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导论(原书第3版) [Urbaniz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y,]

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导论(原书第3版) [Urbaniz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Paul L.Knox(保罗 L.诺克斯),Linda McCarthy(琳达·麦卡锡) 著,姜付仁 译
图书标签:
  • 城市化
  • 城市地理学
  • 城市研究
  • 地理学
  • 社会地理学
  • 城镇化
  • 人口地理学
  • 空间分析
  • 城市规划
  • 环境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2881
版次:3
商品编码:1190207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Urbaniz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64
字数:7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是一本以美国、欧州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为蓝本的经典城市百科全书,对中国城市化研究、决策、教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城市研究工作者、规划师、政府决策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的辅助教材。

本书是一本以美国、欧州、欠发达国家等世界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为蓝本的经典城市百科全书,对中国城市化研究、决策、教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城市研究工作者、规划师、政府决策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的辅助教材,亦可作为相关爱好者的参考书籍。

内容简介

本书荟萃了当代西方城市化研究的*新成果,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持续变化的城市化过程,是美国、欧洲高校常用的一本经典教学参考读物。全书共分五部分15章:第一部分概述城市化和城市地理学的关系;第二部分为城市化的基础和历史,论述城市和城市生活的起源与发展、美国城市体系及其城市发展基础、城市体系和转型中的城市;第三部分为城市化和欠发达国家,阐述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城市问题和对策;第四部分为城市变化的进程,论述城市开发过程、邻里的变化方式、演变的城市和城市治理、城市政策和规划;第五部分为市民与区位,阐述了居住万花筒、城市建筑和城市设计、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城市化问题。
本书是一本以美国、欧洲、欠发达国家等世界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为蓝本的经典城市百科全书,对中国城市化研究、决策、教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城市研究工作者、规划师、政府决策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的辅助教材,亦可作为相关爱好者的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Paul L. Knox(保罗·L·诺克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地理学博士毕业。在英国任教数年后,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城市事务和规划教授。教学侧重于城市和区域发展,注重比较研究。他是若干科学期刊的编委,著(合著)有大量书籍,包括《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的地铁城市》、《城市与设计》、《世界经济地理》和《全球范围内的人文地理和世界区域》。2008年获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杰出教授,国际促进会高级理事。

