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新时代乡村规划》从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本质出发,反思近期乡村发展和规划建设中的问题,从国家城镇化趋势,粮食、生态和环境安全出发,就乡村发展与保护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包括15章,重点论述了新时代我国乡村规划编制的新框架——新目标、新理论、新焦点、新理论框架和新方法,同时就新时代乡村规划编制中的诸多技术问题进行了科学探索和实证研究,并从规范我国乡村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域规划、乡域规划和村域规划的编制技术导则(草案)。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中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1
1.1.1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模型 2
1.1.2 高速城市化时期及其阶段性 3
1.1.3 高速城市化时期的乡村衰退问题 4
1.1.4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及面临挑战 5
1.2 乡村规划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 6
1.2.1 高速城市化的负外部性 6
1.2.2 高速城市化负外部性带来的问题 7
1.2.3 现有调节机制的有效性缺失分析 10
1.2.4 乡村规划研究的需求分析 12
1.3 乡村规划体系不适应乡村发展新形势 14
1.3.1 乡村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 14
1.3.2 乡村发展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20
1.3.3 改进乡村规划研究的总体思路 22
1.4 研究意义、范围和目标 23
1.4.1 乡村规划及其研究意义 23
1.4.2 研究范围 23
1.4.3 研究目标 25
第2章 乡村规划研究概况 26
2.1 国外乡村规划研究综述 26
2.2 国外乡村规划实践综述 27
2.3 国内乡村规划研究综述 29
2.4 结论和讨论 35
第*篇 乡村规划新框架
第3章 乡村规划新目标 39
3.1 乡村规划新目标体系的内涵分析 39
3.1.1 基于现实问题的分析 39
3.1.2 基于发展趋势的分析 41
3.1.3 新目标体系的内涵 44
3.2 乡村规划新目标界定的基本方法 45
3.2.1 目标体系之间的关系模式 45
3.2.2 目标界定的因素和方法 46
3.3 基于既定目标的规划策略制定 47
3.3.1 生态目标导向的规划策略 47
3.3.2 经济目标导向的规划策略 48
3.3.3 社会目标导向的规划策略 49
第4章 乡村规划新理论 51
4.1 乡村规划基本理论及其不适应性 51
4.1.1 基本理论 51
4.1.2 基本理论不适应性 52
4.2 乡村规划理论建构 53
4.2.1 乡村发展理论 53
4.2.2 乡村规划空间理论 54
4.2.3 乡村规划制度理论 56
4.2.4 乡村规划方法论 59
4.3 乡村规划新内涵 60
4.3.1 乡村规划目的 60
4.3.2 乡村规划特征 60
4.4 乡村治理新逻辑 62
4.4.1 乡村治理模式 62
4.4.2 乡村治理路径 64
第5章 乡村规划新焦点 66
5.1 乡村系统功能与结构特征 66
5.1.1 乡村系统功能 66
5.1.2 乡村系统构成 67
5.1.3 乡村系统结构 68
5.2 乡村系统属性与规划影响 70
5.2.1 城乡系统差异 70
5.2.2 区域尺度差别 71
5.2.3 乡村系统关联 72
5.3 乡村规划横向与纵向环境 75
5.3.1 横向环境 75
5.3.2 纵向环境 77
第6章 乡村规划新理论框架 78
6.1 乡村规划新组织架构 78
6.1.1 城乡空间关系 78
6.1.2 乡村规划体系 79
6.1.3 乡村规划层级 79
6.2 乡村规划新类型 86
6.2.1 平台式规划 86
6.2.2 抽屉式规划 87
6.2.3 协同式规划 88
6.3 乡村规划新技术框架 90
6.3.1 规划技术框架基础 90
6.3.2 乡村规划技术框架核心 92
6.3.3 乡村规划框架 92
第7章 乡村规划新方法 94
7.1 乡村规划技术接口 94
7.1.1 规划层级接口设计 94
7.1.2 规划内容接口设计 96
7.2 乡村规划内容衔接 96
7.2.1 衔接逻辑 96
7.2.2 衔接内容 98
第二篇 乡村规划编制技术
第8章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技术 103
8.1 县域空间分析技术 103
8.1.1 县域发展条件分析 103
8.1.2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技术 103
8.1.3 县域空间分类和划分技术 108
8.2 县域空间开发与管理技术 124
8.2.1 “多规”融合技术 124
8.2.2 建设空间管制区划定技术 127
8.2.3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 131
8.2.4 城乡用地分类管理技术 133
8.2.5 县域产业空间布局技术 134
8.2.6 县域空间综合布局技术 135
8.3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技术 139
8.3.1 村镇等级结构确定 139
8.3.2 村镇类型划分 140
8.3.3 重点镇选择 141
8.3.4 中心村选择 142
8.3.5 镇村体系空间格局调整 142
8.4 县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技术 144
8.4.1 交通体系统筹规划 144
8.4.2 水务设施统筹规划 146
8.4.3 信息设施统筹规划 149
8.4.4 能源设施统筹规划 149
8.4.5 基础设施配置标准 150
8.5 县域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技术 151
8.5.1 生活圈划定 151
