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0~1岁辅食制作与营养配餐-
定价:26.80元
作者:陈宝英孕产育儿研究中心
出版社:河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37553957
字数:170000
页码:2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面而详细的辅食制作详解!
美味又健康的宝宝营养辅食!
悉心呵护宝宝成长的每一天!
内容提要
宝宝该吃辅食了吗?辅食对宝宝来说有哪些好处?哪些食物能够让宝宝聪明强壮?辅食添加该注意什么?各式各样的辅食又该如何制作才能保证营养健康?相信这些都是困扰着年轻爸难题。
针对0~1岁宝宝的辅食喂养问题,《0~1岁辅食制作与营养配餐》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介绍,并为新手爸妈提供了约200道辅食配餐,介绍了40种既适合宝宝食用又能为宝宝提供必需营养的食材,让妈妈轻松满足宝宝的小肠胃。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宝英
女,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市专家顾问团顾问,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历任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北京妇产医院及北京妇幼保健院院长,北京女医师协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母婴妇女保健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主任,陈宝英孕产育儿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主编过多部专业著作和科普读物,并长期致力于在基层普及和推广妇幼保健知识。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充满了期待,毕竟新手爸妈面对宝宝的辅食问题,真的是手忙脚乱。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详尽的食谱大全,教你如何把蔬菜变成泥、肉类做成蓉。然而,翻开目录才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理论层面的指导。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不同月龄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特点,以及为什么某些营养素在这个阶段是“重中之重”。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营养学入门课,虽然知识点很扎实,比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应该如何调整,各种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这些都写得非常专业,引用的数据和研究似乎也很权威。但是,作为急切想知道“今天给宝宝吃什么”的家长来说,这些理论知识虽然重要,却显得有些“高屋建瓴”。我更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图文并茂的实操演示,比如如何正确使用辅食机、如何辨别辅食是否煮得太稀或太稠。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更像是一本医学参考书而不是面向普通家庭的育儿指南。如果能增加一些常见突发状况的应对小贴士,比如宝宝挑食、不肯吃泥状食物时的技巧,这本书的实用性会大大提升。总的来说,它更适合那些希望深入了解辅食“为什么”的家长,而不是追求“怎么办”的行动派。
评分我仔细对比了书中提到的各种食材的处理方法,发现它似乎非常侧重于传统的中式辅食制作思路。例如,对于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深绿色蔬菜,书中介绍的主要是蒸煮后打泥或切碎。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安全的,但对于追求食材多样性和口感体验的现代育儿理念来说,似乎稍显单调。我一直在寻找有关如何尝试“手指食物”(finger foods)的进阶指导,特别是在宝宝开始出牙期时,如何安全地准备一些可以抓握的、有益于口腔发育的半固体食物。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比较浅显,更多地停留在“初期泥状辅食”的阶段。它在基础理论和初期泥糊的制作上是无可挑剔的,但在向固体食物过渡的这个关键时期,我觉得它的指导性内容还不够丰富和创新。如果能加入更多关于如何利用不同食材天然的形状和质地来吸引宝宝、训练他们抓握能力的具体案例,那它在覆盖面和实用性上会更上一层楼,成为一本真正覆盖0-1岁全阶段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封面色彩柔和,看起来挺舒服的,但内容本身给我的感觉就有点像“大杂烩”。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家庭厨房卫生标准”和“餐具消毒方法”的详细论述,这部分内容非常细致,甚至提到了不同材质的砧板适合处理不同种类的食材,以及如何进行高温蒸汽消毒的最佳时长。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度,确实体现了作者在卫生安全方面的重视。不过,当我试图寻找一些针对不同地区或不同季节食材的替换建议时,却发现这方面的着墨不多。比如,夏天时某些蔬菜不易储存,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快速制作冷冻辅食块的技巧?再者,对于工作忙碌的职场父母,书中是否有关于“周末批量备餐”的流程指导?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偷懒”小窍门,似乎都被那些略显冗长的科学解释给淹没了。我理解专业性是重要的,但育儿书籍毕竟要服务于千家万户的日常,如果能平衡理论深度与日常操作的便捷性,相信更能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份关于食材处理的严谨态度值得肯定,但整体结构的平衡性仍有提升空间。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营养配餐”这块的逻辑性非常强,简直像一套严谨的课程表。它不像其他辅食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食谱,而是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曲线,为每一个阶段设定了明确的营养目标,比如,强调在特定月份必须保证铁元素的足量摄入,并详细分析了哪些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是最佳的铁源组合。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于“食物搭配”的独到见解,例如,如何通过添加少量的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来提高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这些小技巧在其他地方很少被如此清晰地归纳出来。然而,这种强烈的逻辑性和目标导向性,有时会让我觉得有些“刻板”。比如,当宝宝那天状态不好,拒绝吃我精心搭配好的“目标餐”时,我反而会因为没有备选方案而感到焦虑。我更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灵活性指导”,比如,如果宝宝某一天辅食量不足,可以通过哪些健康的零食或加餐来补充,而不是完全按照预设的配餐表来执行。这种过于理想化的计划,在面对真实、充满变数的喂养日常时,会显得有些缺乏“弹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书面化,几乎没有那种亲切的、过来人的“聊天”语气。每一次介绍新的食材或制作方法时,都会引用相关的医学或营养学概念,这使得全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对于我这种习惯了网络上那些轻松、口语化育儿分享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需要付出额外的专注力去理解那些专业术语。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在撰写一份学术报告,而非一位有经验的妈妈在分享育儿心得。例如,在讲解如何制作米粉时,它详细说明了淀粉糊化对消化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教你“水和米粉的比例是1:5”。这种严谨固然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但也让阅读体验略显枯燥。我希望,在讲解如何应对宝宝过敏反应这一重要章节时,能多一些基于实际案例的描述,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更好地代入情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预防和处理过敏的微妙之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知识量足但亲和力不足”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