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猪肉纵向关联产业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 9787514176162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猪肉纵向关联产业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 9787514176162 经济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利京 著
图书标签:
  • 猪肉价格
  • 价格形成机制
  • 产业关联
  • 农业经济
  • 流通经济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
  • 供需分析
  • 价格传递
  • 行业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76162
商品编码:2958342566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猪肉纵向关联产业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

定价:49.00元

作者:郭利京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141761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猪肉纵向关联产业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首先运用价格传递协整误差修正(PTC-ECM)模型验证生猪价格和猪肉零售价格之间是否存在非对称性传递,并针对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布局发生转移使生猪主产区和猪肉主消区发生分离的现实,运用相邻省市间养猪业相对价格方差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养猪业市场整合情况,从而排除了空间市场发育迟缓造成猪肉纵向产业链价格非对称性传递的原因。继而以纵向产业链价格形成、传递机制和中间层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生猪贩子为例,深入探讨了猪肉纵向产业链中的中间商对猪肉价格形成和传递的作用和影响机制,并廓清了纵向产业链各主体的存在对价格在纵向产业链中传递和福利的影响。《中国猪肉纵向关联产业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的分析为采取合理有效的宏观政策稳定肉类价格、确保畜禽养殖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假说
1.5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问卷设计、样本地介绍
1.6 技术路线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理论基础
3.2 分析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猪肉纵向关联市场价格传递
4.1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4.2 猪肉价格非对称性传递
4.3 信息不对称、纵向市场特征与猪肉价格传递非对称性
4.4 生猪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养猪业市场整合研究
5.1 理论基础与测度模型
5.2 中国养猪业市场整合实证分析
5.3 猪肉产品及要素市场整合情况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猪肉纵向产业链结构特性与价格形成机制
6.1 猪肉产业链各环节特征分析
6.2 信息缺失、从众行为与生猪价格波动机制
6.3 养殖主体行为与生猪价格形成机制
6.4 生猪价格预期对仔猪价格形成的动态影响分析
6.5 猪肉纵向产业链价格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间商对猪肉纵向产业链价格形成和福利的影响
7.1 理论回顾
7.2 中间商对猪肉产业链价格形成和收益分配格局的影响
7.3 生猪贩子对生猪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7.4 社会关系网络、信息能力与生猪养殖主体经营绩效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郭利京(1981-),男(汉),河南新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一本关于中国生猪养殖业与下游产业价格传导机制的研究专著,但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具体书目信息。 --- 图书简介: 《产业链的脉动: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价格信号传递与风险管理》 ISBN: 978-7-5141-7616-2 (此为示例性ISBN,内容基于通用研究主题)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复杂且快速演变的农业产业链结构,聚焦于特定优势农产品(如大宗粮食作物、特色水产品或林业产品等)从初级生产环节到终端消费市场,价格信号传递的内在机制、效率及其面临的挑战。在当前全球经济波动加剧、国内供需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理解产业链各环节如何对外部冲击做出反应,以及价格信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对于提升产业韧性、保障农户收入和维护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 本书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借鉴了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供应链管理的交叉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历史价格数据、政策文件和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本书揭示了决定价格传导速度、幅度和扭曲程度的关键因素。 第一部分: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结构特征与演变 本部分首先对中国主要农产品(如水稻、玉米、棉花、或特定区域特色水果等)的产业链结构进行宏观描绘。重点分析了从农户种植/养殖、初级加工、仓储物流到批发零售等各个层级的集中度变化。研究发现,不同农产品的供应链集中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价格话语权的分散与集中。同时,本书考察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如收储政策、补贴政策)对价格预期的影响,以及这些预期是如何在产业链中层层叠加和放大的。 特别关注了基础设施建设(如冷链物流、现代仓储体系)对降低交易成本和加速价格信息传播的贡献。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本书量化了物流效率提升对价格同步性的改善作用。 第二部分:价格信号传递的机制与效率分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研究部分。价格信号传递效率是衡量一个市场化程度和竞争水平的关键指标。本书采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不同层级之间的价格联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在许多农产品链条中,价格传递并非完全同步,存在明显的“价格粘性”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滞后现象。例如,上游成本的变动传导至下游加工环节的速度,往往快于下游需求变化向上传导的速度,这反映了产业链中不同主体的议价能力差异。 本书深入探究了“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在价格形成中的相对作用。通过构建动态成本函数,分离出技术进步、要素投入成本(如化肥、饲料、劳动力)以及市场供需缺口对最终售价的边际贡献。实证结果显示,在特定周期内,要素成本的波动是驱动价格变化的主要内生动力。 第三部分:产业链中的风险暴露与协调机制 价格的剧烈波动是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本书探讨了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外部冲击如何通过价格机制迅速传导,并对产业链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为应对这种风险,本书系统梳理了当前中国农业产业链中存在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订单农业、农业保险以及政府的储备调节机制。重点分析了这些工具在价格信号传递过程中的“稳定器”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本书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供应链协作,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Contract Farming),来平抑价格的过度波动。研究发现,基于信息共享和利益捆绑的纵向协调,能够有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格过度反应和“牛鞭效应”。 第四部分:政策启示与未来展望 基于前述的实证分析和机制解构,本书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价格信号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产业链。 核心建议包括: 1.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降低关键农业生产资料(如优质种源、特定农机服务)的价格垄断性,确保初级环节的成本信号真实性。 2. 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冷链物流和标准化检测认证体系方面的投入,以减少因物理损耗和信息滞后造成的价格扭曲。 3. 完善风险对冲工具:引导和鼓励更多产业链参与者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管理价格风险,提高产业链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4.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权威、及时的市场供需信息发布机制,减少基于谣言和非理性预期的价格波动。 适用对象: 本书适合农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和相关政府宏观调控的决策者与从业人员参考。它不仅提供了严谨的理论分析,更基于中国实际,为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正在探索中国经济深层奥秘的我们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中国猪肉市场,这个看似寻常却又牵动着亿万家庭餐桌和国民经济脉搏的庞大体系,其价格的起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逻辑?作者的深入研究,聚焦于“纵向关联产业”这一核心视角,这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我们常常看到猪肉价格的波动,但却很少有人能清晰地描绘出从养殖端到餐桌端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传导。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链条”,比如饲料成本的变动如何影响养殖户的决策,环保政策的收紧对养殖规模的限制,又如何层层传递,最终体现在我们购买的猪肉价格上。作者是否运用了严谨的经济模型和实证分析,来量化这些关联效应?是否对不同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下的价格传递效率进行了比较?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一个真正具有价值的研究,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对宏观经济现象的模糊认知,进入到更微观、更具操作性的层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市场规律,甚至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的出版,正是满足了这种对深度洞察的渴求。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的农业经济,特别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抱有浓厚的兴趣。猪肉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肉类消费品,其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农民收入以及社会稳定都可能产生显著影响。市面上不乏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书籍,但专注于某一具体产业的纵向研究,并且深入剖析其价格形成和传递机制的,却相对稀少。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猪肉纵向关联产业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纵向关联产业”的,是否包含了从土地流转、饲料生产、育种技术,到养殖、屠宰、加工,再到最后的零售和餐饮等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构建模型来研究这些环节之间的价格传导的?是使用了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还是创新性的方法?我对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证数据非常感兴趣,比如通过对某一时段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事件进行解构,来展示不同环节的价格传递路径和速度。我相信,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研究,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猪肉市场,更能触类旁通,将其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他农产品或重要消费品的价格分析中,为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入挖掘问题的决心和专业性。我作为一个对经济学领域,尤其是价格理论和市场行为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对“纵向关联产业”这个概念尤其感到好奇。它意味着作者并非仅仅关注猪肉本身的价格,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产业链条中去考察。这让我联想到,猪肉价格的变动,很可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上下游多个环节的协同作用所引发。比如,当玉米、大豆等饲料价格上涨时,养殖成本必然增加,这部分成本是否能够顺利地向下游传导?又或者,当某个地区的养殖疫情爆发,导致供应量锐减,这种供应冲击是如何影响整个产业链条的价格信号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研究,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分析,来揭示这些价格传递的“黑箱”。而且,作者在“形成”和“传递”两个词的强调,预示着研究的重点可能在于价格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从一个环节流向另一个环节。这种研究思路,对于理解市场机制的运作,识别价格扭曲的根源,乃至优化资源配置,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

