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关我什么事

统计学关我什么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岛宽之 著
图书标签:
  • 统计学
  • 数据分析
  • 概率论
  • 日常生活
  • 实用统计
  • 思维方式
  • 决策分析
  • 数据解读
  • 统计应用
  • 入门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23049
商品编码:29515956035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罗梦迪 译 定  价:48 出 版 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页  数:25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9923049 第0讲只要会做四则运算,便可掌握贝叶斯统计学001
本书的特点
快速学习!
理解贝叶斯统计学的精髓
第1部
第1讲信息增加导致概率变化002
“贝叶斯推理”的基本方法
小结014/练习题015
第2讲贝叶斯推理的结果,有时与直觉大相径庭①016
使用客观数据时的注意事项
小结025/练习题026
第3讲根据主观数字也可以进行推理027
疑惑时分的“理由不充分原理”
小结036/练习题037
第4讲运用“概率的概率”,拓宽推理范围038
小结050/练习题051
专栏贝叶斯是何许人也?052
第5讲从推算过程开始,逐渐明确的
贝叶斯推理的特征053
小结058/练习题059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抛开让人难以理解的“贝叶斯公式”,用“面积图”做直观形象的解读。只要会做四则运算,就能快速入门,进而在一个个生活场景中,领会贝叶斯统计学的精髓。贝叶斯统计学的优势在于“在数据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推测”,贝叶斯统计学的统计过程和人脑的决策过程是很相似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有着广泛的商业应用。微软操作系统、谷歌的自动翻译系统等都引入了贝叶斯统计技术。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贝叶斯统计,个人也能够更好地做决策,可以说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 罗梦迪 译 小岛宽之,日本帝京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知名数学随笔作家。1958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东京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博士课程修毕。著有《几率的思考方式》《方便运用!几率的思考》《世界靠前简单微积分》《从零开始学习微积分》以及《专为文科设计的数学教室》等多部作品。 只要会做四则运算,便可掌握贝叶斯统计学本书的特点0-1? 从零基础达到应用水平本书是“贝叶斯统计学”的超级入门书。“超级”的含义:? 从零基础开始学习? 抛开繁琐的符号和计算过程,学习运用贝叶斯统计? 不只是随便说说,而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对贝叶斯统计学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然而此前的教科书,导入部分编写浅显,中途却难度骤增,这使很多读者大受挫折。这是因为在尚未理解贝叶斯统计的本质时,就被灌输了一大堆概率符号,使得理解起来更为困难。为了不再重蹈这样的覆辙,本书编写之时做了一些功课,具体会在下节进行说明:0-2?仅使用面积图和简单算术贝叶斯统计的基础是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它立足于“条件概率”的发展事项。“贝叶斯公式”是高等数学中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原因有二:,公式复杂而不够直观;第二,条件概率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不可靠的”概念,对于思维缜密的人来说等
探寻人际关系的奥秘:一部关于社交智慧与情商培养的实用指南 《无声的语言:读懂非语言信号,驾驭社交互动》 内容简介: 在这个日益数字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与人交流的频率更高,但真正的理解和连接却变得更加困难。我们常常困惑于他人的真实意图,懊恼于社交场合的尴尬失误,或者苦恼于难以建立深厚、持久的人际关系。《无声的语言》正是为了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困境而诞生的。 本书并非一本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一部立足于扎实的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辅以大量真实案例和实践工具的“社交行动手册”。它深入剖析了人类交流的本质——非语言信息——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鲜少有意识去学习和掌握的强大工具。 第一部分:解码身体的秘密语法——肢体语言的精微之处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接收和处理着海量的非语言信号,这些信号往往比我们口头说出的话语更诚实、更具影响力。本书将带你深入解读身体语言的“词汇表”: 空间距离的哲学: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和公共区的微妙界限。学习如何在商务谈判中巧妙运用空间布局,或在初次约会时,如何通过调整站位来建立舒适感和信任感。 面部表情的七宗罪与七福报: 详细解析微表情的识别技术。不仅仅是识别快乐、悲伤、愤怒这些基本情绪,更着重于区分“伪装的微笑”(杜兴式微笑)与真诚的喜悦,以及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恐惧或厌恶信号。 姿态与姿势的陈述: 分析开放式与封闭式姿势背后的心理状态。例如,交叉的双臂在不同情境下的解读差异;如何通过镜面效应(Mirroring)技巧,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快速与谈话对象建立融洽关系。 手势的语境依赖性: 区分具有明确文化含义的手势(如“OK”手势)和无意识的自我安抚手势(如摸脖子、玩弄配饰),教导读者如何利用手势增强表达的权威性或亲和力。 第二部分:声音的魔力——副语言的潜能开发 沟通的“什么内容”固然重要,但“如何说”往往决定了听众的接受程度。《无声的语言》将重点放在了副语言(Paralanguage)的研究上,即除了文字本身以外的所有发音特征: 语速与节奏的心理控制: 探讨语速如何影响信息的接收效率和说话者的可信度。学习如何在关键信息点刻意放慢语速,以增加分量感;或在需要展现活力和热情时,如何自然地提高节奏。 音调与音高的情感映射: 分析高音调与焦虑、低音调与权威之间的关联。提供具体的发声练习,帮助职场人士掌握“权力声调”,使自己的声音更具穿透力和说服力。 停顿的力量: 深入剖析“沉默”在交流中的巨大作用。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可以引导听众的注意力、营造悬念,或是给予自己组织思绪的时间。本书提供了“戏剧性停顿”、“过渡性停顿”和“共鸣性停顿”的实用范例。 第三部分:跨文化交际的雷区与桥梁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误解常常源于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无声的语言》提供了世界主要文化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非语言差异对比指南: 眼神接触的文化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是自信的表现;而在某些东亚或中东文化中,长时间的凝视则被视为不敬或挑衅。本书提供了一份“眼神交流安全区”图谱。 触碰的禁忌与许可: 探讨不同地区对身体接触(如握手、轻拍肩膀)的接受尺度,帮助商务旅行者避免无意的冒犯。 第四部分:读心术的实践——综合解读与情境应用 真正的社交智慧不是孤立地解读一个信号,而是将所有输入信息(语言、肢体、副语言)进行整合分析。 信号集群分析法: 教导读者如何识别“冲突信号”(如口头表达“我很放松”,但身体却紧绷、呼吸急促)。学会关注信号的不一致性,这是发现谎言或内心挣扎的关键。 情境适应性训练: 提供了数百个真实场景模拟,包括:面试中的非语言压力应对、艰难对话中的情绪降温技巧、团队会议中的影响力展示等。 自我觉察与反馈系统: 强调建立个人非语言习惯的反馈机制。通过视频录制、同行观察等方法,帮助读者认识到自己无意中向外界发出的信息,并进行有意识的调整。 本书的价值在于: 《无声的语言》将复杂的非语言沟通理论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步骤。它赋予读者一种“增强现实”的能力,让你能更深刻地洞察人心,更有效地表达自我,从而在职业发展、亲密关系和日常社交中,建立起更坚实、更真诚的连接。掌握了这门无声的语言,你就掌握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人,所以阅读体验中,版式和图表的清晰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插图的质量非常高,那些用来说明抽样偏差和误差范围的示意图,都处理得非常直观,颜色搭配和线条粗细都恰到好处,完全不会让人眼花缭乱。我之前在网上找过一些免费的统计学资料,那些图表简直是灾难,看得我头都大了。而这本书里,每一个图表都是精心设计的,它们不仅仅是数据的装饰品,而是真正起到了解释和辅助理解的作用。特别是关于多元回归分析的那个章节,作者用三维图表将变量间的关系立体地呈现出来,哪怕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抓住“控制变量”这一核心概念的含义。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套高配置的视觉辅助工具,让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瞬间具象化了,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

