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意誌、吳安宇主編的《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 普修教程(附光盤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教材)》以普通高 校音樂學專業的新課程一《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 的教學目標為立足點,按為期一年的教學計劃,以曆 史沿革為綱要,將先秦至21世紀的中國音樂史分32講 (每講2學時)編成。其中,**講為緒論,概述瞭中國 音樂史的學科性質、地位、曆史分期、史料、學術史 以及音樂鑒賞的途徑等內容;第2講至**6講為古代史 部分,依時代分彆介紹瞭我國古代歌、舞、樂器與器 樂、樂律、樂譜、音樂思想、音樂交流、說唱音樂、 戲麯音樂等的發展;**7講至第26講為近現代史部分 ,大緻以音樂傢為單位,依時代敘述瞭新音樂文化的 發展曆程(亦介紹瞭傳統音樂的發展);第27講至第32 講為當代史部分,以音樂類彆為經,如歌麯、器樂、 戲麯、麯藝、歌舞劇、音樂劇等,以時間為緯,對當 代音樂的發展脈絡進行瞭敘述。
    
**講  緒論
  一、中國音樂史的學科性質與地位
  二、中國音樂史的分期及其基本特徵
  三、中國音樂史史料簡介
    (一)“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史料——文獻
    (二)“以身說法”的史料——音樂文物
    (三)“活著”的史料——傳統音樂
    (四)“可視可聽”的史料——音像製品
  四、20世紀以來中國音樂史學的曆史沿革
    (一)1I)16年至1934年——中國音樂史學開創期
    (二)1935年至1981年——中國音樂史學探索期
    (三)1982年至今——中國音樂史學發展期
  五、中國音樂鑒賞的方法與途徑
    (一)讓“傾聽”與“模唱”成為“好習慣”
    (二)讓姊妹藝術及其他相關學科成為“好夥伴”
    (三)讓豐富的文化知識成為“好坐標”
    (四)讓電腦、網絡等信息技術成為“好助手”
第二講  中國古代音樂史部分(遠古-1840)
  第一章  上古時期的音樂文化(遠古-戰國)
    “舜時王母獻玉瑁”——遠古、夏、商時期音樂文化
      一、音樂的起源
        (一)巫術與音樂的起源
        (二)模仿與音樂的起源
        (三)勞動與音樂的起源
      二、古歌
      三、古樂舞
      四、古樂器
第三講
  “喤喤厥聲,肅雝和鳴”——兩周時期的禮樂文化
    一、禮樂製度與宮廷音樂體係
    二、禮樂機構與音樂教育
    三、樂舞與歌唱藝術
第四講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兩周時期的器樂藝術
    一、*早樂器分類法——“八音”
    二、地下音樂寶庫——湖北隨縣曾侯乙墓
    三、古琴藝術
第五講
  “諸子蜂起,百傢爭鳴”——兩周時期的音樂理論
    一、樂律學理論
    二、音樂思想
第六講  第二章  中古時期的音樂文化(秦-唐、五代)
  “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中古時期的宮廷歌舞音樂
    一、樂府與漢魏六朝的相和歌、清商樂
    二、太常寺、教坊、梨園與隋唐宮廷燕樂
第七講  “四方散樂,大集東都”——中古時期的歌舞優戲與器樂藝術
  一、百戲
  二、戲劇
  三、變文
  四、器樂藝術
第八講“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中古時期的古琴藝術
  一、漢魏六朝時期的古琴藝術
  二、隋唐五代時期的古琴藝術
第九講  “樂工不識長安道,盡是書中寄麯來”——中古時期的音樂理論與文化交流
  一、樂律學理論
  二、音樂專著
  三、記譜法
  四、音樂思想
  五、中外音樂文化交流
第十講  第三章  近古時期的音樂文化(宋代一清代)
  “風暖繁弦脆管,萬傢競奏新聲”——近古時期的歌麯藝術
    一、宋元時期的歌麯藝術
    二、明清時期的歌麯藝術
第十一講  “滿村聽說‘蔡中郎’”——近古時期的說唱與歌舞
  一、宋元時期的說唱音樂
  二、明清時期的說唱音樂
  三、近古時期的歌舞音樂
第十二講  “傢傢收拾起,戶戶不提防”——近古時期的戲麯音樂(上)
  一、宋元時期的雜劇藝術
  二、宋元時期的南戲藝術
第十三講  “傢傢收拾起,戶戶不提防”——近古時期的戲麯音樂(下)
  一、明代四大聲腔
  二、清代“亂彈”諸腔
第十四講  “麯麯新聲總斷腸”——近古時期的器樂藝術(上)
  一、拉弦樂器
  二、琵琶
  三、古琴
第十五講  “麯麯新聲總斷腸”——近古時期的器樂藝術(下)
  一、三弦及其他新樂器
  二、器樂閤奏
第十六講  “昔人不傳之秘”——近古時期的音樂理論
  一、律學成果
  二、記譜法
  三、音樂論著
  四、明清麯譜
第十七講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部分(1840-1949)
  第四章  中國近代音樂的發端
    一、1840-1919年中國音樂發展的主要特點
    二、1919-1949年中國音樂發展的主要特點