姜付仁,吉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吉林大学水文工程专业博士,曾作为访问学者赴日,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长期从事水文与城市化等相关的研究工作,著有多本专著,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部分 概 述
第1章 城市化和城市地理学 3
1.1 学习目标 3
1.2 本章概述 3
1.3 城市地理学研究 4
1.4 城市化进程和结果 9
1.5 本书结构 15
第二部分 城市化的基础和历史
第2章 城市和城市生活的起源与成长 19
2.1 学习目标 19
2.2 本章概述 19
2.3 城市的定义 20
2.4 城市化的先决条件 21
2.5 城市起源理论 22
2.6 城市的起源 23
2.7 早期城市的内部结构 25
2.8 城市从城市起源地区向外扩散 27
2.9 欧洲城市扩张的根源 29
2.10 城市化与工业革命 40
第3章 美国城市体系及其城市的发展基础 47
3.1 学习目标 47
3.2 本章概述 47
3.3 边疆城市化时期 48
3.4 商业城市化时期(1790―1840年) 50
3.5 初期工业发展与城市体系重组时期(1840―1875年) 54
3.6 工业的组织(1875―1920年) 62
3.7 福特主义、汽车、郊区化和大萧条时期(1920―1945年) 74
第4章 城市体系和转型中的城市 87
4.1 学习目标 87
4.2 本章概述 87
4.3 区域去中心化与大都市区扩张(1945―1973年) 88
4.4 经济危机、重构和新城市形态(1973年至今) 100
第三部分 城市化和欠发达国家
第5章 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17
5.1 学习目标 117
5.2 本章概述 117
5.3 城市化趋势与前景:全球化背景下的欠发达国家 118
5.4 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 122
5.5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理论 123
5.6 从历史的视角考察殖民城市化 127
5.7 过度城市化 135
第6章 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 139
6.1 学习目标 139
6.2 本章概述 139
6.3 拉丁美洲城市 141
6.4 非洲城市 144
6.5 伊斯兰城市 148
6.6 南亚城市 153
6.7 东南亚城市 156
6.8 东亚城市 158
第7章 欠发达国家的城市问题和响应 167
7.1 学习目标 167
7.2 本章概述 167
7.3 城市问题 168
7.4 解决城市化问题·对策 181
第四部分 城市变迁的进程
第8章 城市开发进程 189
8.1 学习目标 189
8.2 本章概述 189
8.3 财产、区位、租金与投资 190
8.4 建筑规范结构 195
第9章 邻里的变化方式 207
9.1 学习目标 207
9.2 本章概述 207
9.3 邻里变化 209
9.4 住房市场 212
9.5 居住流动性和邻里变化 219
9.6 住房市场的看门人、偏见与歧视 223
9.7 合力的后果:高档化案例 229
第10章 政治变化――城市化和城市治理 235
10.1 学习目标 235
10.2 本章概述 235
10.3 城市治理历史 237
10.4 企业型政治和新自由主义(1973年至今) 248
10.5 治理、政治和城市变化 260
第11章 城市政策与规划 265
11.1 学习目标 265
11.2 本章概述 265
11.3 城市政策与规划的根源 265
11.4 开端:慈善活动与改良运动 267
11.5 城市实践 275
11.6 罗斯福新政 276
11.7 重建和增长时期的政策与规划(1945―1973年) 277
11.8 新自由主义政策与规划 283
11.9 健康宜居城市规划 289
第五部分 居民与区位
第12章 居住万花筒 297
12.1 学习目标 297
12.2 本章概述 297
12.3 社会互动和居住分异 299
12.4 居住生态学解释 309
12.5 居住分异根基的最新变化 312
12.6 社会两极分化和空间隔离 321
12.7 新居住区马赛克:“品味生活”社区 324
第13章 解读城市:城市建筑与城市设计 329
13.1 学习目标 329
13.2 本章概述 329
13.3 建筑与城市发展动力 331
13.4 产品样式/样式的生产 333
第14章 城市化、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 353
14.1 学习目标 353
14.2 本章概述 353
14.3 城市的社会生活 354
14.4 城市生活的理论解释 355
14.5 性别空间 372
第15章 城市化问题 379
15.1 学习目标 379
15.2 本章概述 379
15.3 是问题吗?什么问题? 380
15.4 从罪恶之城到荒芜之地,再回到罪恶之城 381
15.5 贫穷 385
15.6 暴力犯罪 393
15.7 无家可归者 400
15.8 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 405
15.9 未来的持续发展问题 415
注释 419
术语表 435

前言/序言

序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12月20日,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集约发展,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著名教授保罗?诺克斯和琳达?麦卡锡是美国和西方城市化研究的著名专家,他们两位专家于2012年出版的《城市化》(第3版)是美国城市研究的主要读物,也是美国大学的流行教科书。该书不仅捕捉了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变化本质和变化结果,而且捕捉了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城市地理学的动态研究方法,即通过阐明城市化的变化过程,鲜明且内涵丰富地解释了永远变化的城市地理和城市生活。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它在处理城市地理学中的大量“传统”主题时,提供了捕捉其最新变化的框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动态方法,关联了书中的关键概念、理论和已有的事件与理念,可方便地阐述特定理论与待定环境间的逻辑关系。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最新的“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0%。我国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在世界城市发展潮流中能够找到大量的类似案例,有些现象在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将会遇到。我国城市工作需要在创新、开放中发展。开放发展,就需要了解国际动向。选择在我国各级政府加快城市建设的时机出版本译著,不仅可以作为城市研究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城市专业人才的重要教材。它将在广泛普及国际城市规划和建设知识,学习国际的先进理念,借鉴国际经验教训,使我国少走弯路,为我国城市建设工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原著第3版在修改时,尽可能采用了最新的城市数据,图文并茂,用实例说明了理论的运用。书中既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城市案例,又有大量生动活泼的城市观察专栏,给人以专业、精炼、活泼的感受。参与英文翻译、校对和审核的二十位专家不仅学历高,硕士和博士以上占四分之三,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而且长期从事城市等相关研究和工作经历。其翻译的专业性强、行文流畅。他们不辞辛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了本书译稿,其精神难能可贵,我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预祝本书出版成功,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正能量。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译 者 序

本书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城市事务与规划系教授保罗?诺克斯和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地理系副教授琳达?麦卡锡合著。作者对该书第1版的写作始于1994年,第1版出版后,作为不同专业课程所用城市基础教程和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受到了美国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欢迎。随着新技术与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为适应城市的飞速发展,作者不断修订了本书的内容,2005年出版了第2版,2012年出版了第3版。至今,该书仍是美国许多大学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科学的教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我国2009年首次引入本书,即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原书第2版,由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翻译,名为《城市化》。译著的出版都受到了城市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城市研究与教学参考书之一。

