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1957-2002)
定价:78.00元
作者:《所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802333673
字数:530000
页码:3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严格遵守国家法令、法规和保密规定,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突出本所的特点,反映时代特征,概要地记述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建立、建设与发展的历史;系统地记载建所以来的重大活动,领导班子的更替,只能管理和科研机构的沿革和发展;全面地总结我所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与科技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目录
章 概述
第二章 只能部门与管理
节 所办公室及行政管理
第二节 科研处及科研管理
第三节 人士处于人事管理
第四节 党委办公室
第五节 科技开发处与科技产业开发
第六节 服务中心
第三章 科研机构
节 麦类育种室
第二节 玉米育种室
第三节 水稻育种室
第四节 大豆育种室
第五节 作物遗传室
第六节 作物栽培研究室
第七节 生理遗传室
第八节 作物生理室
第九节 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第十节 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室
第十一节 农业部谷物品质量监督测验中心
第四章 科学研究
节 小麦品种改良
第二节 玉米品种改良
第三节 水稻品种改良
第四节 大豆育种研究
第五节 多倍体育种研究
第六节 作物栽培研究
第七节 作物生理遗传研究
第八节 作物遗传研究
第九节 作物生理研究与农副产品加研究
第十节 作物信息技术研究
第十一节 “863”计划课题研究
第十二节 重大基础研究
第十三节 谷物品质与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测及科研工作
第十四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
第十五节 科技兴农与合作研究
第五章 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点
节 基本建设
第二节 仪器设备
第三节 试验农场与昌平基地
第四节 农村基点
第六章 学术委员会及学术活动
节 所学术委员会
第二节 学术活动
第七章 中国作物学会
第八章 党群工作
第九章 研究生培养
第十章 科技名人录
第十一章 大事记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反而透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拿到手后,它比我想象的要厚重不少,这预示着里面承载的内容绝非泛泛而谈。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已经能感受到一股严谨的学术氛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中国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力量,而“所志”更是对其历史脉络、发展轨迹的梳理与记录。从1957年到2002年,这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期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科技也在不断进步。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所是如何探索、创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尤其是育种和栽培这两个核心领域,想必蕴含着无数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它们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提出、被研究、被应用,这对我来说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这本书或许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一定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史书,承载着一段重要的科研记忆。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农业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让我更深入理解农业知识的书籍。当我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1957-2002)》时,我的兴趣立刻被点燃了。一个研究所的“所志”,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和干货。从1957年到2002年,这几十年的时间,恰好是中国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解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所是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一些研究所曾经承担过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在当时解决了哪些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难题?在作物育种方面,有哪些突破性的技术或品种诞生?在栽培方面,有哪些创新性的方法被提出并推广,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智慧的宝库,我渴望从中学习到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时,首先映入脑海的是那段充满奋斗与探索的岁月。1957年至2002年,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时间跨度,更是中国农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缩影。作为一名对农业科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作物育种和栽培是农业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关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为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其发展的每一步都可能引领着行业的方向。我迫切地想了解,在这几十年的历程中,研究所经历了哪些重大的科研突破?在不同国家政策和农业需求的影响下,他们的研究重点又是如何调整的?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那些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杰出贡献的育种家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他们的科研精神和奉献精神,对于激励后辈、传承学术血脉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用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展现一个完整而深刻的中国作物科学发展图景,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更深刻地理解农业科研的价值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散发出一种权威性和历史厚重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这四个字就像一个金字招牌,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从1957年到2002年,这四十五年的时间,恰好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解决温饱到追求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研究所是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他们是如何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发展的?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育种成果,比如某个重要作物品种的培育过程,或是某种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细节对于了解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历程至关重要。此外,所志作为一种官方记录,想必会包含研究所的组织架构演变、重要领导的决策思路、科研人员的构成与流转等信息,这些都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机构发展的宏观视角,理解其内部运作的逻辑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简洁,却掩盖不住其内容的价值。提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立刻就能联想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1957-2002年,这个时间跨度非常关键,它涵盖了中国农业从初步发展到腾飞的几个重要阶段。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书志中,是否会提及研究所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奠定科学基础?在改革开放后,研究所又如何转向科技兴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贡献力量?关于作物育种,我想了解那些经典育种方法的演变,以及研究所是如何在分子育种等新技术兴起时,进行战略性布局的。在栽培方面,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栽培技术瓶颈,以及研究所是如何通过科研攻关来突破这些瓶颈的?一本完整的所志,想必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数据,让我能够更全面地审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从中看到一代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