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意志、吴安宇主编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普修教程(附光盘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以普通高 校音乐学专业的新课程一《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的教学目标为立足点,按为期一年的教学计划,以历 史沿革为纲要,将先秦至21世纪的中国音乐史分32讲 (每讲2学时)编成。其中,**讲为绪论,概述了中国 音乐史的学科性质、地位、历史分期、史料、学术史 以及音乐鉴赏的途径等内容;第2讲至**6讲为古代史 部分,依时代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歌、舞、乐器与器 乐、乐律、乐谱、音乐思想、音乐交流、说唱音乐、 戏曲音乐等的发展;**7讲至第26讲为近现代史部分 ,大致以音乐家为单位,依时代叙述了新音乐文化的 发展历程(亦介绍了传统音乐的发展);第27讲至第32 讲为当代史部分,以音乐类别为经,如歌曲、器乐、 戏曲、曲艺、歌舞剧、音乐剧等,以时间为纬,对当 代音乐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叙述。
**讲 绪论
一、中国音乐史的学科性质与地位
二、中国音乐史的分期及其基本特征
三、中国音乐史史料简介
(一)“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史料——文献
(二)“以身说法”的史料——音乐文物
(三)“活着”的史料——传统音乐
(四)“可视可听”的史料——音像制品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沿革
(一)1I)16年至1934年——中国音乐史学开创期
(二)1935年至1981年——中国音乐史学探索期
(三)1982年至今——中国音乐史学发展期
五、中国音乐鉴赏的方法与途径
(一)让“倾听”与“模唱”成为“好习惯”
(二)让姊妹艺术及其他相关学科成为“好伙伴”
(三)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成为“好坐标”
(四)让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成为“好助手”
第二讲 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远古-1840)
第一章 上古时期的音乐文化(远古-战国)
“舜时王母献玉瑁”——远古、夏、商时期音乐文化
一、音乐的起源
(一)巫术与音乐的起源
(二)模仿与音乐的起源
(三)劳动与音乐的起源
二、古歌
三、古乐舞
四、古乐器
第三讲
“喤喤厥声,肃雝和鸣”——两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一、礼乐制度与宫廷音乐体系
二、礼乐机构与音乐教育
三、乐舞与歌唱艺术
第四讲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两周时期的器乐艺术
一、*早乐器分类法——“八音”
二、地下音乐宝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三、古琴艺术
第五讲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两周时期的音乐理论
一、乐律学理论
二、音乐思想
第六讲 第二章 中古时期的音乐文化(秦-唐、五代)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中古时期的宫廷歌舞音乐
一、乐府与汉魏六朝的相和歌、清商乐
二、太常寺、教坊、梨园与隋唐宫廷燕乐
第七讲 “四方散乐,大集东都”——中古时期的歌舞优戏与器乐艺术
一、百戏
二、戏剧
三、变文
四、器乐艺术
第八讲“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中古时期的古琴艺术
一、汉魏六朝时期的古琴艺术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古琴艺术
第九讲 “乐工不识长安道,尽是书中寄曲来”——中古时期的音乐理论与文化交流
一、乐律学理论
二、音乐专著
三、记谱法
四、音乐思想
五、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第十讲 第三章 近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宋代一清代)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近古时期的歌曲艺术
一、宋元时期的歌曲艺术
二、明清时期的歌曲艺术
第十一讲 “满村听说‘蔡中郎’”——近古时期的说唱与歌舞
一、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
二、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
三、近古时期的歌舞音乐
第十二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近古时期的戏曲音乐(上)
一、宋元时期的杂剧艺术
二、宋元时期的南戏艺术
第十三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近古时期的戏曲音乐(下)
一、明代四大声腔
二、清代“乱弹”诸腔
第十四讲 “曲曲新声总断肠”——近古时期的器乐艺术(上)
一、拉弦乐器
二、琵琶
三、古琴
第十五讲 “曲曲新声总断肠”——近古时期的器乐艺术(下)
一、三弦及其他新乐器
二、器乐合奏
第十六讲 “昔人不传之秘”——近古时期的音乐理论
一、律学成果
二、记谱法
三、音乐论著
四、明清曲谱
第十七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部分(1840-1949)
第四章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端
一、1840-1919年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1919-1949年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
坚守与变革——近代传统音乐的发展
一、新民歌
二、说唱音乐
三、戏曲音乐
四、民族器乐
第十八讲
启蒙的意义——学堂乐歌
一、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时期代表性音乐家
第十九讲 第五章 二十年代新音乐的发展
转轨时代——二十年代的音乐教育与理论研究
一、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社会音乐教育
(二)普通音乐教育
(三)师范音乐教育
二、专业音乐教育的创立
(一)蔡元培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二)萧友梅与早期专业音乐教育
三、音乐理论研究
(一)初期乐理论研究
(二)音乐学家王光祈及其音乐理论研究
第二十讲
经典与先锋——二十年代的音乐创作(上)
一、萧友梅的音乐创作
二、赵元任的音乐创作
第二十一讲
经典与先锋——二十年代的音乐创作(下)
一、黎锦晖与儿童歌舞音乐
二、刘天华的民族器乐创作与国乐改进
三、工农革命歌曲
第二十二讲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新音乐的发展
传续与突破——三十年代的音乐教育与创作
一、国立音专
二、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三、青主的理论研究与音乐创作
第二十三讲 穿越*火的声音——三十年代前后的革命音乐创作(上)
一、左翼音乐运动与聂耳的音乐创作
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
第二十四讲 穿越*火的声音——三十年代前后的革命音乐创作(下)
一、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二、贺绿汀及其音乐创作
第二十五讲 第七章 四十年代新音乐的发展
不应忘记——四十年代不同政治区域的音乐创作
一、沦陷区的音乐生活与创作
二、国统区的音乐生活与创作
第二十六讲 民族之声——四十年代根据地及解放区的音乐生活与创作
一、根据地及解放区的音乐生活
二、新秧歌运动及秧歌剧的发展
三、新歌剧的发展
第二十七讲 中国当代音乐史部分(1949-2000)
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八章 歌曲创作
流金岁月:歌曲
一、群众歌曲
二、少儿歌曲
三、抒情歌曲
四、合唱歌曲
五、流行歌曲
(一)1976年至1985年的流行歌曲
(二)1986年以来的流行歌曲
第二十八讲 第九章 器乐创作
绚丽多姿:民族器乐(上)
一、吹奏乐
二、弹拨乐
第二十九讲
绚丽多姿:民族器乐(下)
一、拉弦乐
二、民族管弦乐
第三十讲 洋为中用:西洋器乐
一、钢琴
二、小提琴
三、管弦乐