8.5.2 服务设施优化配置 151
8.5.3 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152
第9章 镇域规划编制技术 153
9.1 引导人口向城镇空间集中 153
9.1.1 镇区建设空间划定技术 153
9.1.2 基于生活圈的镇村体系构建方法 153
9.1.3 高标准镇区规划建设标准 157
9.1.4 行政村撤并和调整 157
9.1.5 自然村-行政村的社区转型 158
9.2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 163
9.2.1 城区和园区产业定位 163
9.2.2 镇域产业体系设计 163
9.2.3 产业空间布局 166
9.2.4 镇级产业园区建设标准 171
9.2.5 产城融合规划编制技术 171
9.3 集约利用农村土地 173
9.3.1 保护基本农田区方法 173
9.3.2 “土规”和“城规”合一技术 174
9.3.3 多规融合的用地分类标准 174
9.3.4 村庄用地整理规划编制技术 174
9.3.5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技术 177
9.3.6 塑造和展现现代化美丽小城镇景观 186
9.4 高标准基础设施统筹规划 188
9.4.1 与周边区域交通统筹规划方法 188
9.4.2 交通线向农村延伸规划方法 190
9.4.3 镇域公共交通统筹规划技术 190
9.4.4 镇域市政工程统筹规划技术 190
9.4.5 镇域防灾设施统筹规划技术 198
9.4.6 智慧农村信息乡村规划技术 200
9.5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200
9.5.1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技术 200
9.5.2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技术 202
9.5.3 公共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技术 204
第10章 乡域规划编制技术 206
10.1 乡域总体空间总体布局技术 206
10.1.1 乡域空间划定技术 206
10.1.2 乡域村庄布局基础技术 212
10.1.3 乡域村庄体系规划技术 216
10.2 乡域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技术 221
10.2.1 农业生产性服务设施配置技术 221
10.2.2 农民生活性服务设施配置技术 222
10.3 乡域保障设施统筹布局技术 225
10.3.1 基础保障设施规划技术 225
10.3.2 污染防治设施布局技术 231
10.4 乡域发展空间综合布局技术 234
10.4.1 乡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技术 234
10.4.2 乡域农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技术 239
10.4.3 乡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 242
第11章 村域规划编制技术 249
11.1 农村社会调查 249
11.1.1 农村居民家庭调查 249
11.1.2 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企业调查 252
11.1.3 村域人居环境调查 255
11.2 统筹规划技术 256
11.2.1 村域生产转型发展规划技术 256
11.2.2 村域生活空间统筹规划技术 258
11.2.3 村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技术 260
11.3 设施优化配置技术 261
11.3.1 村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 261
11.3.2 村域道路交通规划 263
11.3.3 村域公用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264
11.4 信息系统支持技术 266
11.4.1 规划信息系统设计 266
11.4.2 利用主要开发技术 268
11.4.3 后台数据库储存结构 268
11.4.4 规划信息系统功能 269
11.5 规划信息系统应用技术 271
11.5.1 村域生态环境保护 271
11.5.2 自然村落优化布局 272
11.5.3 村域文化传承规划 272
11.5.4 村域土地利用规划 273
11.5.5 村域产业发展规划 273
11.5.6 村域设施规划 275
11.5.7 村域综合防灾规划 277
第三篇 乡村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第12章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281
12.1 总则 281
12.2 术语 281
12.3 规划目标 282
12.4 空间分类与划分 284
12.4.1 空间类型 284
12.4.2 三条控制线划定 284
12.4.3 三类空间划定 285
12.5 空间开发利用 285
12.5.1 空间开发与管理 285
12.5.2 禁建区和限建区划定 286
12.5.3 城乡用地分类 288
12.5.4 产业空间布局 290
12.6 镇村体系规划 290
12.6.1 县域生活圈组织 290
12.6.2 镇村居民点体系 290
12.6.3 重点镇的确定 291
12.6.4 中心村的确定 292
12.6.5 特色镇(村)和永*农村确定 293
12.6.6 镇村建设指引 293
12.7 支撑体系建设 294
12.7.1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294
12.7.2 水务设施规划 294
12.7.3 信息设施规划 296
12.7.4 能源设施规划 296
12.7.5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97
12.8 生态环境保育 297
12.8.1 建构生态安全格局 297
12.8.2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98
