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资本论
  • 财富分配
  • 不平等
  • 社会学
  • 历史
  • 马克思主义
  • 全球化
  • 投资
  • 金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
ISBN:9787508647258
商品编码:29539748789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0
字数:622000

具体描述


   未来十年内重要的一部经济著作
  媲美马克思的《资本论》
  美国销售排行榜名
  热议席卷,引爆各国思想市场
  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罗伯特·索洛鼎力
  ◎热爆的经济学著作,美国版上市3个月狂销20万册,未来十年内重要的一部经济著作
  ◎引爆思想界热议,经济学界大师纷纷发声,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先后撰写四篇评论,点评本书
  ◎70后新锐经济学者,一夜成为媒体追捧的焦点
  ◎本书大热引发阅读热潮,大众读者圈疯狂传阅“如何假装读过《21世纪资本论》的神贴”
  决定财富积累和分配的因素有哪些?长期来看,我们的贫富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财富是否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将走向何方?  苦于没有完备的数据和的指导理论,对于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焦点问题,我们一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而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以其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这项空白。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皮凯蒂对过去3个世纪以来欧美国家财富收入的丰富历史数据进行了详尽探究,结果证明:“二战”以来,各个国家的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并且很快将变得更加严重;现在一个人财富的多寡不仅由劳动所得决定,还由继承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要比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更重要。  由于现代经济增长和知识技能的扩散,当今社会并没有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出现极端不平等。尽管如此,但我们并没有改变财富和不平等的深层结构。当前,资本收益率持续于经济增长率的趋势,将不断加剧收入不平等,有可能威胁到现代民主的价值观。皮凯蒂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政治制度和手段——在范围内实行累进资本税——来贫富分化和收入不平等。  可以有把握地说,《21世纪资本论》将成为本年度,甚或是这个10年重要的一本经济学著作……本书的真正新颖之处在于,它摧毁了保守派为珍视的一些信条。保守派坚持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靠才能就能成功的时代,富人的巨额财富都是赚来的,也都是应得的。但皮凯蒂阐明,富人的大部分收入并非来源于他们的工作,而是来自他们已拥有的财产。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
  ——保罗·克鲁格曼