  堅守與變革——近代傳統音樂的發展
    一、新民歌
    二、說唱音樂
    三、戲麯音樂
    四、民族器樂
第十八講
  啓濛的意義——學堂樂歌
    一、學堂樂歌
    二、學堂樂歌時期代錶性音樂傢
第十九講  第五章  二十年代新音樂的發展
  轉軌時代——二十年代的音樂教育與理論研究
    一、音樂教育的發展
      (一)社會音樂教育
      (二)普通音樂教育
      (三)師範音樂教育
    二、專業音樂教育的創立
      (一)蔡元培與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
      (二)蕭友梅與早期專業音樂教育
    三、音樂理論研究
      (一)初期樂理論研究
      (二)音樂學傢王光祈及其音樂理論研究
第二十講
  經典與先鋒——二十年代的音樂創作(上)
    一、蕭友梅的音樂創作
    二、趙元任的音樂創作
第二十一講
  經典與先鋒——二十年代的音樂創作(下)
    一、黎錦暉與兒童歌舞音樂
    二、劉天華的民族器樂創作與國樂改進
    三、工農革命歌麯
第二十二講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新音樂的發展
  傳續與突破——三十年代的音樂教育與創作
    一、國立音專
    二、黃自及其音樂創作
    三、青主的理論研究與音樂創作
第二十三講  穿越*火的聲音——三十年代前後的革命音樂創作(上)
  一、左翼音樂運動與聶耳的音樂創作
  二、抗日救亡歌詠運動與呂驥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二十四講  穿越*火的聲音——三十年代前後的革命音樂創作(下)
  一、冼星海及其音樂創作
  二、賀綠汀及其音樂創作
第二十五講  第七章  四十年代新音樂的發展
  不應忘記——四十年代不同政治區域的音樂創作
    一、淪陷區的音樂生活與創作
    二、國統區的音樂生活與創作
第二十六講  民族之聲——四十年代根據地及解放區的音樂生活與創作
  一、根據地及解放區的音樂生活
  二、新秧歌運動及秧歌劇的發展
  三、新歌劇的發展
第二十七講  中國當代音樂史部分(1949-2000)
  當代中國音樂發展的三個曆史階段
  第八章  歌麯創作
    流金歲月:歌麯
      一、群眾歌麯
      二、少兒歌麯
      三、抒情歌麯
      四、閤唱歌麯
      五、流行歌麯
        (一)1976年至1985年的流行歌麯
        (二)1986年以來的流行歌麯
第二十八講  第九章  器樂創作
  絢麗多姿:民族器樂(上)
    一、吹奏樂
    二、彈撥樂
第二十九講
  絢麗多姿:民族器樂(下)
    一、拉弦樂
    二、民族管弦樂
第三十講  洋為中用:西洋器樂
  一、鋼琴
  二、小提琴
  三、管弦樂
第三十一講  第十章  戲麯、麯藝與歌劇、舞劇、音樂劇創作
  **之殤:戲麯、麯藝
    一、戲麯
    二、麯藝
第三十二講  民族的新聲:歌劇、舞劇、音樂劇
  一、歌劇
  二、舞劇
  三、音樂劇
主要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分量感,紙張的質感也很不錯,翻閱起來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音樂很感興趣,但總覺得接觸到的都是一些零散的知識點,不成體係。這本書的名字很直觀地告訴我,它將帶領我係統地瞭解中國音樂的曆史脈絡,並且還能欣賞到那些傳世名作。最讓我期待的是“名作欣賞”這部分,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裏深入瞭解那些耳熟能詳的樂麯背後的故事,它們的創作背景、藝術特色,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傳和演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音樂賞析方法,讓我不僅僅是“聽”,更能“懂”,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和情感。我對“普修教程”這個詞也很有好感,這意味著它可能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專著,而是麵嚮更廣泛的讀者,即使我不是專業音樂人,也能從中獲得紮實的知識。附帶的光盤更是錦上添花,能夠聽到書中提到的樂麯,無疑會大大提升學習體驗,讓抽象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走進中國音樂的博大精深,讓我對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獨特藝術形式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拿到《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普修教程》後,我首先關注的是它的結構安排。一個好的教程,應當是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宏觀層麵梳理中國音樂史的發展脈絡,比如從遠古時期的原始歌舞,到各個朝代的宮廷音樂、文人音樂、民間音樂的演變,再到近現代音樂的融閤與創新。