试点情况。 第四章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精神文明建设(地方文化专卷) 聚焦于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革命历史遗迹的认定与管理,以及群众性文化活动(如工人俱乐部、文化站)的运营模式。探讨了在意识形态引导下,地方性文化认同如何在国家文化战略中得以体现和再造。 第三编:地方行政体制的运作与改革实践 本部分旨在展现地方政府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如何履行其管理职能,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第一章 计划经济下的资源调配与地方协作 第二章 财政分权与税收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后的地方应对) 第三章 地方人大、政协的职能实践与监督作用 第四章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法律框架与操作细则 总结与展望 丛书的整体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单一宏观政策的重复论述,而是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梳理,揭示了国家发展战略在不同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它为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能动性”和“制度适应性”提供了最原始、最全面的档案支撑。本书系对特定历史时期地方治理实践的忠实记录,不涉及对中央五年计划文本本身的汇编或解读,而是聚焦于地方政府如何在其权限范围内,落实、执行和创新了与这些计划相关的具体经济社会活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扇通往中国现代史的奇妙窗口!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封面上传达出的庄重感所吸引。翻开扉页,一系列的五年计划名称映入眼帘,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代。我特别着迷于那些泛黄的纸页中承载的历史信息,每一份文件都凝结着那个时代决策者的深思熟虑和人民群众的奋斗热情。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在资源匮乏、百废待兴的条件下,国家是如何一步步制定出宏伟蓝图,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这些计划一步步变为现实的。我尤其对第一份五年计划的内容感到好奇,它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历史画面:建设者们挥洒汗水的场景,生产线上忙碌的身影,以及城镇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文件汇编,它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辉煌的旅程,从筚路蓝缕到繁荣昌盛,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希望。

评分

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代洪流之中,那些抽象的数字和政策背后,涌动着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和奋斗故事。我尤其被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极具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理念所打动。比如,在某个发展阶段,面对资源瓶颈,文件中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是如何在实践中被细化为具体的措施,又如何引导着国民经济走向更加健康有序的轨道。我尝试去分析这些政策的逻辑起点,理解其制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规避了潜在的风险,又如何最大化地激发了社会活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些计划中,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后来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埋下了伏笔。我还在文件中看到了对人民生活改善的持续关注,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但那份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贯穿其中。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无数次艰难的探索、审慎的权衡和坚定的执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每一份文件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次的讨论、博弈和最终的决策,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初读此书,我便被其海量的史料和详实的记录所震撼,仿佛一下子打开了通往新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大门。那些曾经在历史书上匆匆带过的五年计划,在这里被以最直接、最权威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深入研究那些文件中的具体措辞和数据,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比如,在探讨某个五年计划时,文件中对农业发展的具体部署,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保障了粮食安全,为工业化提供了基础支撑。又比如,在一些文件中,对对外开放政策的论述,展现了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决心和策略,这无疑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一步。我尝试去对比不同时期五年计划在重点和方向上的差异,从中找出一条清晰的发展主线,理解中国经济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演进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一种线性增长,而是在不断的自我修正和战略升级中实现的。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对前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和超越,充满了历史的智慧和前瞻的眼光。我从中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艰苦条件下,为了国家富强而付出的巨大努力,这种精神力量令人感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国家发展历程的深刻感悟。我特别喜欢那些在文件中出现的、富有哲理性的表述,它们往往提炼了某个时期发展的核心思想,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我尝试去解读那些文件背后的逻辑,理解为何在特定时期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又为何这些决策能够有效地推动国家向前发展。我尤其被那些在文件中反复强调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这是一种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的品质。我还在文件中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视,这表明了中国的发展并非仅仅追求经济增长,而是更加注重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会不时浮现出一些历史事件的画面,然后将这些事件与文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照,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我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代人智慧、勇气和不懈奋斗的结晶。

评分

我被这本书所蕴含的宏大叙事和历史厚重感深深吸引。每一份文件的出现,都仿佛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让我得以窥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我尤其热衷于挖掘那些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时代精神和发展理念。例如,在某个五年计划中,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强调,是如何为后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坚实基础。又比如,在探讨农村发展时,文件中提出的各项政策,如何一步步改善了亿万农民的生活。我喜欢对比不同时期文件中在发展目标上的侧重点,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演进和完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五年计划的制定,都凝聚了无数专家的智慧和人民的期盼,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庄严承诺。我还在文件中看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阅读此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感受中国人民砥砺前行、不断超越自我的伟大历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