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9787512700147 中国妇女出版社 玛丽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9787512700147 中国妇女出版社 玛丽亚·蒙台梭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玛丽亚·蒙台梭利 著
图书标签:
  • 蒙台梭利
  • 儿童教育
  • 幼儿教育
  • 早期教育
  • 亲子教育
  • 教育心理学
  • 玛丽亚·蒙台梭利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教育方法
  • 育儿指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00147
商品编码:2933715931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作者 玛丽亚·蒙台梭利
定价 29.00元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 9787512700147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经典原*》为一本操作性手册,是玛丽亚·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播蒙氏教育方法时所写。所有“儿童之家”运用的教具都有相似之处,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针对儿童使用这些教具,以及该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以刺激儿童观察力、认知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蒙台梭利在书中强调,教育每个孩子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成人的作用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发现错误,甚至在学习中让他们冒必要的风险,这样才能让他们*好地成长。本书是蒙台梭利教学方法的全面讲授,是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手册。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发展情况第2章 通过细致观察获得的方法第3章 孩子发展的敏感期第4章 “儿童之家”的环境设置第5章 蒙台梭利的基本教学用具第6章 运动神经的培养第7章 感知训练第8章 通过语言学习认识世界第9章 给孩子*大限度的自由0章 学习书写1章 音乐启蒙2章 算术的学习3章 精神与道德4章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5章 对蒙台梭利老师的要求6章 蒙台梭利老师要进行的准备工作7章 人类倾向和蒙台梭利教育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儿童的秘密》 作者: 玛丽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 9787512700147 一、 引言 在浩瀚的儿童教育领域,有一部著作,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儿童内心世界的探索之路。这部作品,便是蒙台梭利博士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儿童的秘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更是一次对儿童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一次对人性早期发展的细腻描摹。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以她非凡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揭示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以及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内在需求。 《儿童的秘密》并非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去“教导”或“塑造”孩子,而是邀请我们走近孩子,倾听他们无声的语言,理解他们成长的规律。它让我们看到,孩子并非一张白纸,任由我们涂抹;他们自带生命蓝图,拥有内在的指引,等待着被发现、被尊重、被唤醒。本书的核心在于“尊重儿童”,这份尊重源于对儿童生命内在价值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他们独立人格的肯定。蒙台梭利博士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完整、独立、有能力个体的潜质,而成人最重要的职责,便是为这份潜质的自然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教育哲学和实践指导。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蕴含着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能够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知识的灌输,而是心智的启迪,人格的完善,以及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 儿童的内在生命与发展规律 蒙台梭利博士在《儿童的秘密》中,首先强调的是儿童身上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与内在的发展动力。她认为,儿童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他们的成长并非遵循一条僵化的模板,而是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节奏和轨迹。 内在的“工作”与“创造”: 蒙台梭利博士提出了“内在工作”的概念,认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驱使他们去探索、去学习、去建构自己的心智。这种“工作”并非成人所理解的劳作,而是他们与环境互动、吸收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他们在为自己的内在世界添砖加瓦,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们通过“玩耍”来“工作”,通过“工作”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敏感期: 这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本书着力探讨的核心之一。儿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对特定事物或活动的强烈兴趣和偏好,这就是敏感期。例如,对语言的敏感期,让孩子能够轻松地学习母语;对秩序的敏感期,让孩子渴望规律和可预测的环境;对微小事物的敏感期,让孩子专注于细节的观察和操作。认识并抓住这些敏感期,成人就能提供最恰当的引导,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敏感期是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期,错过了,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弥补。 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婴幼儿的心智具有一种“吸收性”的特质,他们能够不加区分地、自然而然地吸收来自环境的一切信息,包括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这种吸收是潜移默化的,而非刻意为之。因此,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积极、充满启迪的环境至关重要,因为这个环境将直接塑造他们未来的心智模式和人格特质。 独立与自主: 儿童天生就渴望独立和自主。他们希望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这种独立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穿衣吃饭到学习探索。蒙台梭利博士强调,成人不应过度干涉,而是要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独立。每一次的独立尝试,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都在锻炼着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成人扮演的角色:引导者而非统治者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成人的角色至关重要,但蒙台梭利博士却提出了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视角。她强调成人应是“引导者”、“服务者”,而非“管理者”或“控制者”。 观察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博士的核心主张之一是“观察”。她认为,成人最应该做的,就是以一颗平静、客观、充满爱的心去观察孩子。观察他们的行为、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困难,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和发展规律。只有深入的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才能提供恰当的帮助。观察不是为了评判,而是为了理解和支持。 预备环境: 为孩子提供一个“预备环境”是成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环境应该是有秩序的、安全且富有吸引力的,能够满足儿童发展的各种需求。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儿童的身高和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取用物品,自由地进行活动。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教具”正是预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引导儿童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发展他们的感官、认知和动手能力。 