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土地 阮义忠 9787510847660

人与土地 阮义忠 97875108476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义忠 著
图书标签:
  • 阮义忠
  • 人与土地
  • 地理学
  • 环境学
  • 人文地理
  • 中国土地
  • 乡村研究
  • 田野调查
  • 地方知识
  • 文化生态学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7660
商品编码:2948937056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人与土地
作者 阮义忠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 9787510847660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人与土地》是有“中国摄影教父”“台湾布列松”之称的阮义忠先生*为的摄影系列。书中照片拍摄于1974~1986年,展现了台湾乡村正在逐渐消失的人情与风景。《人与土地》系列作品中有12幅被巴黎现代美术馆珍藏。
  那时候没有任何旅游指南,阮义忠依靠一本台湾客运路线图,走遍岛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都市的触须探达之前,记录下乡民*朴素的日常生活。这是人与自然还亲密依存的年代,人们在土地上成长、劳作,视勤俭与坚韧为生活的信仰,又*终归宿于土地。


   作者简介
阮义忠
  摄影家、摄影评论家,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创始人。1950年生于台湾宜兰县。1972年于英文《汉声ECHO》杂志社工作,开始拍照。四十年来先后出版《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等十本摄影集,并于世界多国个展。论著《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摄影美学七问》被视为华人世界摄影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杂志被誉为*人文精神的摄影刊物之一。1988年开始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任教,2014年以教授资格退休。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之后,成为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志工。近年来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生活月刊等媒体撰写专栏,并在大陆各城市开设摄影工作坊。


   目录

   编辑推荐
“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
广受赞誉的摄影经典代表作
深情细腻的镜头,留存台湾乡土渐渐消逝的人情风景
温柔简净的文字,讲述照片背后人与自然的亲密依存


   文摘

   序言

《大地织语:寻访中华农耕文明的灵魂》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流传着一部无声的史诗,它用泥土的芬芳、日月的更替、以及世代耕耘者的汗水,书写着人与自然最古老而深沉的契约。这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农业生产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源头活水,是那份扎根于土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 本书《大地织语》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一次深入而真挚的寻访,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试图剥离现代文明的喧嚣,重回那片养育了无数代中国人的土地,去倾听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歌谣,去感受那份与天地同在的质朴与智慧。 第一章:稻浪翻滚的记忆——江南水乡的温柔乡 江南,素来是中国文人笔下的温柔乡,但在这份温柔背后,是无数代水乡人家日复一日与水为伴、与稻谷共生的辛勤耕耘。本书将带您走进小桥流水人家,不仅仅是描绘那如诗如画的风景,更要深入探究水稻种植的千年技艺。从选种、育苗、插秧、挲田,到薅草、病虫害防治、收割、晾晒、储藏,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前人的经验与智慧。 我们不只关注技术,更关注人。那些弯腰在田埂上的身影,那些在水车旁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每一粒种子化为丰收的喜悦。我们将捕捉他们眼中的光芒,记录他们粗糙双手的故事,感受他们面对自然变迁的坚韧与乐观。在江南潮湿的空气里,稻谷的清香,泥土的湿润,以及人们身上散发出的淡淡汗味,共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农耕画卷。 您将了解到,江南的灌溉系统是如何精妙绝伦,如何将充沛的水资源巧妙地分配到每一块稻田;您将看到,古老的农具如何被匠心独运地改良,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作物需求;您还将品味到,来自土地的最纯粹的馈赠——那一口粒粒饱满、米香四溢的米饭,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呈现在餐桌上。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是对自然的感恩,更是对勤劳的赞美。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脊梁——黄河岸边的坚韧力量 与江南的温婉不同,黄土高原是中华大地的脊梁,它承载着更深沉的历史,孕育着更磅礴的力量。这里的土地,历经风雨侵蚀,显得苍茫而厚重。在这里,农业的生存法则更加严酷,对人与土地的考验也更加严峻。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高原上辛勤耕耘的农民。他们耕作的土地,或许并不肥沃,但他们却用惊人的毅力,在这片土地上开垦、播种、收获。玉米、小麦、小米,这些在高原则是生存的希望,是希望的寄托。我们将深入探究他们的耕作方式,了解他们在面对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挑战时所采取的独特策略。 黄土高原的农耕,更是一种与天的抗争,一种与命运的搏斗。我们将记录下农民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身影,在风沙中坚守的身影,以及他们在面对收成不济时的无奈与坚持。然而,即使面对如此艰辛,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一种不屈的光芒,一种源自土地深处的生命力。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您将了解到,黄土高原上的梯田是如何化解水土流失的难题,又是如何将有限的水资源留住;您将看到,他们是如何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例如窑洞,来储存粮食和抵御严寒;您还将体会到,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淳朴民风,以及那份对土地深沉的眷恋。这份眷恋,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支柱。 第三章:北国风光的粗犷之歌——黑土地的无垠馈赠 当我们北上,目光将聚焦在中国最肥沃的黑土地。这里,广袤无垠,一望无际的田野,在春夏时节,铺展开金色的麦浪和翠绿的玉米杆,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这里的农业,有着不同于南方的粗犷与豪迈,也孕育着独特的农耕文化。 我们将走进东北的农家,去体验那份直率与热情。这里的人们,土地给予他们的是丰盛的物质回报,但也需要他们付出同样的辛劳与汗水。我们将探究他们是如何利用这片富饶的土地,种植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物。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他们的双手,但土地的朴素与农民的勤恳,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永恒的主题。 黑土地的农耕,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又充分利用自然的范例。我们将记录下农民们在广阔田野上的忙碌身影,他们在收获季节的喜悦,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这里的冬天漫长而严寒,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丰收的渴望,却从未停止。 您将了解到,黑土地为何如此肥沃,以及这种肥沃是如何孕育出东北的独特农业;您将看到,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的结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您还将感受到,东北人民朴实而热情的性格,以及他们与土地之间那种如同兄弟般的情谊。 第四章:山地梯田的智慧——西南边陲的生命韧性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群山连绵,土地崎岖。然而,在这片看似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上,却孕育着令人惊叹的生命韧性。山地梯田,是当地人民与自然搏斗的伟大杰作,它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更是中华农耕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我们将攀登上那些蜿蜒曲折的梯田,去感受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他们是如何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垦出层层叠叠的田地?他们是如何利用雨水,将生命的水源引入每一块田地?这些问题,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智慧的农耕世界。 西南山地的农耕,是与复杂地形和多变气候的较量。我们将记录下农民们在狭窄的田埂上耕作的身影,他们如何巧妙地利用每一寸土地,如何因地制宜地种植作物。这里的农业,往往伴随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我们将尝试去捕捉那些与农耕紧密相连的歌谣、舞蹈和习俗。 您将了解到,山地梯田是如何克服自然限制,创造出耕作奇迹的;您将看到,当地人民在艰苦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敬畏之心;您还将体会到,不同民族文化如何与农耕文明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色彩。 第五章:土地的灵魂——传承与未来 《大地织语》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呈现各地多样的农耕景象,而是要探寻那隐藏在土地之下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土地,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寄托。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对故土的眷恋,从未改变。 本书将通过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去展现农耕文明所承载的价值:勤劳、朴实、感恩、坚韧、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这些品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并世代传承。 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现代社会对传统农耕带来的冲击。然而,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回望这份宝贵的财富。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唤醒人们对土地的重新认知,对农耕文明的珍视。 我们相信,即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那份源自土地的智慧与力量,依然能够给予我们启示。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宝贵财富。希望《大地织语》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 这是一场关于土地的叙事,一场关于生命的礼赞。它邀请您一同走进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去倾听大地的低语,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去领悟人与土地之间那份永恒而深沉的情感。

