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与演变

地球系统与演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品先田军黄恩清马文涛 著
图书标签:
  •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地球演化
  • 地球系统
  • 环境科学
  • 地貌学
  • 板块构造
  • 古生物学
  • 气候变化
  • 地球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6040
商品编码:29529613200
包装:圆脊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页数:565
字数:839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三十年来“全球变化”的研究,把地球科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地球内部和表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在影响着人类享用的环境与资源,而这就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本书是在二十年教学科研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前五章介绍各圈层的构成与来历,后五章讨论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球系统演变,*后两章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全书以圈层间相互作用为主题,重点突出机理追究和问题探讨,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

目录
目录
第1章 地球系统的组成与起源 001
1.1 地球系统的圈层结构 002
1.1.1 地球系统的圈层及其构成 002
1.1.2 圈层中的环流和圈层界限 006
1.2 地球的起源 008
1.2.1 宇宙大爆炸和元素起源 008
1.2.2 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 012
1.2.3 月球的碰撞产生和地球的岩浆海 013
1.3 地球圈层的分异 016
1.3.1 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形成 016
1.3.2 水圈与大气圈的形成 017
1.4 生命和光合作用的起源 019
1.4.1 生命起源的证据和理论 019
1.4.2 光合作用起源的探索 022
1.5 氧化大气圈的形成 024
1.5.1 大氧化事件 025
1.5.2 硫化氢海洋 027
参考文献 030
思考题 034
推荐阅读 035
第2章 地球表层与地幔 037
2.1 地壳的形成和板块运动 038
2.1.1 洋壳的产生与俯冲 039
2.1.2 大陆地壳及其古老性 043
2.1.3 大陆增生与“俯冲带加工厂” 046
2.1.4 陆壳形成期与形成机制之争 048
2.1.5 板块运动起源的假说 050
2.2 威尔逊旋回与超级大陆 052
2.2.1 联合大陆的聚合与瓦解 052
2.2.2 地质历史上的超级大陆 055
2.2.3 内大洋与外大洋的演变 059
2.3 地幔柱与大火成岩省 063
2.3.1 热点与地幔柱 063
2.3.2 大火成岩省 064
2.4 地幔环流及其两极性 067
2.4.1 地幔底部低速区的不均匀性 067
2.4.2 地幔环流与地球的东西两极结构 071
2.4.3 威尔逊旋回的前因与后果 073
2.4.4 西太平洋演变的深部原因 076
参考文献 079
思考题 084
推荐阅读 085
第3章 地球系统的水循环 087
3.1 水的特性与地球表面过程 088
3.2 地球系统中水的赋存 093
3.2.1 地球表层水的分布与变化 093
3.2.1.1 气态水 094
3.2.1.2 液态水 097
3.2.1.3 固态水 100
3.2.2 地球内部的水与板块运动 104
3.2.2.1 地球内部水的储量与分布 104
3.2.2.2 地球表层与内部的水交换 106
3.2.2.3 板块运动与水 107
3.3 地球表层系统的水循环 109
3.3.1 水循环的全球视野 109
3.3.2 水的三相转换与气候 112
3.3.2.1 气态与液态的转换 112
3.3.2.2 固态与液态的转换 118
3.3.2.3 三相转换的气候意义 124
3.4 追踪水循环的地质标志 125
3.4.1 水文循环中的氢、氧同位素分馏 125
3.4.2 水文循环的其他替代性标志 128
参考文献 131
思考题 138
推荐阅读 139
第4章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 141
4.1 引言:温室气体与碳 142
4.2 地球系统各圈层中碳的赋存 143
4.2.1 大气圈 144
4.2.2 陆地生物圈 146
4.2.3 水圈 147
4.2.4 岩石圈与地球深部 148
4.2.5 碳储库与稳定同位素 149
4.3 地球表层系统的碳循环 151
4.3.1 寻找失踪的碳 151
4.3.2 表层海的碳汇与碳源 152
4.3.3 深层海的碳汇与碳源 154
