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正版特价)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230514 |
| 图书定价: | 59元 |
| 图书作者: | 方军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5/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67295E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0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方军 资深互联网人、知识专家,跨界于技术、管理与内容。曾任创业邦执行总裁、现代传播集团CTO,有超过15年的互联网与知识产业从业经验,著有《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2016年出版)。 |
| 内容简介 |
| 自互联网商业化以来,人们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来改变媒体、改变零售、改变社交、改变服务交易,人们也设想着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未来,但知识似乎从未成为互联网产业的热点。2016年,在中国,收费知识产品与服务等突然间掀了一波大浪潮,我们称这波浪潮为“互联网知识经济”。更特别的是,中国似乎成为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创新之地,这一波付费知识产品可能是互联网和信息与知识的新关系的一个开始,甚至是互联网的新开端——互联网从“流量逻辑”走向“价值逻辑”。 |
| 目录 |
推荐语 前言.面向个人的互联网知识经济 第一篇.知识经济 第一章.互联网知识经济元年 3 中国创新:互联网知识经济的起点 6 互联网知识平台: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的引擎 7 媒体、内容和教育:信息与知识的三种形式在融合 12 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的互联网指南 15 第二章.当我们说互联网知识经济时,我们在说什么 21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三种业务形态:媒体、内容和教育 23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四个要素:品牌、内容生产、社群和平台技术 26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与收入模式 30 互联网知识经济中的个体:知识极客与知识消费者 32 第 二 篇.个人知识产品 第三章.重新理解知识 39 知识的历程:从“存在”到“实干” 41 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 49 音乐:一种特殊知识产品的演变 50 场景知识:面向个人提供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前提 54 第四章.新的知识产品形态 57 热闹的媒体与新媒体: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母体 58 新知识产品形态之一:直接售卖内容 62 付费年度订阅专栏:关键的产品模式创新 64 新知识产品形态之二:教育产品创新 67 五个新型教育产品:线下大课、一对一线下面谈、在线讲座、 线上训练营与软件辅助课程 68 新知识产品形态之三:社群化学习 73 两个社群创新:WorkFace与碳9学社 76 第五章.知识产品矩阵:产品与服务设计工具 81 知识付费:什么知识?什么形式?什么效果 82 知识产品矩阵:分析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工具 86 附录5A 知识付费:谁在付费?为什么付费 92 第 三 篇.知识平台 第六章.知识平台的四个角色 99 互联网知识平台的原型:亚马逊、谷歌、维基百科 101 平台角色之一:产品化——把知识转化为产品与服务 103 产品关键问题:产品形态是什么?产品价值是什么 104 平台角色之二:格式化——创造新格式或将新格式发扬光大 108 产品化与格式化都需要关注核心价值单元 110 平台角色之三:工具化——将知识转化为工具 112 平台角色之四:商业化——创造价值、分配价值、获取价值 115 第七章.知识商业画布 119 要回答的问题:我的业务逻辑是什么 120 知识商业画布与传统媒体机构 123 知识商业画布与新媒体机构 125 知识商业画布与平台 128 第八章.知识经济的商业模式 131 通过四组对比理解知识经济的商业模式 133 知识产品与服务提供商的收入模式:卖广告、卖货、卖知识 138 知识平台的主要收入模式:广告、交易佣金、增值服务 145 附录8A 从媒体生意到内容生意 149 第 四 篇.知识个体 第九章.知识极客与知识匠人:五种知识生产者 159 知识原创者:塔尖的少数人 161 知识传播者:知识经济的主流人群 162 知识产品经理:管理商品与构建系统的人 164 知识经纪人:实现商业价值的人 166 知识价值领袖:关注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人 168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未来:平台和匠人个体共存的时代 169 第十章.如何做一个精明的知识消费者 173 知识消费与商品消费的差别 174 我的知识之屋的支柱是什么 176 通过知识框架去对抗碎片化 179 通过“输出”学习,通过“使用”学习 181 通过分享与交流学习:针对性知识的价值最高 185 第十一章.知识的工具化:知识消费者的个人目标 191 弱理念、强实践的工具:商业模式画布与清单 193 强理念、强实践的工具:敏捷和精益软件开发 197 更大规模的工具:丰田生产方式与精益体系 201 可视化:如何把工具投入实际使用 205 第五 篇.知识产品方法论 第十二章.创造知识的完美半成品:优衣库和苹果公司的 .启示 211 优衣库卖给我们的是什么 212 如何把知识注入产品 216 苹果卖给我们的iPhone究竟是什么 218 苹果的产品:“完美的半成品” 220 优秀的产品本质上是“完美的半成品” 222 知识产品如何做成“完美的半成品” 223 第十三章.营造有意义的压力环境:商学院的启示 229 商学院提供的服务究竟是什么 230 对商学院教育的两个攻击 231 为什么都选择了高压力 233 最高等级的知识服务应该创造高压力 235 第十四章.方法论而非结论:麦肯锡的启示 239 咨询公司麦肯锡卖给我们的是什么 240 咨询公司卖给我们的服务可能是“方法论” 241 为什么方法论重要,结论不重要 245 第十五章.协作更好:维基百科的启示 249 两个特别的知识产品公司:谷歌和维基百科 250 谷歌和维基百科的产品:全球知识体 251 维基百科的知识创造方法论:如何大规模协作 253 Linux背后的协同方法论 255 结语.知识互联网的未来 |
| 编辑推荐 |
| 关于互联网知识付费的首部作品 知识工作正在被重塑,知识经济正在开启互联网时代下半场 为你展现互联网知识经济全景大图,解读新物种的前世今生 |
