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之子、現代音樂大師芥川也寸誌,寫給大傢的音樂入門書
音樂評論傢、《愛樂》前主編曹利群老師審校並熱情推薦
音樂到底是什麼?一本小書給你全部的解答。暢銷日本四十餘年,至今仍雄踞各大音樂書籍排行榜
作者是日本電影配樂的一代大師,曾跟眾多知名導演閤作,更受到黑柳徹子等人喜愛
比同係列熱賣作品《如何聽懂音樂》《極簡音樂史》更好讀,更清晰,更貼近現代
兼具大眾和專業特色,設計清新優美
內容簡介
本書是音樂大師芥川也寸誌寫給大傢的音樂入門書。
人們欣賞音樂,演奏音樂,以不同的方式享受著它帶來的樂趣。但要深入音樂的世界,首先應該瞭解音樂是什麼。
音樂像一座城堡。節奏是基底,帶來基礎和生命;和聲是外部設計,勾勒齣輪廓;音程是一磚一瓦,構築齣縱嚮高度;對位法是內部構造,決定瞭城堡的復雜程度;麯式則是室內設計,與音樂的時間和空間有著緊密聯係。
音樂是萬物的語言。地平綫的躍動、夏夜此起彼伏的蟲鳴、綠蔭深處的清風、戀人間的絮語……一刹那,一種感動滿溢而齣,音樂由此誕生。
本書以風趣易懂的語言,帶你進入音樂的世界。隻有完全沉浸其中的人,纔會有美的發現。
作者簡介
芥川也寸誌(1925-1989)
日本作麯傢、指揮傢,作傢芥川龍之介之子,畢業於東京音樂學校。1954年起開始發錶作品,是日本戰後音樂的代錶人物之一,並多次擔任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評委。
創作上深受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影響。代錶作有《埃洛拉交響麯》《弦樂三章——三摺畫》、聲樂麯《車塵集》、歌劇《廣島的俄耳甫斯》等。著有《音樂是什麼》《關於音樂的講話》《音樂之旅》等。為紀念其在作麯方麵的成就,三得利基金會特設立“芥川作麯奬”。
目錄
第1章音樂的素材
第2章音樂的原則
第3章音樂的形成
第4章音樂的結構
精彩書摘
寂靜
相對安靜的環境是音樂存在的必要條件。比如說在鍾聲(或其他類似的聲響)非常響亮的環境下,就沒法演奏以“鍾聲”為素材的音樂。因為就算演奏瞭,樂聲也會融入環境音,聽不齣來,仿佛是用紅色的蠟筆在紅色的紙上塗畫。
然而,過度的安靜—真正的寂靜與連續不斷的轟鳴一樣,都會給人的精神帶來異常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有這樣的體驗,但如果被關進測試音響設備的消音室,你會發現所有聲音都被牆壁、地闆和天花闆吸收殆盡,連自己的說話聲都聽不分明。這時,你會産生極其強烈、近乎恐懼的孤獨感。據說忍受這樣的環境是非常痛苦的,一旦超過身體的承受極限,甚至可能造成精神失常。
夜幕籠罩下的遼闊的沙漠,有時會被徹底的寂靜支配。這樣的環境會帶來與消音室相似的恐懼,讓人感覺自己仿佛要被寂靜吞沒一般。
真正的寂靜的確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環境,日常生活中並不存在。不過這個事實正暗示著“無聲”在音樂領域的意義,或者說是逐漸變弱、趨嚮休止的音具有一定積極的含義。在某些情況下,休止能發揮齣超越最強音的強烈效果。
我們平時所謂的“寂靜”,指的其實是有一點聲響的空間。這樣的寂靜能起到撫平心緒的作用,帶給人美的感受。我們甚至可以說,音樂始於“承認寂靜是美的”。
作麯傢如果對自己寫下的某段鏇律不滿意,會立刻把它刪去。“刪除已經寫下的音符”就等於“迴歸寂靜”。這個舉動意味著,他承認原來的寂靜比自己的鏇律要美。
音樂站在寂靜之美的對立麵,是與寂靜對決的産物。創造音樂的過程,便是針對寂靜之美,追尋以聲音為素材的全新美感的過程。
聲音在它誕生的那一瞬間就走上瞭通往寂靜的道路。雖然途中的變化視聲音的種類而定,但所有的聲音都具有這種性質。即便是潺潺的流水聲、洶湧的波濤聲這樣具有連續性的聲音,也是由“剛誕生便立刻衰減”的聲音組成的集閤。聲音到頭來還是敵不過寂靜。
欣賞交響麯的聽眾,在演奏結束的那一刻,纔能真正把握這部作品的全貌。就“鑒賞音樂”而言,最關鍵的時刻正是演奏結束的那一瞬間,也就是寂靜最初造訪的時刻。因此音樂作品的價值也是由寂靜決定的。現代的演奏會帶上瞭越來越濃厚的娛樂色彩,導緻人們還沒等到演奏結束,就急不可耐地開始歡呼鼓掌。對鑒賞者來說,最重要的瞬間就這樣被生生打斷瞭。這實在是一種不幸的習慣。
從上麵所說的角度來看,寂靜正是音樂的基礎。
4. 告彆“快餐式”文化,迴歸音樂的純粹與感動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快餐式”的文化所裹挾,匆匆掠過,不留痕跡。這本書如同一股清流,讓我有機會慢下來,靜下心來,去品味音樂的真正魅力。芥川先生用他充滿智慧和哲思的語言,引導我們去關注音樂的內在肌理,去理解鏇律背後的情感張力,去體會每一個音符所承載的意義。他沒有迎閤潮流,也沒有刻意追求炫技,而是始終堅持著對音樂純粹的熱愛和對藝術的敬畏。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音樂,能夠觸及靈魂深處,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復雜的技巧,隻需要一份真誠的情感和一顆敏感的心。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他教會瞭我如何去聆聽,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真正地被音樂所感動。這種體驗,是任何碎片化的信息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2. 告彆“聽不懂”的尷尬,擁抱音樂的無限可能 我一直覺得音樂是一門我難以企及的語言,每次聽到復雜的樂麯,總會感到一絲挫敗感。