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名:Love & Respect in the family
作者:[美]爱默生·艾格里奇
译者:陈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书号:9787559615770
定价:36.00元
上架建议:畅销·子家教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把好的给了孩子,他却越来越叛逆?
我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好的教养,从来都与物质无关,而是爱与尊重的传承。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作者全新作品。
当爱情有了结晶,我们又该如何维护子关系?
作者简介
爱默生?艾格里奇(Emerson Eggerichs),国际知名的婚姻问题专家,传播学硕士,婚姻与家庭生态学博士。在30多年的婚姻咨询工作中,爱默生逐渐发现了经营家庭和婚姻的真谛——爱与尊重,并通过开设婚姻讲堂等形式,将此理念传播出去,帮助众多夫妻重获幸福婚姻。
媒体评论
我是一个不讨孩子喜欢的父。看了这本书我的感受就是:太实用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和孩子沟通的心锁。可以说它改变了我的人生,或许也会改变孩子的人生。
——美国读者
当你身处其中,要去分析自己家庭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作者在制定策略和提供建议方面做得很好,让我们看到只需思想上的一点小改变,就能让你的家庭得到全面的改善。感谢作者。
——美国读者
目录
部分 家庭疯狂怪圈
第1章 要是孩子都能听话 ,人人都能成为好家长4
父母被气疯,大多是由于儿女的不尊重6
如果陷入怪圈,家长应该怎么做?7
困在怪圈中的孩子和父母9
一个从来没有感受过父爱的人11
既然能教导别人,为何不能教导自己13
第2章 终止家庭疯狂怪圈 (上): 解读16
心有沮丧,必是受到了伤17
母以为我对父的怒气,足以让我痛下杀手20
好吧,让我们放轻松21
事例:如何在解读时辨别23
不要害怕承认,你觉得孩子不尊重你25
在激烈对抗中,保持镇静30
第3章 终止家庭疯狂怪圈(下):平息风波32
当疯狂升级时,请暂时叫停34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不尊重你37
讲授“家庭疯狂怪圈基础课程”38
让孩子确信你爱他41
接受不完美45
从缓和局面到激励孩子49
第二部分 家庭充能圈
第4章 给予: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54
父母是否该满足孩子的欲望?56
基本原则:做看似好的事61
不要厚此薄彼64
第5章 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67
“理解”孩子,意味着理解什么?69
如何轻而易举地激怒孩子71
你是否会轻易交出主动权?77
换位思考,做自己认为好的事80
第6章 教导:无须过多,恰到好处即可83
做家长,不是只让孩子身体成长84
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85
牢记内心的良知86
言传身教87
抓住教育孩子的时机,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88
关于“尊重”的基本内容89
教导的过与不及90
青春叛逆后,孩子终归会醒悟93
第7章 管教:对峙、纠正、安慰95
管教不是惩罚97
如何管教孩子99
如何制定明确公正的规矩101
不容商量的规矩103
哪些规矩可以商量104
必要时,让孩子承担后果110
自然的后果:顺其自然110
人为施加的后果,要注意合理112
夸赞并奖励服从115
不管怎样,告诉孩子你爱他116
第8章 鼓励:帮助孩子成功,但不要使其失去信心118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119
一语天堂,一语地狱120
鼓励孩子一切皆有可能122
鼓励孩子对自己以及要做的事情有信心127
鼓励孩子成就他自己的人生129
第9章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134
婚姻,孩子第二136
相信彼此怀有善意140
用爱和尊重说话145
第10章 粉色的教育与蓝色的教育150
母子关系:母的尊重153
父女关系:父的爱161
粉与蓝:女孩需要爱,男孩需要尊重166
第三部分 家庭回报圈
第11章 爱孩子,无论他们是否如你所愿172
不要在爱中迷失173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孩子的表现174
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先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176
“无条件”的真正含义177
孩子的磨砺,可以让父母获得精神的成长179
孩子不是家中犯错的诱因181
第12章 小心“结果陷阱”185
孩子有怎样的灵魂,父母无法控制186
有一颗感恩的心187
第13章 为自己的反应负责194
不论好坏,我要为自己的反应负责196
如何应对我的愤怒?199
愤怒意味着魔鬼?201
控制愤怒并非妥协203
结语 留给孩子的精神财富205
实例:有影响力的精神财富207
附录A制定家庭的爱与尊重目标210
即使对方没有礼貌,我们也要尊重对方211
即使受到不公正或是粗鲁的对待,我们也要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
看法211
孩子应该服从并尊敬家长212
即使孩子没礼貌,家长也要一直爱他们212
我们希望家中充满爱与尊重213
附录B教养孩子时,如何践行爱与尊重214
内容简介
在子关系中,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孩子让父母生气发火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而是孩子的行为和语言让父母感受到轻视和侵犯。那么,孩子为何不听告诫,随意顶撞父母呢?又有什么办法能够化解子关系的矛盾和危机呢?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作者继成功解读婚姻密码后,以爱与尊重的理念,重新解读子关系——父母需要尊重,孩子需要爱。
渴望关爱是孩子的天性,但不幸的是,孩子还有一种天性,就是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时,就会做出不尊重父母的行为。
渴望得到尊重是父母的天性,同样不幸的是,父母还有一种天性,就是当他们得不到尊重,觉得被冒犯时,就会做出不爱孩子的行为。
