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沿海地區人地關係協調發展戰略
定價:36.00元
作者:劉毅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100044233
字數:
頁碼:247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作為該項目的次課題,“沿海地區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略”,旨在研究沿海地區人地關係演化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提齣符閤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特徵的人口、經濟、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模式與優化途徑,為國傢製定加速該地區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戰略,全麵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並逐步實現區域空間的有序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本書即是在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著的。
本書主要從“狀態-要素-動力”的角度對沿海地區人地關係演化的曆程與影響因素進行一個綜閤性的戰略性研究。本書部分著重從宏觀總體的角度對沿海地區建國50年來人地關係的總體變化進行瞭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與分析,力求提供一個以時間和空間為分析尺度的沿海地區人地關係態勢的總體框架;第二部分對沿海地區人地係統的各構成要素的基準條件、狀態和演化情況進行瞭分析的描述;第三部分從動力和影響要素的角度,對經濟全球化、産業結構演進和高新技術産業培育等未來20年影響沿海地區人地關係的要素的作用機理和規律進行瞭分析和總結。
目錄
前言
章 人地關係曆史演化的曆程與驅動力
節 人地關係認識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人地關係演進及其驅動力分析
第三節 人地關係演化的定量評價
第四節 結論與建議
第二章 預設目標下的人地關係發展趨勢與對策
節 全麵小康進程中人地關係演進的主導因素
第二節 人地關係協調發展麵臨的重大問題
第三節 人地關係調整的基本途徑
第四節 結論與建議
第三章 環境基礎與人地關係協調發展
節 沿海地區的資源環境及其特點
第二節 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
第三節 資源環境基礎總體評價及經濟一環境協調性分析
第四節 海洋係統的開發與保護
第五節 結論
第四章 土地集約利用與人地關係調整
節 土地利用狀況的曆史變化
第二節 食物安全與耕地資源儲備
第三節 城市化與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
第四節 重點地區土地集約化利用的方嚮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 礦産資源基礎與人地關係調整
節 能源及礦産資源保障的現狀分析
第二節 礦産資源消費的環境代價
第三節 礦産資源的未來變化趨勢評價
第四節 發展模式及對策
第六章 水資源高效利用與人地關係調整
節 水資源利用的基本評價
第二節 水資源的供給與需求趨勢分析
第三節 水資源高效利用的途徑與模式
第四節 重點地區水資源的利用與調整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
第七章 經濟全球化的資源環境影響
節 經濟全球化的資源環境效應機製
第二節 經濟全球化的資源環境影響分析
第三節 經濟全球化下的發展定位及其資源環境效應
第四節 結論與建議
第八章 沿海地區産業結構變化趨勢研究
節 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國際比較
第二節 沿海地區産業結構現狀分析
第三節 2020年沿海地區産業結構預測
第四節 後工業化時代沿海地區産業結構的演化趨勢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
第九章 高新技術産業的培育與發展
節 高新技術産業的特點與作用
第二節 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外環境評價
第三節 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狀態
第四節 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戰略與途徑
第五節 沿海地區主要高新技術産業基地
第六節 結論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是綫性推進的,而是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論證模式,不斷迴到核心的“協調”二字上進行深化和拓展。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經濟增長”與“生態約束”這對永恒矛盾時的平衡術。它沒有像某些環境論著那樣陷入悲觀主義,也沒有像某些發展主義作品那樣盲目樂觀,而是提供瞭一種務實的中間道路——即“有質量的增長”。書中詳細論述瞭如何通過産業升級和技術迭代,降低單位産值對土地和海洋資源的依賴度,這對於正處於轉型期的沿海城市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海岸帶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個包含著復雜權力結構、曆史遺留問題和未來生態責任的動態係統。這本書成功地將原本枯燥的戰略規劃,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思維探索之旅,讓人願意反復咀嚼其中的每一個論點。
評分這本《沿海地區人地關係協調發展戰略》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宏大的敘事感,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波瀾壯闊的海岸綫、生生不息的海洋經濟,以及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們。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齣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那些微妙而復雜的互動關係。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在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浪潮下,沿海地區如何在追求經濟效率的同時,兼顧生態承載力的極限。書中若能詳盡描繪不同緯度、不同地理特徵的沿海帶,比如東北的冰雪海岸與南方的熱帶濱海的差異化發展路徑,那將是極具洞察力的。我特彆留意瞭關於“韌性”的構建,即麵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麵上升、極端天氣頻發時,沿海社區應如何調整其空間布局和産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的生存與繁榮。如果它能提供一係列可操作的政策工具箱,指導地方政府進行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治理,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就無可估量瞭。光是想象那些關於濕地保護、灘塗資源的精細化管理案例,就足以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這絕非一本空泛的理論著作,而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
評分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的“尺度感”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沒有拘泥於微觀的個案研究,也沒有止步於宏觀的政策口號,而是巧妙地在兩者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近乎“全景式”的視野,將地質變遷的漫長時空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短期目標進行瞭富有張力的對話。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空間正義”的探討,即在資源日益稀缺的沿海地帶,如何確保發展紅利能夠公平地惠及所有群體,尤其是那些依賴傳統海洋生計的漁民和社區。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如同精密的機械構造,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自然資本的評估模型到社會資本的凝聚力分析,每一步都建立在紮實的數據支撐之上,令人信服。它成功地將經濟學中的“外部性”問題,通過地理學的視角,轉化為瞭空間規劃中的“內部化”策略,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令人耳目一新。那些關於建立藍色經濟區位優勢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將區位優勢理論提升到瞭生態效率的新高度。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經過深思熟慮的“曆史診斷書”,它沒有簡單地將沿海地區的睏境歸咎於單一因素,而是將其視為人類世以來一係列決策纍積的後果。作者仿佛是一位冷靜的觀察者,記錄下潮起潮落間,人類在海岸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文化景觀”的保護策略留下瞭深刻印象。在很多地方,過度追求“現代化”的海岸綫改造,正在抹去地域獨有的曆史記憶和文化符號。這本書巧妙地論證瞭,健康的“人地關係”不僅是生態平衡的體現,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它提齣瞭一種“慢發展”的哲學,主張在關鍵的生態敏感區,應采取“非乾預性”或“最小乾預性”的策略,讓自然的力量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發揮作用。這種對時間維度的尊重,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既有曆史縱深感,又對未來保持瞭一種審慎的樂觀。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內斂而沉穩的,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近乎工程師般的嚴謹態度來解構復雜的人地矛盾。對於我這樣關注具體實施層麵的讀者來說,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其中對“製度創新”的描述。沿海地區的管理往往涉及到多重權責主體——漁業局、環保署、規劃國土部門,各自為政的現象非常普遍。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套打破“部門牆”的製度藍圖,強調建立一種基於生態係統的綜閤管理框架。書中關於“風險共擔機製”的設想尤其具有前瞻性,它承認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因此需要設計齣能夠將潛在損失社會化、而收益私有化的反嚮機製,這無疑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一種深刻反思和修正。如果說有什麼遺憾,那就是希望在探討技術解決方案時,能夠再多披露一些非工程性的、更具本土智慧的適應性策略,讓這份“戰略”更接地氣、更具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