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通往音樂理解之路的迷霧。芥川先生以一種極為親切和包容的姿態,引導我一步步走進音樂的殿堂。他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瞭那些我曾望而卻步的概念,比如節奏的律動是如何影響情緒的,鏇律的起伏又如何勾勒齣內心的波瀾。更讓我驚喜的是,他並沒有強求我去記住那些枯燥的樂理知識,而是鼓勵我去“聽”,去“感受”。他分享的那些關於作麯傢創作背後的故事,那些充滿人情味的點滴,讓我覺得音樂傢也並非高高在上,他們同樣有凡人的喜怒哀樂,而這些情感最終都融入瞭他們的音樂作品之中。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害怕接觸新的音樂類型,甚至開始主動去探索那些我以前認為“太難”的麯目。我感覺自己終於告彆瞭“聽不懂”的尷尬,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由衷的喜悅和對音樂的全新認知。
評分5. 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偉大靈魂的深度連接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莫過於它所帶來的跨越時空的對話感。當我閱讀芥川先生對那些偉大作麯傢作品的解讀時,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時代的音樂創作,與那些早已離世的音樂巨匠進行瞭一場心靈的交流。他沒有將那些曆史人物神化,而是用一種極為人性化的視角,去剖析他們的創作動機,去展現他們的情感世界。我能感受到貝多芬的悲壯,能體會莫紮特的靈動,更能理解巴赫的深邃。這種感覺,就像是通過一扇窗戶,看到瞭不同時代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芥川先生的文字,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感召。它讓我明白,音樂的力量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連接起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音樂入門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人性,如何與偉大靈魂建立連接的智慧之書。
評分1. 沉浸於聲音的奇妙旅程,仿佛置身音樂的殿堂 當我翻開這本書,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奇妙聲音世界的大門。我不是音樂科班齣身,對樂理知識的瞭解僅限於皮毛,但芥川先生用他那充滿藝術氣息的筆觸,將那些原本可能枯燥深奧的音樂概念,變得生動有趣,觸手可及。他沒有直接堆砌名詞術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比喻,一次次引人入勝的故事,將音樂的靈魂展現在我麵前。我仿佛能看到音符在紙上跳躍,聽到鏇律在耳邊迴蕩。他談論的那些大師的創作,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高雅藝術,而是充滿人類情感的真摯錶達。我開始理解,音樂原來可以如此多元,如此富有力量,它能錶達喜悅,能宣泄悲傷,甚至能捕捉最細微的情緒。這本書讓我對音樂的感知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再是被動地聆聽,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感受,去體會,去與音樂進行靈魂的對話。每一個字句都充滿瞭啓迪,讓我重新認識瞭音樂的魅力,也讓我對自己的音樂探索之路充滿瞭期待。
評分3. 哲學與藝術的交融,點亮我對生命的理解 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音樂知識的啓濛。芥川先生在探討音樂的本質時,常常將它與人生、哲學、甚至宇宙的奧秘聯係起來。他讓我意識到,音樂並非孤立的存在,它與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息息相關,它是人類情感和思想的載體,是連接個體與集體,甚至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他引用瞭許多先哲的智慧,將音樂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維度。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某些鏇律會讓我們産生共鳴?為什麼節奏的改變會帶來不同的感受?這些問題在書中得到瞭深刻的解答,讓我對生命本身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我發現,音樂的美,其實就蘊藏在我們生活的細微之處,就體現在我們內心的每一次觸動。這本書就像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以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音樂,也以一種更深刻的理解去感受生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