当我翻开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那种宏大叙事的气魄所吸引。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能够将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知识经济发展历程,梳理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从早期互联网的免费午餐,到如今内容付费、知识社群的百花齐放,这个转变的过程被描绘得生动而富有张力。书中有不少关于平台经济的讨论,涉及到了像算法推荐、数据驱动决策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但作者的解读角度却很独特。他不仅仅是将这些技术工具化,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重塑知识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上的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对于“注意力经济”的剖析,让我印象深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本身就成为了稀缺资源,而如何争夺、留存和转化注意力,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阐述不同平台在这方面的策略和演变,有些观点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而且充满智慧。作者似乎对互联网的演进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他并没有回避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资本在知识经济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他坦率地讨论了“唯流量论”对内容质量的侵蚀,以及“算法偏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他也积极地探索解决方案,比如鼓励多元化的内容生产,以及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精神的重要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群经济”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更是一种新的社会连接方式。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成长,这种归属感和共同进步的体验,对于很多人来说弥足珍贵。这本书让我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和乐观的认识,但同时也提醒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警惕和反思。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读了三分之一,虽然还没有完全深入,但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作者对当前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崛起,并非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试图去挖掘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这些驱动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时代浪潮。比如,在谈到内容付费的兴起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大家愿意为好内容买单”这个层面,而是更进一步地分析了用户需求的变化——信息爆炸的时代,筛选、提炼、深度的内容反而更具价值;平台的责任——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优质创作者;以及技术的作用——支付手段的便捷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都在为知识付费的土壤添砖加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一些案例时,能够跳出“成功学”的窠臼,而是用一种更加冷静、客观的视角,去剖析其中的商业模式、用户心理以及潜在的风险。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知识经济,更是在探讨一种新的社会协作方式和价值分配体系的形成,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作者的逻辑非常严谨,他层层递进地分析了互联网如何从一个信息载体,逐渐演变成一个强大的经济引擎,并且这个引擎的核心驱动力,越来越指向“知识”本身。他并非简单地将知识视为一种商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有不少关于“平台”角色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全书的核心之一。平台如何通过构建生态、制定规则,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通过数据和算法来优化资源配置,以及这些平台在知识经济中的权力边界和责任,都被作者一一展开。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能够保持一种辩证的眼光,既看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机遇,也警惕了其中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例如数字鸿沟的扩大、信息垄断的可能性等等,这让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相当别致,它不像很多经济学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作者在探讨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时,并没有忽略掉背后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他关注创作者的生态,分析他们在平台规则下如何生存、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他也深入挖掘了作为知识消费者,我们自身的行为模式是如何被互联网所塑造和改变的。比如,他谈到了“碎片化阅读”和“深度学习”的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对个人成长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因为它将宏观的经济趋势落脚到每一个普通人身上,让我们能够从更 relatable 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正在发生的变化。书中还有一些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信息茧房等问题的讨论,虽然尚未细读,但从章节标题和引言来看,都触及了当下社会的热点和痛点,值得深入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