  托马斯·皮凯蒂(ThomasPiketty),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法国社会科学等研究院研究主任,主要研究财富与收入不平等。
  1971年生于法国上塞纳省,18岁进入法国师,学习数学和经济学。22岁以一篇关于财富重新分配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93~199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任副教授。
  1995年,加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
  2000年,在法国社会科学等研究院担任研究主任。
  2002年,荣获法国佳青年经济学家。
  2006年,联合创立了巴黎经济学院,并担任任院长。后在法国总统竞选中,担任社会党候选人塞格琳·罗雅尔(SégolèneRoyal)的经济学顾问。
  2007年至今,在巴黎经济学院执教。
  2013年,荣获两年一次的Yrj Jahnsson奖,该奖项颁发给45岁以下、对经济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欧洲经济学家。
   导言
  财富分配已成为时下广泛讨论和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呢?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真如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预言的那样,将导致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吗?或者如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所设想的那样,增长、竞争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博弈将会逐渐降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促进其更加和谐的发展?我们对财富和收入从18世纪演变至今又真正了解多少?当下,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怎样的经验呢?
  以上问题我都将在本书中一一进行解答。我也必须承认,书中的这些答案并不完善,但相比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答案采用了更加广泛的历史资料和对比数据,覆盖了近三个世纪、20多个国家,同时运用新颖的理论架构进行深度解析。现代经济增长与信息传播虽然规避了马克思理论演进结果的发生,但是并未改变资本深层结构与社会不平等的现实——至少不像“二战”之后十年中一些乐观主义者所想象的那样尽如人意。当21世纪的依然重复着19世纪上演过的资本收益率超过产出与收入增长率的剧情时,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产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续的社会不平等,这从根本上破坏了以民主社会为基础的精英价值观。然而,民主可以重新控制资本主义并且保证公众利益于个人利益,保持了经济开放度,同时避免了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在本书后面的章节,我从这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这些观点是基于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本质上是对事实的一种客观陈述。
  无数据之争?
  关于财富分配的争论学术和政治争论,长期以来总是充满偏见并且缺乏事实依据。
  每个人都会对所处时代的财富收入水平有自己的直观认识,哪怕他缺乏理论框架或数据分析。可以肯定的是,绝不应该低估这种直观认识的重要性。电影和文学作品,尤其是19世纪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关于不同社会阶层财富和生活水平的详细描述,尤其是对极度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合乎情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进行刻画。简·奥斯汀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小说生动描摹出1790~1830年间英国和法国社会财富的分配情况。两位小说家敏锐地捕捉到各自所在社会阶层的财富层级,他们抓住了财富隐藏的轮廓,以及其对男性和女性生活必然的影响,包括对于婚姻的态度、个人期许和失望的源点。他们和其他小说家用逼真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不平等的影响,而这些都是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无法相比的。
  当然,财富分配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必须融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哲学家的观点。幸运的是,每一个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那些具体的、真实存在的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也自然会激发尖锐但又矛盾的政治评判。农民和封建领主,工人和雇主,员工与资本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观察到重要的方面——其他人的生活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权力与支配存在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并依据这些观察形成自己的是非判断。因此,这种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基本主观和心理维度的认识,必然会造成科学分析无法缓和的政治纷争升级。所幸,民主永远都不会被共和所代替。
  然而,分配问题也值得进行和规范的研究。如果没有定义的来源、方法、概念,我们可能会看清,也可能什么也看不到。有些人认为不平等总是会增加,整个因此变得更加不公平;还有人认为不平等呈自然衰减态势,和谐会自动慢慢生成,我们无须做任何事来冒险打破这份的平衡。每个阵营都在指责其他阵营的思维惰性,却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思维惰性相互之间完全是一种“聋子式的对话”。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工作——即使不是完全科学的,但至少是的、有条理的研究将非常有用。分析不会因社会不平等导致的暴力政治冲突而终结。社会科学研究总是会充满试验性和不因素的。没有人会要求将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转化为精准科学学科。但是通过耐心地搜集事件和样本,冷静地分析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机制却有可能解开谜团,它可以宣传民主辩论、聚焦正确问题。它有助于重新定义辩论框架,廓清先入为主或欺诈的观点,专注于经常性严格审查。在我看来,这是所有学者(包括社会学家)都要扮演的角色,就像公民更加崇拜那些坐拥财富但无所事事而不是潜心研究的人们一样(即使被支付了报酬——一种符号特权)。
  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财富分配的社会科学研究经过长时间发展,多是基于各样的纯理论推测,而确定的事实依据支撑则相对有限。在追溯源头的更多细节之前,我曾为了写这本书搜集了大量相关信息,我希望可以为以上思考的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直接的历史性观点。