榜样的力量: 成人自身的行为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儿童会模仿成人,学习成人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因此,成人应该以身作则,展现出对生活的热情、对工作的投入、对他人和环境的尊重。一个平静、有耐心、充满爱的成人,才能培养出同样品质的孩子。 限制与自由的平衡: 蒙台梭利博士并非提倡无条件的溺爱,而是强调在自由中包含着规则和限制。这种限制是外在的、清晰的,旨在保护孩子和他人的安全,并帮助孩子学习自我约束。当孩子在自由探索时,成人要设定界限,但这种界限是支持性的,而非压抑性的。自由是引导性的,不是放任自流。 四、 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原则在《儿童的秘密》中的体现 《儿童的秘密》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原则融入到对儿童生命力的描绘之中。 “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这是蒙台梭利教育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本书反复强调的精神。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儿童渴望独立和自主的愿望。成人应该理解,给予孩子机会去尝试,去犯错,去从中学习,比直接包办代替更能促进他们的成长。每一次的“自己做”,都是一次自信的建立,一次能力的提升。 “地面学校”与“空中学校”: 蒙台梭利博士将儿童的成长比作“地面学校”和“空中学校”的结合。地面学校指的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官与物质环境的互动来学习,这是他们获得基本生活技能和认知的基础。空中学校则代表了他们心智的提升,通过精神的滋养和内在的探索,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和发展。本书细致地描绘了儿童如何在“地面”上扎实地探索,从而为“空中”的飞翔打下基础。 日常生活练习的重要性: 《儿童的秘密》详细阐述了日常生活练习(Practical Life Exercises)在儿童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些练习,如穿衣、吃饭、清洁、整理等,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它们帮助儿童发展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秩序感、专注力,并建立起对自己的掌控感和对环境的责任感。这些活动是儿童最初与环境连接的桥梁,是他们建立自信的起点。 感官教育的启蒙: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感官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本书通过对儿童对不同感官刺激的反应的描绘,展现了感官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蒙台梭利教具的设计,正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刺激和发展儿童的感官,让他们能够更精细地感知、区分和理解世界。 五、 结语 《儿童的秘密》是一部充满智慧与爱的著作,它邀请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儿童,去理解他们生命深处的奥秘。它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着无限的潜能,等待着被发掘和呵护。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孩子的“秘密”,我们就能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最得力的伙伴,帮助他们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阅读《儿童的秘密》,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为了重塑我们对儿童的认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育儿智慧。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最深刻的敬畏。愿这本书能点亮更多父母和教育者心中那盏理解孩子的灯,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守护,耐心地引导,共同见证每一个“儿童的秘密”在爱的阳光下,悄然绽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或许是对“自由”二字的重新定义。在很多人的理解中,给孩子自由就是放任自流,但蒙台梭利清晰地阐释了“有界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材料的有限性、环境的有序性,以及对他人不造成干扰的原则,构成了孩子自我发展的“边界”。正是这些清晰的边界,给了孩子真正的安全感去探索和选择。我记得书中提到,当孩子被允许选择自己想做的工作,并可以不受打扰地完成它时,他所展现出的专注力是惊人的,那是一种内在的喜悦和满足感,而非外部奖励驱动的表演。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培养,远比我们用零食或玩具奖励换来的“好行为”要持久和深刻得多。这本书真正教会我如何信任我的孩子,信任他内在的成长蓝图,并耐心成为那个提供工具、守护空间的人。

评分

从文笔和叙事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扎实、严谨,带着一种跨越时代但依然历久弥新的科学家的冷静与热忱。它没有使用太多煽情的语言去描绘孩子的可爱,而是用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精确性,记录下儿童发展的真实轨迹。对于那些追求实证和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感觉统合”和“五大教育领域”的论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人格构建。比如,书中描述的触觉板和嗅觉瓶的使用,不仅仅是感官刺激,更是为更高阶的抽象思维打地基。这种对整体性教育的强调,让我不再把阅读、数学、艺术孤立地看待,而是明白了它们是如何在孩子早期的操作中融为一体的。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因为它要求你慢下来,去理解那些看似简单操作背后的深层心理学意义。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它看似“去中心化”的教育哲学所震慑。传统观念里,家长或老师是知识的唯一传递者,但这本书却坚定地把焦点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成为环境的“设计者”和“观察者”,而不是“灌输者”。这种角色的转换对于一个习惯了掌控全局的成年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对“工作”(Work)这个概念的阐述尤为精妙,它将孩子看似漫不经心的重复性动作,提升到了建立秩序感和心智成长的核心层面。我尤其欣赏它对“纠错机制”的强调,如何让材料本身成为老师,帮助孩子自我修正,而不是依赖成人的口头表扬或批评。这让我在面对孩子反复打翻水杯这类“失误”时,心态平和了许多,因为我知道,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他构建内在秩序的关键一步。这本书迫使我放下自己的“优越感”,去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重新丈量这个世界。它教我的不是“如何管教”,而是“如何放手,并确保放手的环境是安全的、丰富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对幼儿心智发展有探索欲的家长和教育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前夕偶然翻到它的,起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里面描述的那种“有准备的环境”的理念,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教”的理解。它不是一套死板的教条,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去观察、去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书中对于不同敏感期的细致描摹,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在某些阶段对特定的事物表现出的强烈兴趣,并非偶然的执拗,而是生命内在需求的外显。比如,关于“运动敏感期”,作者细腻地捕捉到了孩子如何通过反复的抓握、攀爬来构建自己的身体概念和意志力,这完全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强调“安全第一”而限制孩子自由探索的育儿指南。读完后,我立刻着手调整家里的布局,移除那些不必要的干扰,用更自然、更具启发性的材料取而代之,效果立竿见影,孩子那种内在的平静和专注力,是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这绝不仅仅是一本教育理论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和谐共处的实操指南。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出了普通育儿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教育哲学的精粹总结,需要反复研读才能领会其全部的妙处。它对“教养关系”的重新定位尤其发人深省——从主导者转变为仆人式的协助者。这种谦卑的态度在当代教育环境中尤为可贵。书中对“正常化”过程的描述,更是给予了身处“教育内卷”焦虑中的家长极大的慰藉。它告诉我们,当环境适宜,孩子自然会展现出稳定、专注、热爱劳动的状态,而我们所看到的许多“问题行为”,往往是环境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经过时间考验的观察工具,让我们能够准确识别这些信号。对于希望从根本上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并希望培养出独立、有自律精神的下一代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革命性的,它不仅改变了我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对自身学习和成长的看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