4.3.4 陆地的碳汇与碳源 156
4.3.5 生命过程与水、碳循环 158
4.4 冰与碳:冰期旋回里的碳循环 159
4.4.1 海洋碳泵 160
4.4.2 陆地碳库 162
4.4.3 碳循环的时间尺度 163
4.5 地质碳储库的演变 164
4.5.1 地质碳储库 164
4.5.2 早期地球的碳储库演变 166
4.5.3 显生宙的碳储库演变 168
4.5.3.1 海洋碳同位素变化 168
4.5.3.2 海洋碳酸盐沉积 170
参考文献 173
思考题 178
推荐阅读 179
第5章 生物圈及其演化 181
5.1 重新认识生物圈 182
5.1.1 地球系统里的生物圈 182
5.1.2 微生物——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 183
5.1.2.1 微型光合生物 183
5.1.2.2 黑暗食物链和深部生物圈 186
5.1.2.3 微生物与地球系统科学 192
5.1.3 生物的重新分类 195
5.1.3.1 从形态分类到化学分类 195
5.1.3.2 真核生物的演化和分类 197
5.2 生产力与化学过程 202
5.2.1 新陈代谢途径的多样性 202
5.2.2 生源要素的循环 204
5.2.2.1 氮循环和碳循环 204
5.2.2.2 限制性营养元素:磷还是氮 207
5.2.2.3 硫循环和生源要素的耦合 210
5.2.3 生物泵和海洋有机碳 212
5.2.3.1 微生物碳泵和溶解有机碳 212
5.2.3.2 两种类型的碳循环 215
5.2.3.3 海洋有机碳库的演变 217
5.3 生物演化与地球系统 219
5.3.1 生物圈的发展 219
5.3.1.1 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产生 219
5.3.1.2 底栖动物及其骨骼的出现 221
5.3.1.3 生物圈登陆 224
5.3.2 浮游生物演化与环境 224
参考文献 228
思考题 234
推荐阅读 235
第6章 构造尺度的演变 237
6.1 地球系统演变的时间尺度 238
6.1.1 能量和物质的转移 238
6.1.2 构造运动概念的变更 241
6.1.3 构造运动的时间尺度 244
6.2 海陆分布与环境演变 245
6.2.1 海陆分布的环境影响 245
6.2.2 海道启闭的环境效应 248
6.2.2.1 白令海道开启和北冰洋的演变 249
6.2.2.2 巴拿马和印尼海道关闭与大洋的不对称 253
6.2.2.3 德雷克和塔斯马尼亚海道开启与南极冰盖的形成 257
6.2.3 大陆破裂的环境效应 260
6.3 岩浆活动与环境演变 262
6.3.1 地幔柱与大洋缺氧事件 262
6.3.1.1 白垩纪大火成岩省 262
6.3.1.2 白垩纪缺氧事件 264
6.3.1.3 白垩纪环境变化 266
6.3.2 火山喷发与生物大灭绝 266
6.3.3 海底扩张与海水化学 270
6.4 地形改组与环境演变 274
6.4.1 古高度再造 275
6.4.2 地形和水系 275
6.4.3 剥蚀与沉积 278
参考文献 280
思考题 287
推荐阅读 288
第7章 轨道尺度的演变 291
7.1 地球上的周期性过程 292
7.1.1 循环,周期,韵律 292
7.1.2 冰期旋回及其轨道驱动的发现 294
7.1.3 地球过程中的天文因素 296
7.2 轨道驱动的气候变化 298
7.2.1 轨道参数的周期变化 298
7.2.1.1 斜率 299
7.2.1.2 偏心率与岁差 302
7.2.1.3 轨道参数的不稳定性 305
7.2.2 气候旋回的轨道驱动 306
7.2.2.1 冰期旋回的轨道驱动 307
7.2.2.2 低纬过程的轨道驱动 309
7.3 地球过程轨道驱动研究的发展 311
7.3.1 地质历史上的轨道周期 311
7.3.1.1 前第四纪的轨道周期 311
7.3.1.2 地质计时的天文标尺 314
7.3.2 轨道驱动的计算和应用 316
7.3.2.1 轨道驱动的计算问题 316
7.3.2.2 轨道驱动的机制研究 317
7.3.3 地球表层过程中的轨道因素 320
7.3.3.1 轨道驱动下的潮汐作用和海洋过程 320
7.3.3.2 轨道周期与内力作用 321
7.3.3.3 地外星球上的轨道周期 322
参考文献 326
思考题 332
推荐阅读 332
第8章 周期转型和气候突变 335
8.1 冰期旋回的多样性与跨冰期变化 336
8.1.1 冰期的多样性 336
8.1.2 间冰期的多样性 338
8.1.3 跨冰期变化 342
8.2 气候周期变化的转型 343
8.2.1 暖室期和冰室期的轨道周期 344
8.2.2 南极冰盖发育中的气候转型 346
8.2.3 北半球冰盖发育中的气候转型 348
8.3 气候环境的突变 352
8.3.1 冰消期的气候突变 352
8.3.1.1 末次冰消期 353
8.3.1.2 历次冰消期的比较 354
8.3.2 火山爆发事件 357
8.3.3 天体撞击事件 360
8.3.3.1 从微陨石到小行星 360
8.3.3.2 白垩纪末撞击事件与生物大灭绝 361
8.3.4 特大洪水事件 362
8.3.5 突发升温事件 366
参考文献 369
思考题 376
推荐阅读 377
第9章 人类尺度的演变 379
9.1 人类尺度环境变化的研究 380
9.1.1 人类尺度演变的记录载体 381
9.1.1.1 冰芯 381
9.1.1.2 纹层,石笋,珊瑚,树轮 383
9.1.2 人类尺度演变的测年方法 385
9.1.3 人类尺度演变的驱动机制 386
9.2 千年尺度演变的发现及其机理探索 387