用户评价

评分

“人与土地”,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哲学。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就被它所吸引,它似乎在邀请我去探索人类最根本的生存状态,以及我们与这片孕育生命的土地之间那份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那些在泥土中劳作的身影,他们的汗水滋养着大地,大地也回馈着生命。我期待着,在书页中看到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庞,它们如同土地一样,经历了无数的洗礼,却依然坚韧而充满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溯,一种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反思。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本关于根基的书,一本关于归属的书,一本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在广阔天地间位置的书。它所传达的,或许是力量,是坚持,是敬畏,是对于生命最原始的赞美。

评分

“人与土地”这本摄影集,着实是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当我翻开它,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光影与尘土构筑的古老国度。阮义忠先生的镜头,没有刻意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而是沉淀下来,静静地观察,与他拍摄的对象一同呼吸。那些土地上的人们,无论是辛勤耕耘的农夫,还是在岁月里沉淀出智慧的老者,他们的面容都如同大地一样,饱经风霜,却又透着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尤其被那些细微之处打动。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弯曲的脊背,粗糙的双手,或是孩童纯真的眼神。这些细节,如同大地深处的脉络,勾勒出生命的韧性与尊严。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无声的故事,诉说着人与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读这本书,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看似平凡却无比珍贵的生命痕迹。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面映照内心的镜子,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更深邃的自我。

评分

初次接触“人与土地”,就被它所散发出的质朴气息所吸引。阮义忠先生的摄影风格,总是带着一种温润的叙事感,仿佛在低语,而不是在呐喊。这本书,更是将这种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我惊喜地发现,即使是没有看过书中的具体内容,仅仅是翻阅封面和封底,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力量。那是一种关于根植于土地的生命力,关于那些世代耕耘、与自然共生的人们的故事。 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镁光灯下的璀璨,而是阳光下挥洒汗水的身影,是晚霞映照下的归家路。我能想象出那些土地的广袤,那些田野的辽阔,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传承的文化与情感。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土地休戚相关的哲学。它唤醒了我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对土地的敬畏,以及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平凡人的无限感激。它是一本让人心安的书,一本让人思考的书,一本让人在喧嚣世界中寻回宁静的书。

评分

“人与土地”,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力量。在阅读之前,我便对它充满了好奇。它会是如何描绘人类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之间的关系呢?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辛勤劳作的人民?我预想中,它会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情感的洗礼。 当我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这种厚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精神上的分量。我知道,阮义忠先生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文精神而著称,我相信,“人与土地”定然不会例外。我期待着,在书页翻动间,看到那些真实鲜活的面孔,感受到土地的脉搏,听到大地的呼吸。它可能描绘的是乡村的淳朴,也可能是城市的变迁,但无论如何,都一定是对生命和土地最真挚的礼赞。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一种永恒的主题,我相信这本书会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启迪。

评分

“人与土地”,一个多么朴实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名字。它瞬间勾起了我对于生命源泉的思考,以及对于那些世代与土地相伴的人们的想象。我想象着,书中定然是充满了大地最原始的气息,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真实的情感。 或许,它会展现出农人耕作时的坚韧,或是孩子们在田野间嬉戏的快乐。又或许,它会描绘出老者脸上岁月的痕迹,那里面承载着多少故事和智慧。我期待着,在阮义忠先生的镜头下,看到人与土地之间那种深刻而无声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用言语,而是用眼神,用动作,用生命本身。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能窥见生命的本真,感受到土地的厚重,以及一种超越时代的温暖。它是一份关于根的记忆,一份关于归属的追寻,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灵魂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