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A+父母:普通家庭培育牛津三尖子
定价:35.00元
作者:李微微,陈文超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3001626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寻常夫妇,培育出三名牛津尖子,
靠的是“快乐学习育儿法”:
给孩子高度自由,顺性引发其好奇心与责任感,
子女才会自觉学习,
以愉快步伐迈进学校,追求理想人生!
内容提要
他们这一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一个香港普通家庭,却将三个孩子都培养进英国高等学府——牛津大学。《A 父母:普通家庭培育牛津三尖子》借轻松小品,从生活点滴中分享培育孩子的大智慧,独创分层教育法,简明易用,独生子女家庭更应参考;在愉快温馨的家庭环境下,绘予孩子高度自由与尊重,顺性引发其好奇心与责任感,子女便会依循自己的兴趣,自觉学习,大步迈进学校,放胆追求理想人生。
目录
推荐序一 做好爸爸,当好妈妈
推荐序二 生命走向丰盛
牛津三杰序一 法门之披露
牛津三杰序二 延续婴孩的好奇心
牛津三杰序三 进入牛津大学之支柱:家庭培育
自序 开心父母快活儿
前言 返璞归真育儿法
章 铺路跳几牛津:求学自主力
确立教育目标
父母化身“太空导航员”
学习零压力
1.1 老师教的
1.2 不要妈妈陪我温习
1.3 我又不是她们的老师
1.4 为自己读书
1.5 不是不信您
1.6 电话解疑中心
1.7 六套暑假作业
1.8 老师我五分
1.9 复习阶段家里停电了
1.10 每天都考试该多好
1.11 三人行必有我师
1.12 有智慧地成就子女
1.13 我要出国留学
1.14 牛津剑桥是必访之地
1.15 输了两份头奖
1.16 同是外国人
1.17 不要背后嚼舌根
1.18 我的毕业照
考进大学小锦囊
小锦囊一:保证充足的睡眠
小锦囊二:累积读书法
小锦囊三:“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温习法
第二章 开发有品思维:自我成长力
进入儿女的内心世界
2.1 就是喜欢模仿
2.2 我美吗
2.3 预留充足时间
2.4 不是报到
2.5 打破壁灯事小
2.6 说到做到
2.7 -毛钱小教训
2.8 十步一回头
2.9 别再夸我了
第三章 叠叠分层负责:为家出分力
第四章 投射恩爱甜蜜:家庭凝聚力
后记 教育理念:单纯的“爱的教育”
作者介绍
李微微,中、小学教师,曾任教地理、体育和英文等科目,现已退休。
陈文超,曾任职公务员多年,为向子女做个好榜样,于工余时修读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以身作则。现已退休,但永不言体,积极投入义务。陈文超夫妇的三名子女均学成于英国牛津大学,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学位。次子更以本科首名(TopFirst)成绩毕业,其后获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修毕硕士课程。三名子女现均投身金融业。陈氏伉俪于《经济通》中撰写专栏文章,并多次获港澳地区公私营机构,大,中、小学及幼儿园邀请主持讲座,与各界人士分享教导子女成才的经验方法。著作有:《牛津状元的培育》、《牛津三兄妹》(前名为《牛津状元的培育之体验式亲子理财》)。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教育中的真实性”的坚持。它没有贩卖“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廉价鸡汤,反而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个体差异的残酷现实。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万能的公式,让所有孩子都能复制同一种成功路径。相反,它更多地在引导家长去接受和尊重孩子本身的“不可塑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这在东方家庭教育中常常是缺失的一环。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界限模糊”如何导致亲子关系中的权力失衡和情感绑架。这种对清晰界限的强调,不是要疏远孩子,而是要建立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的独立关系。读完后,我对我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理”,删减掉那些不必要的干预和过度保护,开始学着做一个“支持者”而非“规划者”。这种转变是深刻的,它不是立竿见影地带来成绩的提升,而是奠定了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家庭关系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第一章讲方法,第二章讲实践”的流水账模式,而是更倾向于一种主题式的深入挖掘。我感觉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核心问题。比如,它对“焦虑的代际传递”这一主题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剖析。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父母的焦虑,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结构性压力如何内化为家庭内部的微观互动,最终变成孩子必须背负的隐形重担。读到这个部分,我需要反复阅读,因为其中涉及到的心理学概念被阐述得既专业又易懂,没有晦涩的术语,只有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在保护孩子免受外界风雨,实际上我们正在将自己的恐惧编织成一张防护网,这张网最终成了限制他们探索世界的牢笼。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碎片化却又高度整合的,每一段都能单独提炼出可操作的理念,但合在一起又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框架。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教育领域的“黑匣子”,它没有给我任何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口号,而是非常扎实地剖析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真实困境。我一直以为自己算是比较有意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也算得上是细致入微,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那些“自以为是”的努力,可能更偏向于功利性的拔高,而不是真正的看见孩子的需求。它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写实手法,把那些我们试图遮掩的家庭互动模式、潜在的焦虑传导,统统暴露在了阳光下。比如,它对“父母的期待”如何像一堵无形的墙,阻碍了孩子天性的发展这一点,描述得极其到位。我读到一些段落时,甚至会感到一阵寒意,因为那不只是理论分析,更像是对我自己行为的精准复盘。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一种“反思的工具”,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是否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未竟之梦强加在了下一代的成长路径上。它迫使我重新定义“成功”的含义,不再仅仅是盯着那些光鲜亮丽的标签,而是关注孩子内在的韧性、好奇心和面对挫折时的复原力。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如同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它不带任何道德评判,只是客观地呈现了现代父母在高速发展社会背景下的挣扎与异化。它没有给我们提供快速致胜的秘籍,因为作者深知,教育的本质是一场慢功夫。我尤其赞赏其中对“延迟满足”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它超越了传统上要求孩子忍耐的层面,深入到如何通过榜样作用,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理解“积累的价值”和“过程的意义”。书中对“兴趣”的探讨也十分有启发性,它指出很多家长所谓的“培养兴趣”,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任务指派”,真正的兴趣源于内在的驱动力和探索的自由。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它不断地挑战你对现有教育观念的固有认知,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对“好父母”的定义。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立刻感到轻松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能让你在困惑中找到清晰方向的指南,其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实践。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相当的“硬核”,它一点也不温情脉脉,更像是给那些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教育真谛的父母,当头棒喝的一记重锤。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矛盾、直击痛点的叙事方式。很多教育类书籍会小心翼翼地维护家长的自尊,但这本书完全不是。它犀利地指出了“完美父母”神话背后的虚伪性,以及我们如何用“爱”的名义,行使“控制”之实。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松弛感”的讨论,作者阐述了过度规划和微观管理的教育方式,如何系统性地摧毁孩子的自主决策能力。这种论述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大量的观察细节。比如,一个孩子在面对需要自己做决定的场合时表现出的那种僵硬和恐惧,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长期被安排人生的副作用。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份“诊断报告”,让你清晰地看到孩子成长系统中的“病灶”在哪里,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地增加补品。它颠覆了我以往对“精英教育”的理解,将其从一个“往上爬的阶梯”概念,重塑成一个“向下扎根”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