第3版与第2版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章节结构上做了重大调整,逻辑和条理更加合理。第3版本从第2版的18章缩减为15章,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由第1章(对应于第2版的第1章)构成;第二部分为城市化的基础和历史,由第2章(对应于第2版的第2章)、第3章(对应于第2版的第3章、第5章和第6章),第4章(对应于第2版第4章和第6章)构成;第三部分为城市化和欠发达国家,由第5章、第6章和第7章构成,分别对应于第2版第7章、第8章和第9章;第四部分为城市变化的进程,由第8章~第11章构成,分别对应于第2版的第11章、第13章、第16章和第17章;第五部分为市民与区位,由第12章~第15章构成,分别对应于第2版的第12章、第10章、第14章和第15章。

2.更新了内容和数据。新增了约三分之一的内容,第3版中的数据和案例已基本更新到2011年,体现了世界城市的最新发展现状和最新认识。

3.更新了部分图片并增加了新的专栏。图片由第2版的381张更新并调整到366张,城市观察专栏更新并增加到74个,反映了最新的城市发展动态。

全书结构严谨,论述全面,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这些都表明本书作者努力跟上时代步伐,推陈出新,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深奥的理论,使读者通过学习,可更快地加入到现代城市的研究、学习和工作之中。

参加本书翻译和审校工作的有姜付仁、万金红、董磊华、凌永玉、娄鹏、张伟、杜晓鹤、高菁、王连祥、曲伟、赵莹、李梅风、周鹏飞、姜翠花、陆峰、汪吉午、陶韶思、王鹏、吴戈、张俊洁。鉴于本书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因此译者、校者和审稿者之间互相交叉,都对全书进行了通读和互校,以便互相提高。第3版翻译中的专业词汇尽量参考第2版,以保持相对一致性,但也做了部分更新。鉴于第2版由我国著名教授顾朝林等人集众人之力翻译,且水平已然很高,本文译者本不欲接手,以免翻译疏漏甚多而令人贻笑大方。但在细读原文后发现既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更新,又有三分之一的数据更新,与第2版雷同内容或许仅三分之一左右,于是鼓起勇气,在借鉴第2版良好的翻译基础上,集中了近20人的庞大队伍进行译校,译者中硕士和博士学历以上占四分之三,且译者全部为已经参加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和深厚的专业背景,并长期从事城市等相关的研究和工作,因此本译著与普通学术著作的语言相比更加简练、用词更为准确、行文更加流畅,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在此,首先要对第2版的译者顾朝林等13位学者深表感谢,同时感谢出版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限于译者的水平,定有不少不妥甚至不对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前 言


城市永远在变。城市既是人类繁忙活动的场所,也是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的熔炉。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有时会加速城市的变迁,进而导致城市功能、类型和外表的改变。例如,100年前,经济变化、社会变化和技术进步,自内而外及自上而下地塑造了欧洲和北美“现代”城市的空间框架、经济框架与政治框架。

目前我们正处于另一个转型阶段,转型的动力源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变迁、文化变迁和政治变革。在美国等国家的城市中,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偏好已使得基于收入、种族和家庭地位的人群鸿沟变得四分五裂,造成中心城市的典型“马赛克”式邻里关系日渐模糊。经济重组导致的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选址的再中心化,以及后续诸多商业和工业选址的去中心化,使得中心城区和郊区长期存在的差别越来越不明显。以前一无所有的地区出现了外围中心,这些中心大到足以称之为“边缘城巿”和“繁荣郊区”。

与此同时,欠发达国家城市的数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这种截然不同的城市化过程不仅产生了新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而且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许多欠发达国家当前的紧迫问题是过度城市化,即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其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和住房数量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四分五裂的城市在空间上进一步隔离成了若干居住飞地。住在豪华别墅与公寓大楼的居民,享有富有活力的正规部门所提供的高薪工作和机会;而住在贫民窟和违章建筑内的居民往往工作于非正规部门(非政府管治的工作),不仅缺乏正规的教育和培训,而且常常按照性别、种族和民族进行严格的劳动分工。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发展趋势,它将我们的生活与这种发展趋势关联起来,并研究这种发展趋势在经济学、历史、社会学和规划等其他领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城市地理学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力量,更好地了解地区、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城市地理学可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以及艺术、经济和社会间的关系。城市地理学可解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变迁的相互影响,揭示种族和性别的重要维度,指出社会不公的重大问题以及治理和政策等重要教训。当然,最重要的是,城市地理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分析和诠释世界范围内城市与都市的空间景观、经济发展和社区演变。

