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慈校注的《律呂精義(精)/中國古代音樂文獻叢刊》,是由明朝作者硃栽堉(公元1536年-1611年)編著的一本書籍。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硃載堉完成《律呂精義》(內外篇)一書,提齣瞭“新法密率”。這是中國音樂**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也成為人類文化***早齣現的十二平均律數學理論。
序
實學思潮中傑齣的樂律學傢硃載堉
點注說明
進律書奏疏
律呂精義序
內篇捲之一
總論造律得失**(一)
不宗黃鐘九寸第二(三)
不用三分損益第三(六)
不拘隔八相生第四(五)
內篇捲之二
不取圍徑皆同第五之上(四一)
內篇捲之三
不取圍徑皆同第五之下(七五》
內篇捲之四
新舊法參校第六(一一一)
內篇捲之五
新舊律試驗第七(一四五》
候氣辨疑第八(一七
內篇捲之六
鏇宮琴譜第九之上(一九〇》
內篇捲之七
鏇宮琴譜第九之下(三八八》
內篇捲之八
樂器圖樣第十之上《五九九》
內篇捲之九
樂器圖樣第十之下(六七四》
內篇捲之十
審度第十一(七八五》
嘉量第十二(八〇一)
平衡第十三(八一六》
外篇捲之一
古今樂律雜說並附錄
辨蔡元定李照之失**(八二七》
外篇捲之二
古今樂律雜說並附錄
辨李文利張敔之失第二(八六四》
外篇捲之三
古今樂律雜說並附錄
辨李文察劉濂之失第三《八九八》
外篇捲之四
古今樂律雜說並附錄
辨何妥陳暘之失第四(九二六》
外篇捲之五
古今樂律雜說並附錄
論周樂忌商其譜異常第五(九五八》
外篇捲之六
古今樂律雜說並附錄
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第六之上(一〇〇五》
外篇捲之七
古今樂律雜說並附錄
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第六之下(一〇三二)
外篇捲之八
古今樂律雜說並附錄
論弦歌二者不可偏廢第七(一〇五二》
外篇捲之九
古今樂律雜說並附錄
論舞學學不可廢第八之上(一二三)
外篇捲之十
古今樂律雜說並附錄
論舞學不可廢第八之下(一一六四》
算術注釋
附綠
一、主題索引(二二八〇》
二、人名索引(二二八七》
三、普通語詞、成語典故索引(二一七一)
四、樂、律、曆、算、舞諸學語詞索引《二一七三》
五、文獻索引《二一七九》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情有獨鍾的讀者,我對《律呂精義》這本書的齣現感到十分欣喜。我一直認為,中國古代的“律呂”不僅僅是關於音樂音高的學問,它更是一種宇宙觀、一種人生觀的體現。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律呂”與“五行”、“陰陽”、“八卦”等哲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係?我非常好奇古人是如何將音樂的和諧與宇宙的秩序、人世的倫理道德融為一體的。例如,書中是否有關於“宮、商、角、徵、羽”五音與五行、五色的對應關係,以及這些對應關係如何體現在古代的禮樂製度中?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古代音樂理論如何影響文學、藝術、乃至政治決策的論述。如果書中能夠引用一些古代的文獻,例如《樂記》、《禮記》等,並對其中的“律呂”相關內容進行詳細的解讀和分析,那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能通過閱讀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天人閤一”的思想,以及音樂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評分最近在閱讀一些關於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著作,偶然發現瞭“律呂”這個概念,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對古代的度量衡、天文曆法、以及聲學等方麵的成就非常著迷。因此,《律呂精義》這本書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扇通往古代科學智慧的大門。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中國古代在“律呂”方麵的科學研究成果。比如,書中是否會涉及古代是如何精確測量音高、製作律管的?這些測量和製作過程中是否運用瞭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希望能夠瞭解“律呂”理論背後所體現的數學和物理學原理,例如,管長與音高的關係,以及不同管長如何産生不同的音律。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古代科學傢(如張衡、瀋括等)在“律呂”研究方麵的貢獻,並引用他們相關的著作,那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中國古代在聲學和度量衡方麵的輝煌成就,並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嚴謹的科學精神。
評分我是一名古琴愛好者,近年來一直在嘗試理解古琴音律背後的奧秘。瞭解到《律呂精義》這本書的內容與中國古代音樂文獻息息相關,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對書中關於“十二律”的生成原理和不同音律體係的比較分析非常感興趣。例如,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十二律”的名稱、音高及其象徵意義?對於古代不同的律學理論(如“律呂正義”、“律呂通論”等),書中是否有清晰的梳理和對比?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古琴調弦方法與“律呂”理論相結閤的實例分析,讓我能更好地理解古琴的音高體係是如何建立的,以及如何通過調整琴弦來達到“閤律”的效果。如果書中能夠附帶一些古代的樂譜,並對其律呂運用進行詳細的講解,那將對我個人的古琴演奏和理論學習大有裨益。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提升我對古琴音律的理解深度,從而更好地感受古琴音樂的韻味。
評分最近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音樂史,發現很多文獻都圍繞著“律呂”二字展開,但具體是什麼,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抱著學習的心態,我入手瞭這本《律呂精義》,希望能夠係統地瞭解這個概念。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律呂”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詮釋的描述,比如,漢代的“象數”之學與律呂的關係,唐宋時期律學理論的發展,以及明清時期律學的演變。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明白為什麼“律呂”在中國古代音樂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同時,我也對書中是否會涉及具體的律呂計算方法和樂律理論感興趣。比如,古人是如何通過“三分損益法”、“五度相生法”等方法來確定律高的?這些計算方法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數學原理和哲學思想?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圖錶、樂譜分析,或者對古代樂器(如編鍾、古琴)在律呂方麵的應用進行詳細的闡述,那對我來說將是極大的幫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打破知識的壁壘,真正走進中國古代音樂的殿堂。
評分終於拿到瞭這本《律呂精義》,拿到手的時候,沉甸甸的紙張和考究的裝幀就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聲學理論非常著迷的業餘愛好者,平時喜歡翻閱一些古籍,但很多時候都覺得門檻太高,難以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讀瞭這本書的序言,作者就強調瞭“律呂”並非是簡單的音高概念,而是貫穿於中國古代宇宙觀、哲學思想、乃至社會生活的一整套體係,這一下就激起瞭我的好奇心。我尤其想瞭解,古人是如何將抽象的“律呂”與天地萬物聯係起來的,書中對“律呂”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各個學派的觀點有沒有深入的探討?例如,是否有關於“黃鍾”、“太簇”等律名的來源及其所代錶的象徵意義的詳細解釋?我最期待的是能夠找到一些具體可操作的例子,能夠讓我理解古人是如何通過律呂來調和音律、製造樂器,甚至影響政治和文化。書中收錄的文獻是否都有詳細的注釋和解讀?如果沒有,我又要如何去理解那些生僻的詞匯和晦澀的錶達呢?這讓我感到一絲擔憂,但更多的是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通往古人智慧殿堂的鑰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