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类经
定价:98.00元
作者:[明] 张介宾 著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52125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类经》是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注释《黄帝内经》的一部经典之作。原书共计三十二卷,分为十二类,三九十节,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年)。全书将《灵枢》《素问》合为一书,按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十二类重新分类编注,使得《内经》原文条理分明,纲目并举,令人“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类经》在编写过程中敢于突破旧制,理论上多有创见,是一部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惠卿,号景岳,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景岳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少时便博览群书,诸子家无不通晓。十四岁时从父进京,师从于当时的名医金英。青年时性格豪放,交游广阔。壮岁从军,足迹遍布河南、河北、东北等地区。五十余岁时,返回乡里,专心于医学理论的研究。张景岳医术精湛,“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
我一直对中医的“辨证论治”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理论晦涩难懂,实践起来更是摸不着头脑。这次偶然翻到这本《素问•刺节真邪论》,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书里以问答的形式,把复杂的理论讲得清晰明了。它深入探讨了“邪气”的类型、来源以及如何与人体“正气”相互作用,进而引发疾病。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将“邪气”细分为不同的性质,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并且详细阐述了不同性质的邪气侵入人体后,会在身体的哪些部位产生什么样的病理变化。这种细致的划分,让我在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再是一团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更具体的指向。而且,书中还结合了针灸的应用,讲解了如何根据邪气的不同,在特定的穴位进行相应的针刺,以达到“邪去正存”的目的。虽然我不是专业医生,但读完这部分,对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像是一套精密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学问。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非常推崇,觉得这才是疾病预防的最高境界。偶然间发现了这本《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简直是如获至宝。书里关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与人体生理、病理的联系,讲得太精彩了!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四季变化对人体气血阴阳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顺应四时之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述,这几个字说起来简单,但背后的道理却博大精深。书中结合了阴阳五行学说,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的养生要点,比如春天如何调肝,夏天如何护心,秋天如何润肺,冬天如何藏肾等等。这些建议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比如在饮食上应该多吃什么,穿衣上要注意什么,甚至连作息时间也给出了建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不再只是被动地应对疾病,而是能主动地去预防和调理。这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健康管理方式,非常值得学习和实践。
评分最近迷上了《伤寒论》里的桂枝汤,想着深入了解一下它的发源和演变,就找了这本《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开始拿到手,就被它的厚重感和古朴的风格吸引住了。这本书真的是我理解《伤寒论》的“金钥匙”。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深入剖析了太阳病这个中医里最基础也最复杂的病证。书里对太阳病的表证、里证,以及不同阶段的脉象、症状,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讲解。我尤其喜欢它对“发汗”这个治法的论述,什么时候该发汗,什么时候不该发汗,发汗的度如何掌握,讲得非常透彻。那些经典的条文,在书里被一步步拆解,用浅显的语言进行解释,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读得懂。而且,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医家的注解和临证发挥,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际的临床中得到应用的。特别是关于“太阳病三日,脉浮而微,可与桂枝汤,愈;若微寒,不解,则葛根汤”这样的条文,书里会详细分析不同脉象和证候下,为何选择不同的方药,这种对比分析,让人印象深刻。
评分这本《脉经》简直是一本让我“望闻问切”能力飞跃的书!我一直觉得学中医,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通过“脉象”来窥探人体的奥秘。这本书从最基础的“平脉”讲起,详细介绍了各种正常的脉象,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身体状态。我之前一直对“浮脉”“沉脉”“滑脉”“涩脉”这些名词很模糊,看完这本书,才算真正理解了它们各自的形态和意义。而且,它还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各种病理脉象,比如“数脉”代表热,“迟脉”代表寒,“实脉”代表有形邪气,“虚脉”代表正气不足等等。最让我惊叹的是,书里还结合了大量具体的病证,比如“心动悸而脉结代,属阴虚”“咳嗽而脉数,必为劳瘵”等等,这些例子让我明白,脉象的变化不仅仅是孤立的,而是与身体的整体状况紧密相连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把脉”的绝技,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实践的智慧。虽然我离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指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也激发了我对中医脉学更深层次的探索兴趣。
评分收到这本《瘟疫论》真是太及时了!最近天气变化无常,身边的朋友也有点小感冒,心里总有些担忧。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瘟疫”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太肤浅了。书里对瘟疫的起源、传播途径、不同阶段的症状都有非常细致的阐述,而且结合了不少古代的真实案例,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我特别喜欢它分析病机时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从表象到里,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剥开,让人茅塞顿开。特别是关于“疫疠之气”的论述,虽然是古籍,但用现代的视角去理解,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书中的很多论述,比如“邪气盛则病,正气虚则感”,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中医防疫的根本原则。我一直觉得,了解历史上的疫病,对我们应对今天的健康挑战也大有裨益。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特别是针对时行病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宝。装帧也很精美,纸张质感很好,阅读体验非常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