同時,我更期待它在“名作欣賞”部分能夠具體、深入地剖析經典作品。這不僅僅是列舉名麯,而是要解讀其音樂語言、藝術技巧、情感錶達,甚至包括演奏的風格和流派。例如,對於一首古琴麯,我希望能夠瞭解到它的琴譜演變、演奏技巧的獨特性、以及不同演奏傢的詮釋差異。對於戲麯音樂,我希望能夠理解其唱腔、闆式、伴奏樂器的作用,以及不同劇種的風格區彆。這本書是否能提供詳實的史料和豐富的樂譜片段,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體會音樂的魅力?附帶的光盤,我設想它能提供權威的錄音版本,讓我在閱讀理論的同時,能夠直接聽到、對照、感受,從而形成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紮實”。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股嚴謹的學術氛圍,但“普修教程”又暗示它並非高不可攀的專業論文。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宮廷樂舞、文人雅集中的音樂活動、以及民間節慶的歌舞錶演充滿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介紹這些不同社會層麵的音樂形式,解釋它們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們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在“名作欣賞”部分,能夠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樂麯,而是能引導我深入理解這些作品背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例如,當介紹一首宋詞歌麯時,我希望能夠瞭解到它與詞的意境如何契閤,它所使用的音樂元素如何體現當時的社會風貌和音樂審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去發現那些被時間淘洗後依然閃耀的音樂瑰寶,並教會我如何去欣賞它們,理解它們。附帶的光盤,我想象它能提供原汁原味的音樂片段,讓我在閱讀文字的同時,也能讓耳朵得到應有的滋養。
評分初次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它那嚴謹而又不失溫度的書名吸引瞭。《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普修教程》——這幾個字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悠久音樂文明的大門。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夠係統地瞭解我們民族音樂的發展曆程,而不隻是停留在一些民間傳說或零散的樂麯片段。這本書的“史”和“名作欣賞”並重,讓我看到瞭它在知識體係構建上的用心。我特彆期待它能詳細闡述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音樂風格特點,以及那些對中國音樂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的音樂傢和作品。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時間綫索,讓我能夠將各種音樂現象置於曆史的宏觀框架下進行理解。同時,“名作欣賞”部分更是我迫切想深入探索的,我想知道那些流傳韆古的鏇律是如何誕生的,它們又承載瞭怎樣的時代精神和審美情趣。這本書能否像一本詳細的導遊手冊,為我一一解讀那些音樂瑰寶的精妙之處?附帶的光盤,我相信會是連接曆史與現實的橋梁,讓我能夠親耳聆聽那些早已成為經典的樂章,讓理解不再是隔靴搔癢。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感,但“普修教程”幾個字又讓我覺得它並非遙不可及。我一直對中國傳統音樂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體係不夠完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構建一個清晰的中國音樂史框架,從古代的起源到近現代的發展,能夠梳理清楚各個時期的主要特點、代錶人物和重要作品。我最期待的是“名作欣賞”部分,希望能深入瞭解那些經典樂麯的創作背景、藝術特色、以及它們在曆史上的地位。例如,對於一首經典的古麯,我希望能夠瞭解到它的創作故事、它所使用的演奏技法、以及不同流派的演奏風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生動有趣的解讀,讓我不僅僅是知道有這些樂麯,而是能夠真正地理解和欣賞它們。附帶的光盤,對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希望它能提供權威的音樂錄音,讓我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能夠親耳聆聽,將文字的描述轉化為真實的音樂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