12.8.3 环境污染治理 299
12.8.4 生态修复工程 299
12.9 成果要求 299
12.10 规划管理与实施 299
第13章 镇域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302
13.1 总则 302
13.2 术语 302
13.3 镇域规划目标 303
13.4 空间分区与管制 303
13.4.1 “三区三线”及其城镇空间划定 303
13.4.2 空间管制与城镇开发边界内弹性管理 304
13.4.3 多规融合的用地分类与布局 305
13.5 镇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 306
13.5.1 镇村体系规划与镇区建设 306
13.5.2 生活圈构建与村庄布局调整 308
13.5.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308
13.6 产业发展与产业园区建设 309
13.6.1 产业发展定位与分类指引 309
13.6.2 产业空间布局与产业园区规划 310
13.7 综合交通、公用基础设施与特色保护规划 311
13.7.1 综合交通 311
13.7.2 供水排水与防洪排涝 311
13.7.3 能源与电力 312
13.7.4 电信与信息化 312
13.7.5 垃圾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312
13.7.6 防灾减灾 312
13.7.7 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特色保护 312
13.8 规划成果要求 313
13.9 规划管理与实施 313
第14章 乡域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315
14.1 总则 315
14.2 术语 315
14.3 规划原则与目标 315
14.4 用地分类与调查 316
14.5 空间管制 317
14.5.1 农业空间 317
14.5.2 生态空间 318
14.5.3 永*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318
14.5.4 生态保护红线 319
14.5.5 用途管制 319
14.6 乡村发展 321
14.6.1 农地整理 321
14.6.2 农业发展 322
14.6.3 产业融合 323
14.7 乡村建设 324
14.7.1 村庄布局 324
14.7.2 景观整治 325
14.7.3 服务设施 326
14.7.4 保障设施 329
14.7.5 污染防治 331
14.8 规划管理与实施 333
14.8.1 规划编制 333
14.8.2 规划审批 335
14.8.3 规划实施 335
14.8.4 规划修改 336
第15章 村域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337
15.1 总则 337
15.2 术语 337
15.3 一般规定 337
15.4 村庄系统规划 338
15.4.1 村庄类型 338
15.4.2 村庄规划 338
15.4.3 自然村撤并 339
15.5 土地利用 340
15.6 基础设施 341
15.6.1 村域道路 341
15.6.2 村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342
15.6.3 村域供电设施 343
15.7 社会服务设施 343
15.8 生态和环境保护 345
15.9 村庄经济 346
15.10 新农村生产主体 347
15.11 规划实施 348
15.12 规划成果要求 348
参考文献 349
后记 357
附图
在线试读
第1章 绪论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措施。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习*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进一步提出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完成到2020年5000万人左右新型城镇化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除了655个城市外,现有19234个建制镇、56.88万个行政村、276万个自然村,14万km2村镇建成区面积(占全国总建成区面积68%),无疑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镇(乡)及村域规划编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1)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乡村规划和环境基础设施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0)第*子课题,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加快推进乡村地区现代化发展为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针对县域及镇(乡)域不同尺度乡村区域空间单元的特点,研究不同空间尺度的乡村规划编制方法,完善乡村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建立县、镇(乡)及村域规划编制规范及技术标准,并进行技术应用示范。
1.1 中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中国正处于由农业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的转型时期,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表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化水平达到25%上下后就进入了中期加速阶段,1996~2003年更是以连续8年每年提高1.
新时代乡村规划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