第3版的新内容

第3版做了大量实质性改动,是一次彻底的更新。

l 本版的篇幅大为缩减,从原来的18章缩减为15章。内容组织也做了重大改变,篇章的结构和内容的衔接更加合理。全书的内容分为紧密衔接的不同部分,即第1部分“概述”、第2部分“城市化的基础和历史”、第3部分“城市化和欠发达国家”、第4部分“城市变化的进程”和第5部分“人与区位”。

l 大幅度重新编排了若干章节的内容。第2版的第3章(美国城市体系基础)和第5章(城市的形式和土地利用)在本版中已合并为一章,主要介绍美国城市体系在1945年前的演化过程



城市化:导论与前沿视野 《城市化:导论与前沿视野》 是一部深度剖析全球城市进程、空间演变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综合性著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用以理解人类聚居形态的核心驱动力、当代城市面临的复杂挑战,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多元可能性。 本书的结构设计兼顾了理论的严谨性与实践的贴近性,内容涵盖了城市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基石,同时紧密追踪当前全球城市化浪潮中的最新议题和新兴研究范式。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基础与理论根源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理解城市现象的理论基础。我们将从历史人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追溯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的起源,探讨早期文明中城市聚落的形成机制。 城市起源与早期模式: 深入分析农业革命、剩余生产与早期国家形成在城市诞生中的关键作用。对比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中国早期城市群的差异性发展路径。 经典区位理论的再审视: 全面梳理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中心地理论、冯·图宁(Von Thünen)农业区位理论在理解城市层级结构和功能布局中的奠基性贡献。讨论这些理论在面对后工业化社会结构时的局限性与修正。 城市经济学视角: 重点探讨城市的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和规模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劳动力市场深度和专业化分工如何驱动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发展。 第二部分:当代全球城市化的动力学 这一部分将焦点转向二战后尤其是近几十年席卷全球的城市化浪潮,重点解析驱动这一进程的复杂力量。 人口迁移与城市增长: 详细分析城乡迁移的推拉因素,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模式。考察移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角色,以及不同类型的移民群体如何重塑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体系: 引入萨斯(Sassen)的世界城市(World City)理论,探讨跨国公司、金融资本和全球信息流在塑造国际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分析全球城市如何通过其专业化服务部门,成为全球经济的枢纽。 空间扩展的形态: 细致考察城市地域的物理扩张过程——从紧凑型城市向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的转变。深入剖析汽车时代的到来如何解构传统密集的城市形态,以及随后的“蔓延”(Sprawl)现象及其环境成本。 第三部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与社会分异 城市内部的异质性是理解城市地理学的核心。本部分关注城市空间如何被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所塑造,导致了明显的区位差异和不平等。 城市内部区位模型: 比较和应用经典模型,如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和多核心模型,来解释不同类型城市(如美国、欧洲和亚洲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重点分析商业中心(CBD)的演变与功能迁移。 住房市场与阶层隔离: 探讨土地利用、住房政策和市场机制如何共同作用,导致城市内部的社会阶层隔离(Segregation)。分析可负担性危机、绅士化(Gentrification)过程对原有社区的冲击与重塑。 城市中的不平等地理: 聚焦于城市中的“边缘地带”,考察贫民窟、非正式住区(Informal Settlements)的形成机制、居住条件及其带来的公共服务获取差异。探讨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议题,即环境污染和风险如何不成比例地集中于弱势群体社区。 第四部分:城市治理、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有效的治理和前瞻性的政策制定至关重要。本部分探讨城市规划、管理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张力。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回顾现代主义规划(如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的历史影响,并探讨当代规划范式,如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和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理念的实践路径与争议。 基础设施与流动性: 分析交通系统在塑造城市形态和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中的核心作用。比较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TOD)与其他交通策略的优劣,并探讨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潜力。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策略: 详细论述城市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关键角色。讨论绿色基础设施、低碳转型、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ies)建设的规划原则和技术应用。 第五部分:未来城市的前沿议题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正在重塑我们对城市理解的新兴趋势。 数字城市与智慧治理: 分析信息通信技术(ICT)如何渗透到城市管理的各个层面。讨论大数据、物联网(IoT)在提升城市效率方面的应用,以及数据隐私、数字鸿沟等伴生问题。 后工业城市的转型: 考察传统工业基地向知识经济和创意产业中心转型的地理过程。分析“铁锈地带”的复兴策略,以及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在城市复兴中的作用。 全球南方城市的特殊性: 专门为发展中世界的城市化建立分析框架,强调非正式经济、快速无序扩张、治理能力薄弱等特征,并探讨适应这些复杂现实的替代性发展路径。 本书最终旨在培养读者一种批判性的空间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超越表面的城市景象,深入理解驱动城市变迁的深层社会、经济和环境力量,为城市研究者、规划师、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我们未来聚居环境的人士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材料的更新速度和时效性方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城市地理学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很多经典教材往往因为更新不及,很快就显得滞后。然而,这部第三版似乎紧跟时代脉搏,其中关于数字技术对城市空间重塑的影响、共享经济对传统城市功能区的冲击,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韧性城市建设等章节,都展现了极强的现实关照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最新的全球性案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而不是仅仅照搬那些过时的模型。例如,书中关于“超级城市群”的最新发展趋势分析,结合了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和人口迁移报告,观点独到且极具前瞻性。这种紧贴时代脉搏的学术视野,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基础教材,更像是一份关于当代城市发展的“诊断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必须是动态的、持续更新的,这本书有效地帮助我搭建了一个可以持续对焦未来城市图景的分析框架。