评分

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本以为又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结果读起来居然还挺有趣的。作者似乎很擅长把那些原本让人望而生畏的概念掰开揉碎了讲,比如中心极限定理,我以前总觉得这是个高深莫测的玩意儿,但在书里,它被描述成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它到底在说啥。而且,这本书的案例选择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的生活,什么市场调查、健康数据分析,这些我平时接触不到的东西,通过书中的讲解,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假设检验那一部分,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通过一个“药效”的例子,把“原假设”和“备择假设”的区别讲得清清楚楚,读完之后,我甚至想去看看我公司最近做的那个用户满意度调查报告,是不是真的能用书里讲的方法重新分析一遍。总的来说,这本书像是请了一位特别耐心的老教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像个侦探一样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数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据很重要”这种空泛的口号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棒。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感。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用词精炼,但绝不晦涩。我尤其欣赏它对统计学史的穿插介绍,比如提到弗朗西斯·高尔顿这位先驱时,那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致敬,让枯燥的学科背景瞬间充满了人情味。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罗列知识点,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用逻辑驯服不确定性”的冒险故事。比如,在讲解概率分布时,作者竟然引用了赌场的案例,把“期望值”的概念讲得活灵活现,让人在紧张刺激的故事中理解了数学的精妙。我感觉自己好像不是在学习一门学科,而是在跟随一位睿智的向导,探索一个由概率和不确定性构成的迷宫。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巧妙,每一章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题,促使读者合上书本后,还能继续在脑海中进行推演。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对“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太容易把两者混为一谈了,看到A和B一起出现,就想当然地认为A导致了B。这本书用了好几章的篇幅,用一系列看似荒谬但逻辑严谨的例子,反复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比如,它分析了冰淇淋销量和溺水事件同时增加的现象,揭示了“夏季”这个隐藏的混杂变量。这种深入骨髓的逻辑训练,让我对很多社会新闻的解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开始思考,任何一个结论的得出,背后是否遗漏了关键的对照组或者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一个数学家,而在于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更少被表面现象迷惑的思考者。它教会的不是计算,而是怀疑和求证的精神,这种思维方式,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稀缺的宝藏。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统计学是有点抵触情绪的,总觉得那玩意儿是给学理工科的人准备的,跟我的文科背景八竿子打不着。但朋友强烈推荐,说这本书能帮你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框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数字”的刻板印象。它不是教你怎么算复杂的回归方程,而是告诉你,当你看到一个百分比、一个平均值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质疑和深入探究,而不是直接相信。比如,书中分析了一个关于投票率的报道,通过几个简单的图表对比,就揭示了新闻报道可能存在的倾向性。这种“去伪存真”的能力,感觉比学会任何一个公式都来得实用。我开始留意各种新闻评论里的数据引用,试着用书里教的方法去解构它们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偏见。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数据素养的启蒙读物”,它让你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数据消费者”,变成了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数据审视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