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穷人的理财经 | 
| 作者 | 乔纳森·默多克、斯图尔特·拉瑟福德、达瑞 | 
| 定价 | 45.00元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 ISBN | 9787547312230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作者深入印度、南非、孟加拉国的贫困地区,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长达一年以上的访谈研究,记录下他们的理财故事,总结出他们常用的理财方式、渠道和原则,揭示出他们看似不合理的理财行为背后的逻辑,为穷人提供了增加选择的“处方”,也为关注贫困人群的金融和其他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指引和借鉴。 | 
| 作者简介 | |
| 乔纳森·默多克(Jonathan Morduch) 纽约大学公共政策和经济学教授,拥有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专注于微型金融和金融市场方面的研究,研究组织FAI(Financial Access Initiative)的。《微型金融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Microfinance)的作者之一。 斯图尔特·拉瑟福德(Stuart Rutherford) 孟加拉国微型金融机构SafeSave的创始人。拥有剑桥大学一等学位。他用超过三十年的时间来了解穷人的理财生活,并前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贫民窟和村庄地区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曾著《穷人和他们的钱》(The Poor and Their Money)。 达瑞尔·柯林斯(Daryl Collins) 美国波士顿BFA(Bankable Frontier Associates)高级顾问。曾任南非开普敦大学高级讲师,拥有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奥兰达·鲁思文(Orlanda Ruthven) 现任职于Impactt贸易咨询组织。曾在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从事微型金融研究和咨询工作。拥有曼彻斯特大学人类学学士学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发展研究硕士学位,牛津大学国际发展博士学位。 | 
| 目录 | |
| 章穷人的理财经 //001 理财日记//006 投资组合//015 量少,不规律,不可预测//017 应对风险和建立应急资金//020 投资组合观//021 令人困惑的价格//023 重新构想微型金融//026 可靠性——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给穷人//029 第二章日常困境 //033 小的余额,大的现金流//039 多种多样的不稳定职业//042 低收入//045 不可预知性//046 正式工作是否完全保障安全?//050 理财伙伴//054 小额借与贷//057 三重打击//061 进入正式机构?//066 结论//070 第三章应对风险 //075 与风险同行//079 获得保护//081 东拼西凑//094 健康问题就是经济问题//099 道德风险的两面//101 创建更好的工具//104 第四章聚沙成塔:累积有用的大额资金 //109 穷人能存钱吗?——相当能//114 形成大额资金//118 然后是用掉它们//120 存钱和借钱:蓄能器和加速器//127 并非总是那么好//143 结论//150 第五章货币价格 //153 定价的复杂起源//157 费用VS利率//159 规定价格VS实际价格//160 为利润定价——或者减少曝光?//164 小额借贷//167 储户的观点//168 结论//174 第六章重新思考微型金融:格莱珉二期日志//177 针对穷人的有组织金融活动//180 格莱珉二期//182 格莱珉二期理财日志//184 利用存取款账户管理现金流//185 管理现金流并利用更灵活的贷款形成大额资金//188 对微型金融贷款的使用//190 认同储蓄帐户中逐渐积累的大额款项//194 格莱珉三期?//198 第七章更优的理财经//201 追求普遍性的服务//204 机遇与原则//205 供应商的挑战//211 利益大化//212 附录一 投资组合背后的故事 //215 附录二 理财组合选摘 //239 注释 //272 参考文献 //286 | 
| 编辑推荐 | |
| 深入实地、一手资料 讲述穷人精彩的理财故事 揭示穷人看似不合理的理财逻辑 为关注穷困地区的人们提供难能可贵的指引和借鉴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和情感基调,与我过去接触过的那些充满“精英感”的金融书籍截然不同,它更像是陪伴你度过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财务重建期的伙伴。它没有华丽的图表和复杂的风险分析,但有的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深刻洞察力。比如,书中提到如何与伴侣或家人沟通财务目标,如何设立“家庭财务会议”,这些软技能的探讨,恰恰是大多数纯粹讲数字的书籍所忽略的。因为在很多家庭中,理财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智力不足,而是沟通不畅和目标不一致。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点出了这一点,并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沟通框架,帮助家庭成员达成共识。当我读到关于“小额储蓄的心理学意义”那一节时,我深有感触,它解释了为什么积累最初的一万元比积累到十万元更有成就感,因为它代表着你真正掌握了对生活的主动权。这种对普通人心理活动的细腻捕捉和温柔引导,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次自我疗愈的过程,而不是一次冷酷的财务审计。