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慈校注的《律吕精义(精)/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是由明朝作者朱栽堉(公元1536年-1611年)编著的一本书籍。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朱载堉完成《律吕精义》(内外篇)一书,提出了“新法密率”。这是中国音乐**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成为人类文化***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数学理论。
序
實學思潮中傑出的樂律學家朱载堉
點注說明
進律書奏疏
律吕精義序
内篇卷之一
總論造律得失**(一)
不宗黄鐘九寸第二(三)
不用三分損益第三(六)
不拘隔八相生第四(五)
内篇卷之二
不取圍徑皆同第五之上(四一)
内篇卷之三
不取圍徑皆同第五之下(七五》
内篇卷之四
新舊法參校第六(一一一)
内篇卷之五
新舊律試驗第七(一四五》
候氣辨疑第八(一七
内篇卷之六
旋宫琴譜第九之上(一九〇》
内篇卷之七
旋宫琴譜第九之下(三八八》
内篇卷之八
樂器圖樣第十之上《五九九》
内篇卷之九
樂器圖樣第十之下(六七四》
内篇卷之十
審度第十一(七八五》
嘉量第十二(八〇一)
平衡第十三(八一六》
外篇卷之一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辨蔡元定李照之失**(八二七》
外篇卷之二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辨李文利張敔之失第二(八六四》
外篇卷之三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辨李文察劉濂之失第三《八九八》
外篇卷之四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辨何妥陳暘之失第四(九二六》
外篇卷之五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录
論周樂忌商其譜異常第五(九五八》
外篇卷之六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第六之上(一〇〇五》
外篇卷之七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第六之下(一〇三二)
外篇卷之八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論弦歌二者不可偏廢第七(一〇五二》
外篇卷之九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論舞学学不可廢第八之上(一二三)
外篇卷之十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論舞學不可廢第八之下(一一六四》
算術注釋
附绿
一、主題索引(二二八〇》
二、人名索引(二二八七》
三、普通語詞、成語典故索引(二一七一)
四、樂、律、曆、算、舞諸學語詞索引《二一七三》
五、文獻索引《二一七九》
最近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音乐史,发现很多文献都围绕着“律吕”二字展开,但具体是什么,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抱着学习的心态,我入手了这本《律吕精义》,希望能够系统地了解这个概念。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律吕”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诠释的描述,比如,汉代的“象数”之学与律吕的关系,唐宋时期律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明清时期律学的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明白为什么“律吕”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具体的律吕计算方法和乐律理论感兴趣。比如,古人是如何通过“三分损益法”、“五度相生法”等方法来确定律高的?这些计算方法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数学原理和哲学思想?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图表、乐谱分析,或者对古代乐器(如编钟、古琴)在律吕方面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知识的壁垒,真正走进中国古代音乐的殿堂。
评分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著作,偶然发现了“律吕”这个概念,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对古代的度量衡、天文历法、以及声学等方面的成就非常着迷。因此,《律吕精义》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扇通往古代科学智慧的大门。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在“律吕”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比如,书中是否会涉及古代是如何精确测量音高、制作律管的?这些测量和制作过程中是否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希望能够了解“律吕”理论背后所体现的数学和物理学原理,例如,管长与音高的关系,以及不同管长如何产生不同的音律。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古代科学家(如张衡、沈括等)在“律吕”研究方面的贡献,并引用他们相关的著作,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中国古代在声学和度量衡方面的辉煌成就,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对《律吕精义》这本书的出现感到十分欣喜。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律吕”不仅仅是关于音乐音高的学问,它更是一种宇宙观、一种人生观的体现。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律吕”与“五行”、“阴阳”、“八卦”等哲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我非常好奇古人是如何将音乐的和谐与宇宙的秩序、人世的伦理道德融为一体的。例如,书中是否有关于“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行、五色的对应关系,以及这些对应关系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礼乐制度中?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古代音乐理论如何影响文学、艺术、乃至政治决策的论述。如果书中能够引用一些古代的文献,例如《乐记》、《礼记》等,并对其中的“律吕”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音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评分终于拿到了这本《律吕精义》,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纸张和考究的装帧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声学理论非常着迷的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翻阅一些古籍,但很多时候都觉得门槛太高,难以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读了这本书的序言,作者就强调了“律吕”并非是简单的音高概念,而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宇宙观、哲学思想、乃至社会生活的一整套体系,这一下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尤其想了解,古人是如何将抽象的“律吕”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的,书中对“律吕”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各个学派的观点有没有深入的探讨?例如,是否有关于“黄钟”、“太簇”等律名的来源及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的详细解释?我最期待的是能够找到一些具体可操作的例子,能够让我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律吕来调和音律、制造乐器,甚至影响政治和文化。书中收录的文献是否都有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如果没有,我又要如何去理解那些生僻的词汇和晦涩的表达呢?这让我感到一丝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通往古人智慧殿堂的钥匙。
评分我是一名古琴爱好者,近年来一直在尝试理解古琴音律背后的奥秘。了解到《律吕精义》这本书的内容与中国古代音乐文献息息相关,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对书中关于“十二律”的生成原理和不同音律体系的比较分析非常感兴趣。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十二律”的名称、音高及其象征意义?对于古代不同的律学理论(如“律吕正义”、“律吕通论”等),书中是否有清晰的梳理和对比?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古琴调弦方法与“律吕”理论相结合的实例分析,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古琴的音高体系是如何建立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琴弦来达到“合律”的效果。如果书中能够附带一些古代的乐谱,并对其律吕运用进行详细的讲解,那将对我个人的古琴演奏和理论学习大有裨益。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提升我对古琴音律的理解深度,从而更好地感受古琴音乐的韵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