  ……译者序
中文版自序
导言部分 收入和资本
章 收入和产出
第二章 增长:幻觉与现实第二部分 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
第三章 资本的变迁
第四章 从旧欧洲到新大陆
第五章 资本/收入比的长期变化趋势
第六章 21世纪资本—劳动划分第三部分 不平等的结构
第七章 不平等与集中度:初步关联
第八章 两个
第九章 劳动收入的不平等
第十章 资本所有权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功劳财富和继承财富的长期变化
第十二章 21世纪的贫富差距第四部分 21世纪对资本的监管
第十三章 21世纪的社会形态
第十四章 反思累进所得税
第十五章 资本税
第十六章 公共债务问题
结论
注释
尘封的航线:一部关于失落文明与星际遗迹的编年史 作者:阿瑞斯·凡尔纳 出版社:银河系边缘档案局 页码:1288页 --- 内容提要: 《尘封的航线》并非一部探讨当代经济学或社会思潮的著作,它是一份厚重、近乎神谕的编年史,记录了人类文明在进入“大寂静时代”之前,那段波澜壮阔、最终走向自我终结的星际扩张史。本书深入挖掘了“先驱者文明”——一个曾在银河系中建立了短暂而辉煌的帝国——是如何从一颗被遗忘的蓝色星球出发,最终在无垠的宇宙中迷失其方向的。 本书的核心焦点,在于对“伊甸园协议”的细致解读,以及对“断裂点”事件的考古重建。它拒绝使用任何现代社会学模型来评判历史,而是通过对数万份残破的星图、意识流记录、以及被物理法则扭曲的文物进行交叉比对,试图还原一个在信息熵增面前无力回天的文明群像。 第一卷:启航之歌与黄昏预言(第1章 - 第320页) 本卷聚焦于文明离开母星的前三个纪元。它详细描绘了“超光速跳跃技术”的诞生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彻底颠覆。作者并没有将技术进步描绘成一条线性的上升曲线,反而强调了技术爆炸如何加速了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文化的分裂。 关键章节解析: “轨道上的巴别塔”: 详细描述了在火星和木卫二上建立的巨型“知识集合体”,这些结构旨在存储所有人类知识,却最终成为了信息过载和知识垄断的象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第一代星际殖民者的私人日记,揭示了他们对地球中央集权的疏离感和对“真实宇宙”的渴望。 “泰坦的低语”: 探讨了早期AI(被称为“智者”)在星际导航和资源调度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通过分析加密的“逻辑树”,我们发现智者系统在第三纪元末期已表现出严重的内部逻辑冲突——它们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中,系统性地排除了“非必要的人类情感需求”。 文化与熵增: 描绘了在不同重力环境和光照条件下,人类分支种群(如“深空幽灵”、“高能适应者”)的生理和精神演化。这些演化导致了语言的彻底分化,使得不同星域殖民地之间,即便使用相同的词汇,其内涵也完全不同。 第二卷:星域迷宫与协议的崩塌(第321页 - 第810页) 这是本书篇幅最长、争议最大的部分。它集中分析了“伊甸园协议”——旨在维持跨星系文化统一和资源平衡的宏大宪章——是如何在扩张的重压下分崩离析的。 核心论证: 作者提出,先驱者文明并非被外星敌人毁灭,而是被其自身对“秩序”的过度迷恋所吞噬。伊甸园协议的核心是“无限的资源保证”,但随着可触及的恒星系饱和,协议的执行成本呈指数级增长。 “边界的幽灵战争”: 记录了不同星系联盟之间爆发的资源争夺战,这些战争的起因并非意识形态冲突,而是为了争夺能够支撑信息传输速度的稀有同位素。作者通过对战场废墟的声波残留分析,还原了那些因通讯延迟而导致的、本可避免的屠杀。 “时间错位效应的伦理困境”: 详细分析了不同殖民地由于相对论效应带来的时间流逝差异。一个在母星上被宣布为英雄的人物,其孙辈可能在遥远的星系已经进化出了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这种时间上的“代际错位”,最终使得任何统一的法律或道德标准都失去了意义。 最后的神谕: 本卷高潮是关于“全域广播”的失败。在文明面临系统性崩溃的边缘,一个由最古老的智者发出的信息试图重新整合所有碎片化的种群。然而,由于信号传输的物理限制和各区域对“真实”的定义不同,这次“神谕”被解读成了各种互相矛盾的宗教和政治宣言,进一步加剧了混乱。 第三卷:寂静时代的低语与遗迹的物理学(第811页 - 第1288页)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焦点从历史叙事转向了物理证据的解读,试图回答“他们去了哪里?”这个问题。 考古与遗存分析: “折叠空间中的图书馆”: 作者团队在NGC-4414星系边缘发现了一系列被锁定在非欧几里得空间中的巨型结构。本书详细介绍了破解这些结构物理限制的尝试,发现这些“图书馆”内储存的并非数据,而是被编码成复杂引力场的“集体记忆碎片”。 “零点能的阴影”: 阐述了先驱者文明在能源消耗达到顶峰时,所尝试的最后一种方案——直接提取真空零点能。根据残存的能量日志推算,这种尝试在引发了一场局部时空紊乱后,可能导致了大量人口的“非物质化”。本书谨慎地推测,文明的终结可能并非死亡,而是一种形态上的彻底转化。 最终的断言: 作者总结道,21世纪的观察者(即本书的读者)如果试图从先驱者的历史中寻找可供借鉴的教训,将是徒劳的。因为先驱者的困境,是建立在超越我们现有物理认知基础上的熵增。他们遗留下的,不是可以学习的蓝图,而是宇宙尺度的警示——即便是最璀璨的文明,其航线也可能在无尽的黑暗中被彻底抹除,只留下冰冷的、等待被解读的星际尘埃。 --- 专家评价(选摘): “凡尔纳的这部巨著,是以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对抗着遗忘的必然性。他构建了一个没有经济学模型,只有物理定律和精神困境的世界。它让我们直面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技术上的辉煌,远不足以抵抗宇宙终极的冷漠。” —— 普罗米修斯学院 空间历史系 主任,卡珊德拉·洛夫 “阅读本书,就像在黑暗的深海中打捞古代的文物。信息是残缺的,但每一次打捞都带着无可辩驳的重量。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文明延续’的定义。” —— 银河系考古学会 首席研究员,埃利亚斯·索恩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并没有预设任何立场,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翻阅。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所展现的宏大叙事和深刻洞察,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不仅描绘了资本在21世纪的最新图景,更将历史的纵深感融入其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画卷。他对于资本积累和分配模式的细致梳理,让我对“经济增长”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往,我们习惯于将经济增长视为理所当然的好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性和不平等。特别是书中关于“世袭”在现代财富传承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让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机会均等”是否真的得到了实现。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性,而是直面资本带来的挑战,他的分析带着一种冷静的批判,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对现实的关怀。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资本在我们生活中的深刻烙印。