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未将焦点完全锁定在如何“省钱”上,而是用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如何“提升单位时间的价值”。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技能的提升与财务状况挂钩,认为对知识和能力的投资,是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理财项目”。书中举例说明了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项市场急需的辅助技能,从而在不辞职的情况下增加收入来源的几种可行路径,这对我这种思维还停留在“努力工作就有回报”阶段的人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教导的不是如何“守住”现有的财富,而是如何“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入口。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鼓励个人能动性,他从不贬低任何通过正当途径增加收入的努力,反而用一种老友般的口吻鼓励读者跳出“只有死工资”的思维定势。这种将个人成长与财务规划深度融合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层次感和实用性都大大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是单纯的“节流指南”。
评分翻开这本《穷人的理财经》,我原本期待能找到一些立竿见影、快速致富的“秘籍”,毕竟书名直指人心,瞄准了那些在财务困境中挣扎的人群。然而,读完后才明白,它更像是一面清醒的镜子,而非一张通往财富的捷径地图。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金融术语,更多的是基于对普通人日常开销和收入模式的细致观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延迟满足”的那一章节,里面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如何通过削减非必要的娱乐开支,逐步积累起第一笔应急基金的故事,让我这个一直信奉“先享受再说”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观。书中反复强调的“记账”看似老生常谈,但作者提供的那套极简化的记账工具和方法,完全不会让人感到负担,这对于我这种天生对数字感到头疼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承诺一夜暴富,而是脚踏实地地教你如何把散乱的每一分钱都管起来,让“知道钱去哪了”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压力。这种务实到近乎苛刻的态度,反而让我觉得无比可靠,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改变,从来都源于那些枯燥却坚持下来的小习惯。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便是“解构”。它把人们对于财富的迷思和恐惧,一层层地剥开,展示出其本质上不过是一系列可以被量化、被规划的数学问题,而非高不可攀的命运捉弄。作者在谈及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进行“目标性储蓄”时,设计了一套非常直观的“百分比分配模型”,这个模型考虑到了一般工薪阶层收入不稳定的特性,给予了很大的弹性空间,这比那些要求你固定存入收入一定比例的教条要人性化得多。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关于“为未来自己负责”的篇章,它不再是空泛地谈论养老金,而是具体到假设你50岁时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倒推出现在每个月需要开始储蓄的金额,这种时间维度的拉伸感,让人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说实话,之前读过一些理财书,总觉得作者生活在另一个次元,充满了高薪和低物价的假设,但这本书的案例和建议,完全是建立在“精打细算”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让人感觉“这事儿,我真能做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逻辑安排,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在和你面对面交流,那种娓娓道来却又暗含力量的感觉,让人无法轻易合上书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债务管理”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他把高息债务比作“财务上的慢性毒药”,并清晰地描绘出利息是如何像复利一样蚕食你的未来收入的。相比于市面上很多教你如何“借贷投资”的书籍,《穷人的理财经》则坚守了一条更稳健的防线,它首先要求你建立起一个牢不可破的“安全垫”,也就是应急储蓄,然后再谈及任何形式的投资扩张。这对于我这种风险承受能力极低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心理安慰。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隐形支出”的剖析,比如订阅服务、不常使用的会员卡、以及冲动购买带来的沉没成本,这些细节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立刻意识到自己过去到底浪费了多少“蚊子腿”般的钱。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时不时停下来,打开手机上的银行App,去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财务盲区”,这本书带来的即时行动反馈效果,是其他许多理论性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