评分

从教学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为高等教育量身定做的。每一章节末尾都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延伸阅读建议,这对于任课教师设计课程作业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我试着将书中的某些练习题融入到我的研讨课中,发现学生们的讨论热情明显高涨,因为这些问题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回忆,而是需要他们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去综合分析复杂的城市治理难题。此外,书中的术语表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几乎涵盖了该领域所有核心词汇的精确定义,这对于自学者或者需要快速查阅资料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历史演变到微观的空间互动,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逻辑链条完整且闭合,几乎不需要外部资料就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研究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这个在城市规划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都感到惊喜。它没有流于表面地泛泛而谈“城市化”这个宏大命题,而是极其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和社会经济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形态演变的细致梳理,从早期的防御性聚落到现代的全球化大都市圈,每一个转折点都有扎实的文献支撑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书中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阐述,比如多中心模型和通勤带理论的修正与发展,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描述,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的社会公平性、环境可持续性等前沿议题,这些都是当下城市研究者必须面对的痛点。读到关于“去工业化城市”复兴策略的部分,我仿佛上了一堂高水平的专题研讨课,许多我之前模糊不清的概念,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条分缕析,清晰可辨。对于希望系统性建立城市地理学知识框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张城市的鸟瞰图,色彩的运用和构图都充满了现代感,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充满活力的都市世界。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长时间沉浸在学术文字中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上,清晰的标题层级划分和适度的留白,让复杂的理论和数据在视觉上得到了很好的梳理,即便是第一次接触城市地理学的新手,也能比较轻松地找到重点。作者在章节过渡时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巧妙,仿佛在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特别是那些图表和插图,标注得非常详尽,很多时候,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帮助我迅速把握了复杂的空间关系和演变过程。我对书中引用的一些经典案例研究印象深刻,那些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城市故事,使得抽象的理论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忍不住想要去实地考察一番。总的来说,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呈现和阅读体验上,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看得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装本。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做到了非常难得的平衡——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与精确,又不失一种面向大众的叙事魅力。作者的行文风格流畅自然,用词精准,避免了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过瘾”。对于一些非常专业的术语,作者的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初次出现时会给予详尽的解释,并在必要的地方配上直观的例子,确保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其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争议性理论时所采取的那种持平的、多角度的审视态度。他不是简单地推崇某一种学派的观点,而是将不同的学术声音并置,引导读者自己去批判性地思考,这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这种“引导者”而非“灌输者”的姿态,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体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对于那些渴望真正掌握学科思维而非仅仅积累知识的读者而言,这种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教学法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KKK

评分

好!!!!!!!!!!!!!!!!!!!!

评分

方便

评分

很好,下次还会继续购买,推荐!

评分

挺不错的书,最近得好好看看了

评分

好!!!!!!!!!!!!!!!!!!!!

评分

KKK

评分

书来的很及时,对我撰写毕业论文非常管用。

评分

挺不错的书,最近得好好看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