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套裝組閤請點擊圖片購買: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世界史 現代捲
考研指定教材用書!
......
基本信息
世界史 現代捲
作 者:齊世榮 編
齣 版 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6-11-1
ISBN:9787040200805
版 次:1
頁 數:324
字 數:
印刷時間:2006-1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定價:29.80元
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世界史·現代捲》係統闡述瞭20世紀初帝同主義形成以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曆史;編者注意在原六捲本《世界史·現代史編》(上捲)的基礎上,吸取近年科研教學成果,從宏觀與微觀的結閤上,從世界各國各地區更加緊密地連接為一整體的高度上把握世界曆史進程及其發展規律,在內容上突齣重點,如對國際關係演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曆史經驗的認識和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不同類型及其特色等均有所深化。
目錄
第一章 20世紀初的世界
第一節 壟斷組織的産生和帝國主義的形成
第二節 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第三節 美國和日本作為世界大國的興起
一、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的美國
二、登上世界強國地位的日本
第四節 列寜主義的誕生和俄國1905年革命
第五節 亞洲的覺醒
一、伊朗的立憲革命
二、印度的自主自産運動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
四、中國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大戰的起源
一、壟斷資本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厚根源
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三、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四、軍備競賽、局部衝突與要求和平的呼聲
第二節 大戰的爆發和戰爭的性質
一、戰爭的爆發
二、戰爭的性質
第三節 大戰的進程
一、戰爭的第一階段:1914年
二、戰爭的第二階段:1915—1916年
三、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
四、戰爭的結束
第四節 大戰的結果和影響
一、列強力量的消長變化
二、殖民體係開始瓦解
三、反戰與和平運動的發展
第三章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影響下的歐洲革命風暴
第一節 俄國十月武裝起義的勝利
第二節 俄國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第三節 德國十月革命
第四節 東歐民族國傢的建立和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與滅亡
第五節 共産國際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動
第四章 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建立
第一節 巴黎和會
一、主要戰勝國對戰後世界的考慮
二、巴黎和會的召開與凡爾賽和約的簽訂
三、凡爾賽體係的建立
第二節 華盛頓會議
一、戰後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形勢
二、華盛頓會議和華盛頓體係的形成
第三節 國際聯盟
一、國際聯盟的起源與成立
二、國聯盟約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
第五章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恢復與政治調整
第一節 戰勝國英、法的睏擾
一、盛極而衰的英國
二、重建中的法國
第二節 魏瑪共和國
第三節 意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一、戰後初期意大利的經濟政治形勢
二、法西斯黨的建立及其奪權鬥爭
三、意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第四節 美國的繁榮
一、經濟繁榮與社會狀況
二、繁榮下的矛盾與隱患
三、"無為而治"的企業傢政府
第五節 日本的政黨政治與協調外交
第六節 歐洲國際關係的調整
一、德國賠款問題的解決
二、歐洲安全問題與《洛迦諾公約》
三、集體安全與《非戰公約》
第六章 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第一次試驗:二三十年代的蘇聯
第一節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和國民經濟的恢復
第二節 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
第三節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蘇聯的對外政策
第七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
第一節 民族民主運動的不同類型
一、各具特色的政治運動
二、地域性特徵的改革運動
三、形態各異的民族主義思潮
第二節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
第三節 印度的非暴力不閤作運動
一、非暴力不閤作運動
二、群眾性的文明不服從運動
三、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
第四節 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一、凱末爾革命
二、世俗化改革
第五節 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一、1919年3月愛國運動
二、1924—1937年的護憲運動
第六節 桑地諾抗美遊擊戰爭
一、遊擊戰爭的序幕
二、抗美遊擊戰爭的進程
三、性質和意義
第七節 墨西哥的護憲運動和卡德納斯改革
一、護憲運動
二、卡德納斯改革
第八章 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
第一節 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一、危機的爆發及其主要錶現
二、危機的根源
三、危機的後果
第二節 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經濟危機與納粹運動的迅速發展
二、共和國的危機與希特勒上颱
三、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擴軍備戰
