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纪亚飞教孩子学礼仪
定价:39.80元
作者:纪亚飞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80275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果你的家中已经有了一位4~8岁的小朋友,正在烦恼孩子吃饭自理的问题,来看一看《纪亚飞教孩子学礼仪》吧!这会让你找到如何引导孩子生活自理的方法。
内容提要
目录
篇童蒙养正,幼学礼仪第二章果敢的爱与坚定的礼仪 / 9第四章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 / 18第六章建立礼仪规则五部曲 / 35章你是孩子形象的榜样吗 / 44第三章点击儿童形象礼仪关键词 / 56第五章小绅士的形象礼仪 / 73章礼由心生,而后成仪 / 80第三章坐出儿童规矩感 / 91第五章我的手势会传情达意 / 105第四篇儿童语言礼仪第二章言为心声,语为心境 / 122第四章沟通礼仪 / 134第六章问候礼仪知多少 / 145第五篇家庭礼仪第二章建立家庭礼仪氛围 / 167第四章家庭用餐礼仪 / 181第六篇公共礼仪第二章致意礼仪 / 207第四章排队等待礼仪 / 225第六章观看演出比赛礼仪 / 234第八章餐厅酒店就餐礼仪 / 249第十章节日礼仪 / 265
作者介绍
纪亚飞中国首位儿童礼仪导师
儿童礼仪教育工作委员会会长
国家认证校园礼仪培训师
国家认证高级青少年成长指导师
教育部核心能力认证礼仪导师
《妈妈宝宝》杂志“宝宝有礼”专栏作家
《大众健康》杂志“儿童礼仪”专栏作家
全国会议中心礼仪顾问
礼仪畅销书《儿童礼仪图画故事》作者中国首位儿童礼仪导师
文摘
序言
收到您提供的书名《纪亚飞教孩子学礼仪》,我需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写出五段关于这本书的不包含其内容的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和内容需有显著差异,避免AI痕迹。 --- 第一段评价: 最近入手了一本号称能彻底改变家庭教育风貌的育儿宝典,书名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是讲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那种。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秘籍”式的书抱有十二分的怀疑,毕竟市面上同类产品太多,大多都是空泛的口号和不切实际的理论。然而,这本书的开篇论述,着实抓住了我这个“老母亲”的心病——如何让孩子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作者没有大谈特谈什么“天赋”或“智商”,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外界信息的好奇心曲线。比如,书中提到一个观察实验,关于三岁幼儿对颜色和形状的识别兴趣点是如何随着外部环境刺激而变化的,分析得鞭辟入里。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环境创设”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建议“多带孩子去图书馆”,而是深入到如何在家中每一个角落设置“微型学习站”,让知识点以游戏化的方式自然融入生活。整体阅读下来,感觉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又极其耐心的家庭教育专家常驻我家,对那些希望将育儿压力转化为亲子乐趣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操作路径清晰且充满人文关怀,绝非那种冷冰冰的教条。
评分第五段评价: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艺术鉴赏与审美建立”的书籍,它给我的阅读感受是极其震撼且充满美学的。这本书的文字驾驭能力非同一般,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艺术史名词,而是通过极其生动的文字描述,带领读者“进入”到每一幅画作、每一段音乐的创作情境中去。作者似乎拥有把无形之物具象化的魔力,比如,他描述印象派光影变幻时,用的比喻如同流动的蜂蜜和破碎的阳光。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这个作品是美的”,而不是简单地告知“这个是名作”。书中专门辟了一个章节,详细对比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艺术门外汉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它强迫我停止用功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艺术,转而用一种更开放、更感性的视角去接纳美。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事物的眼光都变得更加细致和丰富了,这本书带来的价值,是超越了教育范畴,直抵心灵滋养的层面。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接地气”,它可能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鸿篇巨制,但却是你书架上最常被抽出来翻阅的那一本。主题貌似是关于“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但我发现它远远超越了“早睡早起”的范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一种“时间轴叙事法”,从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一直写到他们步入青春期,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一种“生活自理力的里程碑”。它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腔调,反而是用一种过来人的、略带幽默的口吻分享经验。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极力主张“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家长事无巨细地代劳。例如,书中对“穿衣与天气不符”的处理,它提供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孩子在第二天早上自己感受寒冷带来的后果,然后再一起讨论调整策略。这种“承担后果”的教育理念,在现在这个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实用性毋庸置疑,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应对混乱日常的灵活工具箱。
评分第二段评价: 我必须承认,我通常对手绘插图占篇幅过大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内容深度会被稀释。这次看的这本,似乎是关于“情绪管理与共情培养”主题的,插图确实不少,风格偏向清新日系,颜色柔和得让人有点犯困。但是,当我翻到关于“如何应对孩子突发的强烈负面情绪”那一章时,我的看法彻底扭转了。这本书的精髓并不在于那些漂亮的图画,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停、听、命名、引导”的四步法。它没有要求家长扮演救世主,而是教我们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镜子”。比如,书中详细模拟了一个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的场景,并提供了五种不同应对方式的后果分析。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将“共情”拆解为具体的肢体语言和语速控制,要求家长在进行共情回应时,语速必须比平时慢20%,音调降低八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使得这本书的理论不再虚无缥缈,而是真正可以落实到下一次“抓狂时刻”的实战中去。虽然封面看起来很“软”,但内容实打实地硬核,是那种需要反复阅读、并在实践中留下批注的好书。
评分第三段评价: 如果说市面上的科普读物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我近期读到的这本关于“科学思维启蒙”的著作,就像是一艘结构极其扎实的破冰船。它没有过多关注那些花哨的物理或化学实验演示,而是聚焦于“提出好问题”这一核心能力。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理智,甚至带有一丝哲学思辨的味道。全书围绕着“假设—验证—修正”的科学方法论展开,但所有的论述都紧密地绑定在日常的儿童互动上。比如,它探讨了为什么孩子提出的“为什么”越来越多,以及家长应该如何避免用“因为我说的就是这样”来扼杀探索欲。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伪科学”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并教导家长如何识别和引导孩子对概率和统计学的初步认知。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每读完一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过去与孩子交流时的提问方式,感觉自己的认知结构也被这本书重新梳理了一遍。对于追求深度思考训练的家长而言,这绝对是一剂猛药,值得反复咀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