9.2.1 冰芯记录的千年尺度变化 387
9.2.2 深海记录的千年尺度变化 388
9.2.3 石笋记录的千年尺度变化 391
9.2.4 “大洋传送带” 394
9.3 外因驱动下的人类尺度演变 399
9.3.1 轨道驱动的千年尺度变化 399
9.3.1.1 半岁差和1/4 岁差 399
9.3.1.2 潮汐作用与月球轨道周期 401
9.3.2 太阳活动周期与气候 405
9.3.2.1 太阳活动周期的发现 405
9.3.2.2 气候演变中的太阳活动周期 407
9.4 现代环境的周期变化 410
9.4.1 厄尔尼诺- 南方涛动 410
9.4.2 年际- 年代际尺度的气候涛动 412
参考文献 415
思考题 422
推荐阅读 423
第10章 全球变化与古环境研究 425
10.1 全球变化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426
10.1.1 全球变化科学问题的提出 426
10.1.2 全球变化与气候外交 428
10.1.3 全球变化的观测证据 430
10.1.4 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合作 433
10.1.4.1 国际研究计划的演进 433
10.1.4.2 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三十年 434
10.2 全球变化的科学问题与争论 437
10.2.1 温室效应的历史争论 437
10.2.2 围绕全球变化的科学争论 441
10.2.3 关于气候工程学的争论 443
10.2.4 关于地球未来的争论 444
10.3 全球变化与古环境研究 446
10.3.1 “人类世”——在“古”“今”之间拆墙 446
10.3.1.1 “人类世”的提出 446
10.3.1.2 “人类世”的争论 447
10.3.2 地质时期的全球变化 450
10.3.2.1 早新生代的高温期 451
10.3.2.2 高温期的全球变化 452
10.3.3 地外星球的全球变化 453
10.3.3.1 火星上的全球变化 453
10.3.3.2 金星的大气圈 456
10.3.3.3 外行星卫星上的全球变化 457
参考文献 460
思考题 468
推荐阅读 469
第11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定量研究 471
11.1 从定性到定量:地球科学的演变 472
11.1.1 地球科学定量化的起步 472
11.1.2 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 474
11.1.3 地球科学定量化的发展 477
11.2 地球表层的观测系统与数据管理 478
11.2.1 遥感观测平台 478
11.2.2 地面/ 海洋观测平台 480
11.2.3 海底观测平台 481
11.2.4 地球内部的观测 483
11.2.5 大数据和互联网 484
11.3 古环境定量再造与替代性标志 486
11.3.1 海水古温度——替代性标志的实例 486
11.3.2 替代性标志的应用和错用 490
11.3.3 替代性标志的发展前景 491
11.4 地球系统的数值模拟 492
11.4.1 数值模拟的产生 493
11.4.2 数值模拟的类型 494
11.4.3 地球系统模式 499
11.4.4 数值模拟的前景和局限性 502
参考文献 504
思考题 510
推荐阅读 510
第12章 探索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 513
12.1 地球科学的历程:从现象描述到机理探索 514
12.1.1 地球科学的视野 514
12.1.2 地球科学的理论探索 516
12.1.2.1 地球科学中的定律 516
12.1.2.2 19 世纪的进化论 517
12.1.2.3 20 世纪的活动论 518
12.1.3 寻求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 521
12.2 地球系统:理论探索的展望 523
12.2.1 行星循环和比较行星学 523
12.2.2 能量和熵 527
12.2.3 生物圈大电场 532
12.3 地球演变:变化历程与运行机制 536
12.3.1 从元素起源到生命产生 536
12.3.2 生物圈和地圈的协同演化 538
12.3.3 地球系统运行机制的探索 541
12.3.3.1 跨越时间尺度的现象 541
12.3.3.2 穿越空间圈层的交换 542
参考文献 543
思考题 547
推荐阅读 548
缩写名词 549
索引 554

在线试读
地球系统与演变
  第1章 地球系统的组成与起源
  理解地球系统的今天、预测它的明天,都需要知道它的昨天和前天。研究地球系统的演变、揭示其中的规律,先得了解地球系统的组成。本章从圈层结构和地球起源的简介入手,对地球的早期演化进行讨论,作为后面章节的引论。
  1.1 地球系统的圈层结构
  1.1.1 地球系统的圈层及其构成
  在太阳系的各个行星中,地球的圈层*多。水星、火星、金星和地球四颗内行星,固态部分的圈层结构比较相近,都有铁质的地核、石质的地幔和地壳(图1-1);而流态的部分却相差悬殊,只有地球才有水圈。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有大气圈,但火星的大气极为稀薄,大气压力只相当于地球上的0.007。金星的大气圈又太稠,大气压力比地球上高90倍。这种差别,既说明地球的特殊性,又反映出行星演化的阶段性。太阳系内行星形成的起点相近,而演化的结果只有地球至今保持了变化的活力和结构的多样性。比如火星在30亿年前曾经有过辉煌,有过火山和水圈的活动,形成过沉积岩。但是到地球太古宙晚期的时候,火星的这些活动都已经停止,即便几百万年前偶尔还有火山活动,至今偶尔还有流水的踪迹,却已经回天乏力,剩下一片荒凉。