第三十一讲 第十章 戏曲、曲艺与歌剧、舞剧、音乐剧创作
**之殇:戏曲、曲艺
一、戏曲
二、曲艺
第三十二讲 民族的新声:歌剧、舞剧、音乐剧
一、歌剧
二、舞剧
三、音乐剧
主要参考文献
初次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那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书名吸引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这几个字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悠久音乐文明的大门。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系统地了解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而不只是停留在一些民间传说或零散的乐曲片段。这本书的“史”和“名作欣赏”并重,让我看到了它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用心。我特别期待它能详细阐述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特点,以及那些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音乐家和作品。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时间线索,让我能够将各种音乐现象置于历史的宏观框架下进行理解。同时,“名作欣赏”部分更是我迫切想深入探索的,我想知道那些流传千古的旋律是如何诞生的,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这本书能否像一本详细的导游手册,为我一一解读那些音乐瑰宝的精妙之处?附带的光盘,我相信会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我能够亲耳聆听那些早已成为经典的乐章,让理解不再是隔靴搔痒。
评分拿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后,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结构安排。一个好的教程,应当是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宏观层面梳理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比如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到各个朝代的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的演变,再到近现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同时,我更期待它在“名作欣赏”部分能够具体、深入地剖析经典作品。这不仅仅是列举名曲,而是要解读其音乐语言、艺术技巧、情感表达,甚至包括演奏的风格和流派。例如,对于一首古琴曲,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它的琴谱演变、演奏技巧的独特性、以及不同演奏家的诠释差异。对于戏曲音乐,我希望能够理解其唱腔、板式、伴奏乐器的作用,以及不同剧种的风格区别。这本书是否能提供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乐谱片段,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音乐的魅力?附带的光盘,我设想它能提供权威的录音版本,让我在阅读理论的同时,能够直接听到、对照、感受,从而形成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扎实”。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严谨的学术氛围,但“普修教程”又暗示它并非高不可攀的专业论文。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宫廷乐舞、文人雅集中的音乐活动、以及民间节庆的歌舞表演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这些不同社会层面的音乐形式,解释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在“名作欣赏”部分,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乐曲,而是能引导我深入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例如,当介绍一首宋词歌曲时,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它与词的意境如何契合,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如何体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音乐审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发现那些被时间淘洗后依然闪耀的音乐瑰宝,并教会我如何去欣赏它们,理解它们。附带的光盘,我想象它能提供原汁原味的音乐片段,让我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让耳朵得到应有的滋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音乐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接触到的都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不成体系。这本书的名字很直观地告诉我,它将带领我系统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脉络,并且还能欣赏到那些传世名作。最让我期待的是“名作欣赏”这部分,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里深入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乐曲背后的故事,它们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和演变。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音乐赏析方法,让我不仅仅是“听”,更能“懂”,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我对“普修教程”这个词也很有好感,这意味着它可能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专著,而是面向更广泛的读者,即使我不是专业音乐人,也能从中获得扎实的知识。附带的光盘更是锦上添花,能够听到书中提到的乐曲,无疑会大大提升学习体验,让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走进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让我对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艺术形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但“普修教程”几个字又让我觉得它并非遥不可及。我一直对中国传统音乐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构建一个清晰的中国音乐史框架,从古代的起源到近现代的发展,能够梳理清楚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和重要作品。我最期待的是“名作欣赏”部分,希望能深入了解那些经典乐曲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例如,对于一首经典的古曲,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它的创作故事、它所使用的演奏技法、以及不同流派的演奏风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生动有趣的解读,让我不仅仅是知道有这些乐曲,而是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欣赏它们。附带的光盘,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它能提供权威的音乐录音,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亲耳聆听,将文字的描述转化为真实的音乐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