第三節 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世界經濟危機下的日本內外矛盾
二、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化
三、遠東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第四節 英、法的衰落
一、走嚮衰落的英國
二、內部鬥爭激烈的法國
第五節 羅斯福"新政"
一、"新政"的提齣
二、"新政"的兩個階段及其主要內容
三、"新政"的影響
第九章 走嚮大戰
第一節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
一、意大利的戰前準備和英、法對意大利的縱容
二、意大利奮並埃塞俄比亞
第二節 日本侵華戰爭的全麵爆發
第三節 西班牙內戰及意、德的武裝乾涉與英、法的"不乾涉"政策
一、從共和國的建立到內戰的開始
二、保衛共和國的鬥爭外國的乾涉與"不乾涉"
三、共和國的滅亡
第四節 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慕尼黑協定
一、德國吞並奧地利
二、慕尼黑協定
第五節 大戰的迫近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開始
第二節 大戰的新階段: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第三節 戰爭的根本轉摺
第四節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
從裝幀和校對來看,作為一本高等教育齣版社的書,質量自然是過關的,紙張和印刷都無可挑剔,這至少保證瞭閱讀體驗的基礎。但如果僅僅是紙質好,內容卻不能讓人信服,那也是徒勞。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政治上穩妥的、知識點全麵的“參考大綱”,適閤那些需要快速掌握特定曆史時期基本框架的學生。但對於那些渴望領略曆史思想的深度、挑戰既有認知的資深愛好者或研究者而言,它缺乏那種穿透錶象的犀利目光和挑戰傳統的勇氣。它把現代史變成瞭一門可以安全通過的考試科目,而不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探索之旅。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全球互動、文化碰撞、邊緣群體的聲音被納入敘事主體,而不是僅僅作為主鏇律的腳注。遺憾的是,這部“現代捲”最終留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巨大但略顯平庸的“曆史百科全書”的片段。
評分作為一本高等教育的教材,它的結構完整性是毋庸置疑的,從工業革命的後續影響到全球化初期的萌芽,脈絡是清晰的。但是,真正的現代史,是思想史、文化史與政治史剪不斷理還亂的混閤體。這本書在處理文化和思想的演變時,顯得非常單薄和工具化。例如,對於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它可能隻用瞭一兩頁紙簡單概括其對既有體係的挑戰,然後迅速轉迴對特定國傢政治領導人更迭的敘述上。現代世界的復雜性恰恰在於,觀念的革命往往比政權的更迭影響深遠。我期待看到的是對結構性變革的深入剖析,比如大眾傳媒如何重塑瞭公眾認知,消費主義是如何成為新的意識形態支柱,以及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根本性顛覆。但在這本書裏,這些“軟性”但決定性的力量,似乎都被置於次要的地位,僅僅作為點綴,而不是驅動曆史前行的核心引擎。這使得它描繪的現代世界,像是一個隻關注宏大政治棋局的沙盤,而忽略瞭棋盤下湧動著的社會暗流。
評分這本號稱“世界史現代捲”的著作,我拿到手的時候,說實話,期待值是挺高的,畢竟是齊世榮先生主筆,又是高等教育齣版社的齣品,總該有點真本事吧。可翻開目錄和前言,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堆滿瞭舊資料的倉庫,雖然材料不少,但整理得實在有點讓人提不起勁。它試圖覆蓋從啓濛運動後期到冷戰結束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跨度之大,野心可見一斑。然而,在具體的敘事推進上,總感覺作者在某些關鍵節點的處理上顯得過於保守和‘安全’。比如對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思想衝突、民族主義的興起,它更多的是在羅列事件和已經定論的觀點,少瞭一些深入挖掘驅動這些事件背後的深層社會心理和經濟結構。讀起來,更像是一本給初學者梳理時間綫的教科書,而非一個能引發深度思考的史學作品。對於一個希望瞭解現代世界是如何以如此復雜、充滿矛盾的方式形成的讀者來說,這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實在難以激起太多波瀾,隻能說,它完成瞭‘記錄’的任務,卻失瞭‘闡釋’的魅力。
評分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它對冷戰後期的處理,雖然篇幅不短,但總有一種“蓋棺定論”的疲憊感。曆史敘事一旦試圖在事件尚未完全沉澱時就給齣最終解釋,往往會顯得局促。在描述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時,這本書的筆觸顯得過於自信,似乎認定瞭解釋的唯一性和必然性。但對於一個身處後冷戰時代、親眼見證瞭全球格局持續動蕩的讀者來說,我們更需要的是對那種“不確定性”的捕捉。我們想知道,在那些關鍵的轉摺點上,決策者們真正麵臨的睏境和信息不對稱是什麼,而不是事後諸葛亮式的完美邏輯鏈條。曆史的魅力在於它的偶然性、參與者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曆史進程的不可逆轉的殘酷性。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不夠,它提供的是一個過於平滑和綫性的曆史進程圖景,這與我們實際感受到的、充滿斷裂和反復的現實世界,有著明顯的疏離感。讀完後,我沒有感到曆史的厚重感,反而有種被“簡化”的無力感。
評分我一直覺得,好的曆史書,即便是學術性的,也應該帶有一點作者鮮明的個人烙印和洞察力,這樣纔能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提煉齣獨特的視角。然而,翻閱這套書的現代捲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官方”的、不容置疑的口吻,它似乎生怕說錯話或者觸碰到什麼敏感的神經。這種寫作風格直接導緻瞭敘事的活力大大降低。比如,在描述殖民體係瓦解的過程中,書中對非西方世界的能動性著墨不多,多數時候,殖民地的獨立更像是被宗主國“允許”或“給予”的結果,而不是當地人民長期抗爭、付齣瞭巨大代價纔爭取來的。這種視角上的偏差,雖然或許符閤某些主流的曆史觀,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瞭曆史的張力與真實性。曆史不應該隻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的堆砌,它應該是有血有肉的,是權力、欲望與反抗交織的戲劇。遺憾的是,這部“現代捲”在這方麵顯得過於‘溫吞’,讀到後來,我甚至開始跳著看某些章節,因為它給我的信息增量實在太少瞭,更多的是對已知曆史常識的重復確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