  图1-1 内行星与月球圈层结构的比较
  地球的各个圈层中,人类历来只接触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常常将这三者叫做“表层系统”,甚至提倡建立“地球表层学”。这三者确实是传统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名称强调其间的相互关系,客观上是自然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科学向地球内部推进,这种划分也受到挑战:岩石圈的下部本身就属于地幔,将“表层系统”的下界划在地幔的内部,非常不利于对地球表面过程的理解。其实站在人类的角度看,以我们所居住的地面为界,下面有地核、地幔和地壳,上面有水圈和大气圈,这就是地球所谓的“内圈层”和“外圈层”(图1-2)。
  人类站在地面上谈论“天高地厚”,如果只指大气圈而且不包括没有明确外界的外逸层,那么“天高”可以算700 km;“地厚”是明确的,固体地球的半径是6370 km。两者相加,构成7000 多千米半径的星球,这就是地球系统。地球系统内部的物质按重力分异,重的在下、轻的在上,构成了地球的圈层。各个圈层的厚度和密度如附注1 所示。地球圈层密度变化*大的有两处:一处在地幔和地核之间,密度相差一个数量级;更大的差异在大气圈和地壳之间,差三个数量级。下面将要讲到,地幔与地核的分异、大气和大洋的产生,是地球圈层形成过程中*为重大的变化。
  图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经编辑修改)
  地球每个圈层的内部都有分层。地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其密度高达9.7~16 g/cm3,使得地球整体密度超过5.5 g/cm3,成为太阳系里密度*大的行星。地核分内、外两部分,推测内核呈固态、外核呈液态。外核的温度在4000 ℃以上,内核超过5000 ℃,和太阳表面一样高。地幔由铁镁的硅酸盐组成,分上下两部分,上地幔400 km 厚,下地幔2200 km 厚,两者间有300 km 左右的过渡层。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在一起组成板片参加板块运动,是地质学研究构造运动的对象,称为岩石圈,厚度在100 km 上下;在其下面的300 km 厚的上地幔称作软流圈,呈塑性状态能够黏滞变形,与上覆的岩石圈不同。在地幔中段的过渡带,地震波速突然增大,这里也是*深震源之所在。下地幔压力增大、地震波速加快,底层受地核物质的直接影响,称为D" 层,在地幔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地壳,玄武岩质的洋壳和花岗岩质的陆壳厚度、结构都不相同(图1-3A)。洋壳在大洋中脊产生,上涌岩浆形成的玄武岩洋壳一边冷却一边向两边扩张,*后在板块俯冲带隐没,返回地幔(图1-3B)。但是这些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只是指的洋壳,不能用于大陆。陆壳成因更加复杂,我们将在第2章里进一步讨论。
  水圈和大气圈内部,也都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从温度看,海洋有温跃层将上部的混合层与下部的海水主体分开;从光线和生物分布看,海洋可分为真光带、弱光带、半深海与深海,以及水深6000 m 之下的深渊带(Hadal Zone)。大气圈和我们关系*为密切的是离地面10~20 km 以内的对流层和向上直到 50 km 左右的平流层。前者是地球表面水文循环的场所,后者是臭氧层分布的位置。地面以上50~85 km 的中间层,是烧毁流星的高空,再向上直到700~800 km 的电离层,是在太阳高能辐射和宇宙线激励下,发生电离、产生极光的高空,并且温度上升,亦称为“热层”。更高的逃逸层只有稀少的粒子分布,密度比地表大气低十几个量级,与地外太空并无明显的界限(图1-4),地球的大气也从这里向太空逸散,好在这种过程相当缓慢:每秒钟全球总共散失将近3000 g 氢和50 g 氦(Catling and Zahnle,2009)。
  地球的每一个圈层都有不止一门学科在研究,而地球系统科学的特点就在于穿越界限“上穷碧落下黄泉”,把各圈层串起来研究。当然,地球还可以分出更多的圈层。水圈的一部分结冰呈固态存在,有时候单独分出来称为冰圈。地壳顶层的土壤层,有时候也被称作土壤圈以强调其特色和重要性。其实谈论*多的圈层,应该是分布在地球表层与内部之间的“生物圈”,但是现在知道生物不但分布在整个水圈和地面,还可以渗透到地壳和大气圈的内部,不能看作地球结构的独立组成部分。
  图1-4 大气圈内的分层
  1.1.2 圈层中的环流和圈层界限
  地球每个圈层都有自己三维空间里的环流,通常采用示意图表达。大气圈对流层里早已识别出各种方向的环流,如经圈方向的哈德雷环流、纬圈方向的沃克环流,这些环流反映了地球表层水汽循环的强度,决定着对流层顶的高度(图1-5A)。水圈里*大规模的环流,是大洋的温盐环流,其中研究*多的是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决定着全大洋化学和生物环境的变化(图1-5B)。地幔环流从岩石圈到核幔边界,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就是板块运动和地幔柱形成的“大型火成岩省”,是地球表层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根源(图1-5C)。