阅读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总能带来一种知识上的满足感和智力上的启发。这本书的标题,精确地指出了其研究的核心:“中国猪肉纵向关联产业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必须深入到其最细微的环节去探究。猪肉价格,作为一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指标,其背后的形成和传递机制,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纵向关联产业”的,是否包括了从原材料(如饲料、疫苗)的供应,到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再到终端销售(超市、菜市场、餐饮业)的每一个环节?更让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通过模型或实证研究,来揭示这些环节之间的价格传递的?是否存在“价格黏性”,即成本变化并不能即时、完全地传递?或者是否存在某些环节拥有更强的定价能力,能够将成本压力向下游转移,或者将利润向上游挤压?一本优秀的经济学研究,应该能提供清晰的逻辑链条和有力的证据来支撑其论点,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对其他类似产业的思考。

评分

中国的经济研究,需要更多像这样聚焦于具体产业、深入剖析其内部运作的书籍。猪肉,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其价格的波动往往是观察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窗口。我对此书“中国猪肉纵向关联产业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的标题很感兴趣,因为它触及了价格背后最核心的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猪肉这个庞大的产业链中,究竟是哪些环节在扮演着“价格制造者”的角色,又是哪些环节在充当“价格传递者”。例如,饲料生产商的定价策略,养殖户的生产决策,屠宰加工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零售商的市场定价等等,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到终端猪肉价格的?作者是否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示或者详细的案例,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复杂的传导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表面的价格涨跌,为我们呈现一个更为理性、更为科学的猪肉市场价格形成的全景图。这类研究对于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预测市场趋势,甚至制定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