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棕榈藤
定价:98.00元
作者:江泽慧,王慷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0303666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99kg
编辑推荐
《中国棕榈藤》在总结棕榈藤领域研究成果和野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分类研究、资源培育和材性分析等,对分布于中国的棕榈藤植物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全书内容丰富,图表翔实准确,集中反映和代表了当今中国棕榈藤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
内容提要
《中国棕榈藤》通过野外调查、分类研究、资源培育、试材分析等,对分布于中国的棕榈藤植物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其内容包括:棕榈藤植物的形态、分布、分属检索表、各属形态描述、种分类检索表、分种描述(中文名、拉丁名及异名、当地名或民族名、形态描述、地理分布、材性及其利用、栽培引种技术等),每种均包括藤种彩图和部分黑白线图(勾画分类学特征)。全书内容丰富,图表翔实准确,集中反映和代表了目前中国棕榈藤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
目录
作者介绍
江泽慧,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1991年-1998年任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1996年1月-2007年1月任国家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分党组书记,2007年6月兼任国际竹藤网络主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加拿大Alberta大学法学名誉博士;第四、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常委(现为荣誉委员),中国林学会理事长,中国竹产业协会会长。国内外知名的木材学家、林学家,长期从事森林利用学、木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教学、科研、科技管理工作以及林业、生态环境方面的宏观研究及管理。先后主持国家攻关、973、863、9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TTO、GEF、CFC等重大国际合作。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总喜欢在阅读科学书籍时,去感受作者笔下流淌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我希望《中国棕榈藤》这本书,除了严谨的科学内容外,还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我希望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作者们在野外考察时的艰辛与快乐,在发现新物种或新规律时的激动心情。想象一下,在潮湿的雨林中,他们如何小心翼翼地攀爬,去采集标本;在干旱的戈壁,他们又如何克服困难,去寻找顽强生长的藤本植物。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作者的个人经历,或者关于这些棕榈藤背后有趣的传说故事,那这本书的魅力将大大提升,让我在阅读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深厚情谊。
评分作为一名自然爱好者,我总觉得很多关于本土植物的深入研究往往被国外的优秀著作所淹没。能看到这样一本专注于“中国棕榈藤”的专著,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江泽慧和王慷林教授,一定在这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和深入的田野调查。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中国境内各种棕榈藤的形态特征,从细微的花朵到粗壮的茎干,都能够有科学而生动的图文展示。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棕榈藤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否是某些特有动物的栖息地或食物来源?它们的生长对土壤、水分有哪些影响?如果能有关于它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讨论,那就更棒了。
评分读植物类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知识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我并非植物学家,但对植物的药用价值和经济用途一直很感兴趣。《中国棕榈藤》这本书,虽然侧重点可能在于科学分类和生态学,但我依然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惊喜。比如,有没有某些棕榈藤的某些部位,在传统医学中有记载?它们是否可以作为某种天然染料或纤维的来源?在一些偏远地区,当地居民是否会利用这些棕榈藤来编织器物,或者作为建筑材料?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这样的民间智慧和应用实例,那将极大地增加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中国自然资源宝藏的百科全书。
评分我对植物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些常见的观赏植物和经济作物上。对于像“棕榈藤”这样相对小众的类群,我知之甚少。《中国棕榈藤》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之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我认识这些奇特的植物。从最基础的分类学入手,介绍它们的科属、种属,再到它们在全球或在中国大陆的具体分布区域,最后深入到它们的形态学、生理学以及生态学特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不同种类棕榈藤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生存之道。
评分最近沉迷于研究各类植物的特性,尤其是那些在我国地域广泛分布,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物种。我一直对藤本植物情有独钟,它们盘根错节的生命力,向上攀爬的姿态,总能给我带来一种生生不息的哲学启示。偶然间看到了《中国棕榈藤》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专门讲解棕榈科植物中属于藤本的部分,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生态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想象一下,那些生长在悬崖峭壁、密林深处,或是沿河而生的棕榈藤,它们是如何适应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的?它们的根系是否有着独特的结构来固定自己?它们的叶片形态和光合作用方式又是否与一般的乔木或灌木有所不同?我对这些问题充满了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