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糖尿病的中医自我保健
定价:18.00元
作者:谢阳谷,赵静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30440575
字数:
页码:1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糖尿病的中医自我保健》介绍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除碳水化合物外,还存在蛋白质、脂肪代谢的异常。其基本病理生理为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代谢紊乱,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至症状期才出现多食、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无力等症候群,久病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目录
章 四季养生,未病先防糖尿病
春季养生
夏季养生
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第二章 坚持运动,让血糖在运动中平衡
运动与糖尿病
运动锻炼要选“氧气充足时”
推荐两种运动项目
运动不当危险多
第三章 调节情志,豁达乐观保身安
情志异常与糖尿病
维护心理卫生的重要性
心情好坏可以决定血糖的高低,
心理调摄的措施
第四章 饮食调理,吃出您的健康来
饮食调理是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手段
要做自己的营养师
合理的饮食计算法
糖尿病饮食疗法新观点
学会用血糖生成指数来选食品
饮食控制不等于“挨饿”
控制饮食的“10项细则”
补充重要微量元素
膳食纤维益处多多
选豆浆、豆渣陪伴你
烟和酒是糖尿病患者的大敌
偶尔饮酒也别忘“交换”
茶与糖尿病的关系
控制血糖别忘限盐
烹饪与糖尿病的关系
多吃鱼对糖尿病妇女有益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肉
混合进食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
南瓜降血糖应正视
合理食用苦瓜降血糖
糖尿病患者吃水果的技巧
糖尿病患者巧吃零食
“酸”“苦”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必须学会选择食物
“无糖食品”也不能乱吃
不利于糖尿病的饮食
魔芋冻可适当选用
供选择的食谱
第五章 生活方式,日常细节要注意
科学家的10项日常生活建议
血糖不稳,不可蒸桑拿
冬季是血糖易攀升的季节
夏天降血糖可事半功倍
注意黎明现象的发生
性生活时也要预防低血糖
驾车要防低血糖
当心午夜低血糖
尿床也需防低血糖
预防低血糖7项原则
数脉搏也能识别低血糖
吃低糖水果也可预防低血糖
控制血糖应点、线、面相结合
糖尿病患者出游须带4件“宝”
糖尿病患者乘机常识
糖尿病患者能自驾车出游吗?
糖尿病患者要学会选择保健品
别乱吃核酸保健品
保护好自己的脚
照顾好自己,别多出汗
明明白白就医
糖尿病患者夏季慎睡凉席
坚持定期检查
过节勿忘遵守“8个坚持”
预防视网膜病变的4个小窍门
糖尿病患者慎戴隐形眼镜
血糖反复应查找原因
的新理念
适当饮水、坚持运动有助于
水与糖尿病的关系
第六章 高危人群,见微知著应重视
“未病先防”是关键
糖尿病的前期状态
为何出现糖耐量减低?
警惕糖尿病的隐性症状
肥胖者须警惕
严防无症状性糖尿病
警惕不典型的糖尿病患者
重视血糖值
口腔疾病也可能是糖尿病先兆
皮肤顽固瘙痒须警惕
外阴瘙痒要排查糖尿病
手掌、足底色黄也可能是糖尿病
眼睛的糖尿病信号
糖尿病“盯”上出租车司机
准妈妈别忘了做糖尿病筛查
妊娠前期做检查更重要
2型糖尿病更亲近女性
预防糖尿病的战略措施
糖尿病患者防病要有针对性
积极干预糖耐量减低
用“治未病”思想预防糖尿病
第七章 危可致命,不得不知的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的发病情况
糖尿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糖尿病发病的特点
我国糖尿病患者剧增的原因
糖尿病“五高两低”的流行特点
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患者要跳出“六个怪圈”
糖尿病防治难点与对策
2型糖尿病患者呈低龄化趋势
糖尿病是富贵病吗?