探索宇宙的奥秘:一部关于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的深度剖析 书名:《星辰的低语:从量子泡沫到宇宙大尺度结构》 作者:[此处可自行填入一位虚构的权威天体物理学家姓名,例如:陈 宇 教授] 出版社:[此处可自行填入一家权威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中文版)] --- 内容概要:超越地表的视野,触摸宇宙的边缘 《星辰的低语:从量子泡沫到宇宙大尺度结构》并非一本关于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的教科书,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直抵宇宙本源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为具有一定科学基础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现代天体物理学、宇宙学以及前沿理论物理学的全面框架。我们脱离了对地球内部构造、气候系统或生物圈演变的关注,转而聚焦于支配整个可观测宇宙的基本规律、物质的终极形态,以及时空本身的动态演化历程。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四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完成一次从微观到宏观,从过去到未来的星际旅程。 --- 第一部分:时空之弦与基本粒子——物质的根基 本部分将读者的视线收回到普朗克尺度,探讨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场论与广义相对论——在极高能量和极小尺度下的交汇与冲突。 1.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与超越: 我们将详尽解析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的架构,深入讨论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及其相互作用力的精确描述。重点在于对希格斯机制的深入剖析,理解质量的起源。随后,本书将转向标准模型的局限性,着重讨论中微子质量的测量、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证据链,并介绍超对称理论(Supersymmetry, SUSY)和弦理论(String Theory)等,作为可能统一所有基本力的候选者。 2. 量子引力之思辨: 广义相对论在描述宏观引力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黑洞奇点或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时刻,量子效应不可避免地浮现。本章将系统介绍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LQG)与弦理论在解决量子引力问题上的不同哲学路径和数学工具。读者将了解“时空是否是离散的?”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多角度探索。 3. 黑洞的物理学: 黑洞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宇宙中最极端的实验室。我们将深入探讨爱因斯坦场方程在极端条件下的解,如史瓦西、克尔和莱维-奇维特黑洞解。重点分析霍金辐射的理论推导、黑洞信息悖论的最新进展,以及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观测成果对视界几何的验证。 --- 第二部分: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宇宙中的炼金术 本部分将视线拉升至星系内部,聚焦于恒星——宇宙中最主要的能量与化学元素制造者——的生命周期。 1. 恒星结构与核聚变: 详细解析恒星如何通过流体力学平衡和辐射传输机制维持其稳定结构。核物理部分将精确描述主序星内部的质子-质子链反应和碳氮氧(CNO)循环,解释能量是如何从质量亏损中被释放出来的。 2. 恒星的终结与超新星: 探讨不同质量恒星演化的最终归宿。对于低质量恒星,我们将分析红巨星阶段的氦闪和行星状星云的形成;对于大质量恒星,重点将放在铁核的形成、引力坍缩的触发机制,以及Ia型和Ib/c/II型超新星爆发的物理机制。特别关注超新星作为重元素(如金、铀等)主要来源的角色。 3. 中子星与脉冲星的极端物理: 深入研究超新星遗迹中形成的中子星。读者将接触到对物质处于核密度下状态方程(Equation of State, EoS)的复杂建模,以及脉冲星现象的精确计时与磁场研究,这些观测为检验极端条件下的物理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数据。 --- 第三部分: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宇宙结构的编织者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到星系尺度,研究物质如何在引力的主导下聚集、碰撞与演化,形成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宇宙结构。 1. 银河系的动态模型: 以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为例,应用动力学原理来模拟恒星的运动,辨识出盘面、核球和晕的结构。重点讨论暗物质晕在稳定星系旋转曲线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运动学方法对暗物质的分布进行推断。 2. 星系形态与星系形成理论: 梳理哈勃序列(Hubble Sequence)背后的物理学基础,区分旋涡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的形成路径。深入介绍冷暗物质(Cold Dark Matter, $Lambda$CDM)主导下的星系形成模拟,包括“自下而上”的并合过程和反馈机制(如恒星形成与活动星系核反馈)对星系形貌的调控作用。 3. 活动星系核(AGN)与超大质量黑洞: 探讨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SMBH)如何通过吸积盘的辐射驱动出耀眼的活动星系核(如类星体、射电星系)。分析SMBH与宿主星系演化之间的“共演化”假设,以及这种反馈如何影响星系的气体冷却和恒星形成速率。 --- 第四部分:宇宙学——时空本身的宏大历史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伸至整个可观测宇宙,探讨宇宙的起源、命运以及其基本参数的确定。 1. 宇宙学的基本原理与弗里德曼方程: 系统阐述宇宙学原理(各向同性与均匀性),并导出弗里德曼方程,该方程描述了宇宙尺度的膨胀动力学。本书将详细讨论宇宙的三种几何形态(平坦、开放、封闭)及其与密度参数$Omega$的关系。 2. 暴胀理论与早期宇宙: 深入分析暴胀模型(Inflationary Theory)如何优雅地解决了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从暴胀的标量场动力学出发,推导出早期宇宙的量子涨落如何播下了后来形成星系和星系团的“种子”。 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解析: CMB是宇宙婴儿时期的快照。本书将详细解析CMB的偶极各向异性、温度涨落的功率谱(Angular Power Spectrum),并阐释其中的声子峰(Acoustic Peaks)如何精确地约束了宇宙的物质密度、暗能量密度以及哈勃常数$H_0$。读者将理解最新的普朗克卫星数据如何巩固了$Lambda$CDM模型。 4. 暗能量的性质与宇宙的终局: 聚焦于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暗能量。讨论检验暗能量模型的关键观测项目,如大尺度结构(LSS)的测量和Ia型超新星的观测。探讨宇宙可能的终极命运:热寂(Heat Death)、大撕裂(Big Rip)或大挤压(Big Crunch),并根据现有数据评估各种情景的可能性。 --- 结语:未解之谜与未来前沿 《星辰的低语》以对当前天体物理学界尚未解决的核心问题的探讨收尾,包括暗物质的粒子身份、宇宙常数(暗能量)的精细调节问题,以及对宇宙之外(多重宇宙理论)的理论推测。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自然界终极规律的无限好奇心,将天体物理学的疆界清晰地展示给下一代探索者。 本书适合对象: 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对行星形成和地质时间尺度有兴趣者)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所有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怀有强烈求知欲的科学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引用和论证的严谨性上,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虽然我无法核对每一个引用的出处,但从文字的逻辑推演和论据的层层递进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在与当代科学界的最新发现进行对话。它并非简单地复述既有理论,而是常常提出建设性的质疑,并指出当前模型在解释某些古气候异常时的局限性。比如,在讨论雪球地球事件时,书中并未直接采信某一种主流解释,而是系统地对比了不同机制的优劣,并暗示了未来研究可能突破的方向。这种“在已知中探索未知”的姿态,非常鼓舞人心。它传递出的信息是:我们对地球的理解仍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参与感,让人在合上书本时,依然在脑海中进行着持续的思辨,而不是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在宏观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切换自如,让人沉浸其中却又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时间尺度”的方式。