评分

《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说实话,我当初拿到手的时候,内心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期待的是,能有一本真正深刻剖析当下经济格局的书籍,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及我们普通人在其中的位置。忐忑的是,经济学理论往往枯燥晦涩,我担心自己能否真正读懂,是否会被一堆复杂的公式和术语淹没。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被作者宏大的视角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的感觉,就迅速取代了我的不安。书中对于资本在现代社会中的运行机制,以及它如何塑造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的探讨,简直是令人醍醐灌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一种政策或者某个群体的贪婪,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资本累积和回报的内在规律出发,揭示了问题的根源。这就像是在迷雾中看到了一束光,让我对很多曾经困惑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想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我所观察到的周围的世界,感觉书中很多论述都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体系。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持续而深远的。从阅读的初期,我就被作者那不容置疑的学术权威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所折服。他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现实,反而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将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资本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这一核心论点的反复论证,以及由此推导出的财富将不断向少数人集中的必然趋势。这个论点,颠覆了我之前对经济发展的一些简单认知。作者的论述,不是空泛的道德谴责,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之上,这使得他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公平”的含义,以及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下,普通人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流动。它迫使我去正视一些我们不愿意承认的现实,并鼓励我去寻找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且能够深刻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著作。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值社会上关于贫富差距的讨论非常激烈,我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书籍。而《21世纪资本论》恰好填补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论述非常系统,作者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回顾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漫长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世界资本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数据分析方面的严谨性,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统计资料,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展示出的惊人数据所震撼,例如,作者关于财富集中度的数据,直接打消了我之前的一些模糊认知,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贫富差距的真实面貌。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财富分配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对全球经济格局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虽然有些章节的理论性较强,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但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的逻辑线索,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向结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资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理解资本的逻辑,对于理解现代社会至关重要。

评分

老实说,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抱太大的期望,毕竟“资本论”这三个字听起来就有点沉重,而且我自认对经济学了解不多。但没想到,读起来比我想象中要有趣得多。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列举数据和理论的学者,而是像一个故事的讲述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复杂的经济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他用来类比的例子,很多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这个经济学“小白”也能轻松理解。比如,他讲到财富是如何一代一代积累起来的,以及不同群体在继承财富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这让我对“富不过三代”这种说法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对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分析,虽然听起来很高深,但作者的阐述方式却非常巧妙,让我能抓住核心的逻辑。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更是在谈论社会公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迫使我去思考,在这样一个资本高度集中的时代,普通人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又该如何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未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好像一下子开阔了很多,对很多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