糖尿病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虽可怕,但也可治
糖尿病有关项目测定的主要指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配图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精美的彩绘插图,无论是关于经络走向的示意图,还是草药的形态描摹,都达到了专业水准,清晰明了,比很多枯燥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泡脚穴位的图示,标注得非常精准,让人一看就懂。然而,在实际操作指导方面,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有些“意犹未尽”。比如,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引火归元”的按摩手法,但是对于这个手法的具体力度、持续时间和每日的次数,描述得过于笼统,只是笼统地说“轻柔且坚持”。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描述很难把握分寸,力度太轻可能无效,力度过重又可能伤及经络。我希望能看到更量化的指导,比如“用拇指指腹以20克的压力持续按压3分钟”。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是顶级的,但在操作细则的量化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让读者能够带着这本书,准确无误地在家中进行自我疗愈的尝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嗯,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并没有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是很典型的医学科普书籍的风格。但我买它主要是冲着作者的名气去的,听说他在传统中医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是在慢性病调理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翻开目录,感觉内容划分还算细致,从基础的体质辨识到日常的食疗方子,再到穴位按摩的图解,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章节,作者在这部分着墨不少,试图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中医理论是如何指导我们日常饮食起居的。不过,说实话,有些段落的文字略显晦涩,可能对于完全没有中医基础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会稍有门槛。比如,对于某些药材的性味归经的描述,如果能配上更生动的比喻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可能效果会更好。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框架是完整的,内容也算扎实,但阅读体验上,还欠缺一点点“亲和力”,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在语言表达上再下点功夫,让普通大众能更轻松地吸收这些宝贵的传统知识。希望它能真正成为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家庭保健手册,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给人一种“老中医在对你娓娓道来”的感觉,语速缓慢,逻辑清晰,充满了对生命规律的敬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季节养生法时,将天文、地理与人体生理变化完美结合起来的方式,这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书中对于冬季如何“藏精固气”的论述,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关于保暖,更是关于如何减少能量消耗,让身体回归到最原始的修复状态。但是,作为一本自我保健的书籍,它在现代生活场景的代入感上略显不足。比如,我们现在大多是久坐的办公室人群,作者强调的“多劳作、顺应自然节律”的养生法,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实践难度较大。我希望书中能增加一些专门针对“久坐不动”人群的调整方案,比如,如何在电脑前进行微运动,如何在通勤路上进行耳穴刺激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压力进行更紧密的融合,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能够最大化地体现在我们日常的24小时之中。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的学术探讨,而不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自我保健指南”。作者在论述疾病的成因和机理时,引用了大量的古籍原文和现代研究数据,这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好的参考资料,能够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是想知道“今天早上该吃什么才能降血糖”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直接、立竿见影的答案相对较少。比如,它详细讲解了“湿热内蕴”和“阴虚燥热”这两种体质的区别,但对于如何快速区分自己属于哪一种,书中给出的自我检测方法略显主观和复杂。我期待的是那种清晰的流程图或者问答式的自查表,能够快速锁定自己的状态。此外,书中对于几种核心的药膳的介绍,虽然食材常见,但炮制和火候的细节描述得不够精确,我担心自己在家按照步骤操作,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但它的局限性也在于这种深度带来的“知易行难”。它需要读者有较高的主动学习能力和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浩如烟海的理论中迷失方向,找不到落脚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有一种复古的韵味,封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中医古籍,挺有文化气息的。内容上,我比较欣赏作者对“情志调摄”的强调。在很多现代的健康读物中,心理健康往往被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但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述“心气不畅”如何影响脏腑功能,甚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静坐和呼吸练习方法。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细腻,充满了人文关怀。比如,作者提到如何通过观察自己的睡眠模式来判断肝气的郁结程度,这个观察点非常实用。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养”的方面,也就是长期的调理和预防,对于突发性的不适症状,比如急性胃痛或者风寒感冒的处理建议相对比较简略,感觉像是蜻蜓点水。如果能在保持现有深度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针对常见急性病症的“急救小贴士”章节,对于家庭常备来说会更加全面和实用。总体来说,它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生活方式的书,而不是一本可以让你在厨房里手忙脚乱时快速翻阅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