当谈及数亿年前的冰期或火山爆发事件时,文字的笔触是缓慢而厚重的,仿佛能感受到岩石的缓慢蠕动和气候的悠长呼吸。然而,一转到描述生命演化中的某个关键突变点,比如真核细胞的出现,文字的节奏立刻变得紧凑而富有张力,充满了动态感。这种节奏的对比,成功地模拟了地球系统本身那种时而静止如磐石、时而剧烈如风暴的特质。它避开了枯燥的“事件罗列”,而是将每一次重大的环境变迁塑造成了一个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戏剧高潮。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大氧化事件”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因于蓝藻的光合作用,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多重反馈回路的结果,这让整个过程显得更加可信且充满张力。读完这部分,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冥古宙到新近纪的史诗级马拉松。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似乎在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地球作为一个“生命体”的边界和自我调节机制。它没有将“生命”仅仅视为地表出现的产物,而是将其视为驱动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动力之一。在描述古生物的兴衰时,作者往往将焦点放在生物活动如何改变了地球的物质组成,比如氧气的积累如何引发了新的矿物生成,或者微生物群落如何影响了沉积物的性质。这种“生命塑造地球”的视角,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震撼。它不再仅仅是探讨生命如何在地球上生存,而是探讨地球如何被生命“调校”成适合生存的状态。这种将生命现象提升到行星尺度动力学层面的论述,为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蓝色星球的独特性,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读完后,看待日常的天气变化,都会带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对复杂系统运作的理解。

评分

从表达风格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介于科普读物和前沿研究综述之间的独特语态。它的用词极为考究,既有面向大众读者的生动比喻,比如将地幔对流比作慢炖的糖浆,使得复杂概念易于理解;同时,在涉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或深海热液喷口生态时,它又毫不含糊地引入了专业术语,且不厌其烦地进行精准解释。这种平衡处理,使得即便是对地球科学略有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体会到研究的深度。我特别注意到,作者似乎对“圈层间相互作用”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任何一个单独的现象——无论是大气环流还是岩石风化——都会立刻被置入一个更大的系统背景中去考察其耦合关系。这种全景式的考察视角,让我对以往理解的“板块构造”或“水循环”都有了全新的、更具关联性的认识。它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张相互缠绕的生命之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抽象的星云图腾,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我本以为这是一本着重于地质构造和板块漂移的经典教材,毕竟“地球系统”这个词汇就带着一种宏大而扎实的学术气息。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地球形成初期极端环境的细腻描摹,那种对早期大气成分和海洋起源的推测,简直像在看一部科幻史诗。作者似乎并没有打算走传统的年代地层学路线,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的视角,将物理化学过程与生物圈的萌芽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关于“盖亚假说”的某种新颖阐释,它不像过去那样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生物化学反馈机制中去论证。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套严谨的、充满公式和图表的教科书,结果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时间尺度的哲学思辨,带着一种诗意的理性。阅读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想象着那个尚未形成稳定气候的原始地球,那种对生命顽强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