这时,作为家庭中的者,父母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孩子的水平,而是要在高于孩子的高度上,克制自己的鲁莽,无条件地去爱孩子。这样孩子也自然会以尊重回应父母,从而达到子关系密和谐的完美状态。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很多育儿指南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案例穿插理论,理论再由案例升华的复杂叙事手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自由”的部分,作者将自由定义为“在承担后果的前提下的选择权”,而不是为所欲为。这对于当下许多溺爱型或者过度保护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我记得书中描述了一个关于青少年决定是否要参加一个明显对自己不利的社团活动的例子,父母的干预和最终的放手,展现了两种教育模式的长期效应对比,那种对比非常具有冲击力。它让我开始反思,我给予孩子的“保护伞”是否已经大到让他们失去了在风雨中成长的能力。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简单地批判“控制”,而是剖析了控制欲背后的脆弱——父母害怕失败,害怕孩子不如别人,最终将这种恐惧强加于孩子。读完后,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对待我的孩子,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和接纳我自己的不完美。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非常困惑的阶段,感觉自己对青春期的儿子束手无策,每一次沟通都像是在引爆一枚定时炸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冷静且富有洞察力,它没有使用那些煽情的词汇,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冷静地拆解了家庭权力结构的失衡。特别欣赏作者对“边界感”的阐述,她强调了尊重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存在方式。我以前总想方设法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成绩下滑、社交退缩,这本书却引导我思考,我的“解决”是否剥夺了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机会。它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真正的爱,是允许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犯错,并且允许他们拥有“不被理解”的权利。这种深度的尊重,远超出了日常礼貌的范畴,它要求父母放下绝对的主导权,转而成为一个可靠的后盾。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飞跃,它让我开始真正学习“倾听”背后的“需求”,而不是急于给出“建议”。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古典而富有韵律感,它更像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而不是一本工具书,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内容的深刻性。它探讨的议题更偏向于精神层面和价值构建。作者对“情感劳动”的描述尤其到位,她指出,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首先必须建立在自己能够无条件地接纳自我的基础上。如果父母自身的情感账户是透支的,那么他们给予孩子的“爱”必然带着索取和回报的期待。这种内观的视角,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极少看到的。它迫使我停下脚步,去审视我与伴侣、与我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是如何在我与孩子之间循环往复的。书中的一些提问,比如“你的愤怒,真正指向的是谁?”这类直击灵魂的问题,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对话。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管教”孩子,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平和的成人。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逻辑推演严谨得令人敬佩,它不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流派学说,而是融合了发展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一些东方智慧的精髓。它最成功的一点,在于成功地解构了“权威”这个概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尊重不是源于职位(父母)或年龄(长辈),而是源于人格的独立与自洽。我尤其喜欢它对于“自由”和“责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它不是鼓吹放任,而是提供了一种精妙的平衡术。例如,在讨论规则设立时,它强调规则的制定过程必须包含孩子的意见,即使最终决定权在父母,但参与感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尊重。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让我意识到,教育的艺术,很多时候在于“赋权”而非“授予”。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深度冥想,虽然过程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但终点带来的那种清晰感和释然感,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陷入那种陈词滥调的育儿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视角,探讨了现代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困境。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在描述孩子那些看似微小却蕴含巨大能量的情绪波动时,那种精准的捕捉能力,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记得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期待落差”如何像一把钝刀,慢慢消磨掉亲子间的信任,这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深入剖析了成年人自身未解决的焦虑是如何投射到下一代的。我以前总觉得,只要我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物质,孩子就应该“听话”或“有出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这种功利性的交换逻辑。它更像是提供了一把透视镜,让我们看到,我们所认为的“爱”,往往掺杂了多少控制欲和自我实现的投射。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停下来,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思考: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谁?以及,我真正希望自己成为谁?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无疑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那个包袱就是“必须成为完美的父母”的执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