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汉对照》是美国作家F·S·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它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及长岛为背景,通过**人称——卡拉维的叙述,描写了神秘富翁盖茨比执著地坚守爱情而*终被爱情所抛弃,并为之殒命的悲剧故事。它以优美的语言,精妙绝伦的技巧,细腻而精准地描画了“爵士时代”美国的社会风貌,堪称展现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破灭的一部绝唱,被视为美国“爵士时代”文学的象征。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汉对照》的问世,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使其成为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50年代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直作为美国高中、大学文学课的标准教材。20世纪末,在“百年*很好的100部英语小说”的评比中,《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汉对照》位列第二。
章 001
第二章 023
第三章 040
第四章 062
第五章 085
第六章 103
第七章 120
第八章 157
第九章 174
在我年轻懵懂、易受外界影响的年纪,父曾给我一个忠告,此后,这个忠告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
“当你想要评论某个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只需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所具备的优势。”
他没再说什么,但是我们之间总能够彼此心照不宣、心有灵犀,并且,我能听出他的弦外之音。时间一长,我形成了对任何人都保留判断的习惯。这个习惯使很多性格稀奇古怪的人向我敞开心扉,也使我成了很多无聊透顶的人的牺牲品。这种品性一旦出现在一个正常人的身上,就很容易被心术不正的家伙所察觉,并图谋不轨地与之接近。因此,在大学期间,我就被不公正地谴责为政客,因为我私下里知道一些狂妄不羁无名小卒的伤心秘事。这些秘密并不是我特意去打探的——当我通过一些迹象准确无误地意识到别人要对我诉衷肠时,总会装出昏昏欲睡的样子,出神地若有所思或者持一种敌对的轻浮态度。因为年轻人的诉衷肠,他们用以表达心声的言词通常是剽窃来的,并且由于明显的压抑变得支离破碎、难以理解。我无限希望能对任何事情都保留判断,并且还有点担心如果我忘记父的忠告,是否会错过些什么,正如父自命不凡地告诫,我也在自命不凡地重申:基本的道德观是生而不均的。
在我对自己的宽容行为进行一番夸耀之后,我必须得承认,它是有限度的。人们的行为也许是建立在坚硬的石块或潮湿的沼泽地上,但在过了一定程度之后,我就不在乎它究竟建立在什么之上了。去年秋天,我从东部回来的时候,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均衡化,并永远关注道德信念;我不再希望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看穿人们的内心。只有盖茨比,也就是赋予本书名字的那个人,能够对我这种反应无动于衷。盖茨比这个人,他身上所代表的一切都是我发自内心嘲讽的对象。如果人们的个性是由一系列完整的成功行为塑成的,那么他一定光芒万丈,他对于未来生活的前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就像一台能准确预测万里之外地震的精密仪器。这种敏捷的反应能力与那被誉为“创造性秉性”的柔弱无力的敏感性毫无关系——它是内心永怀希望的一种天赋,一种罗曼蒂克式随时准备着的浪漫情怀,他的这种品性我再也没在别人身上发现过,很可能今后再也见不到了。不——盖茨比*终的结局无可厚非;是那吞噬盖茨比心灵的东西,是那紧随他美好梦想的肮脏尘埃暂时使我对人们一时的大悲大喜、得意失意变得麻木不仁。
……
一次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富豪盖茨比的世界,他与盖茨比结识,故事也这样开始。在盖茨比的豪华宅邸里夜夜笙歌,尼克也对盖茨比充满探究和兴趣。随着认识的加深,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年轻时并不富有,并且深爱着一个姑娘黛西。后来二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黛西也与她分手,嫁给了一个纨绔的富豪子弟。
但盖茨比仍然深爱着黛西,妄图通过彻夜笙箫吸引黛西的注意。尼克被盖茨比的痴情感动,想为盖茨比与黛西牵线,但悲剧才刚刚开始……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汉对照》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的美国中上阶层的白人圈为背景,通过卡拉维的叙述,描写了盖茨比的悲剧。悲剧来源于盖茨比对爱情和生活的幻想,对上层社会的人物缺乏认识。小说谴责了美国特权阶层的自私专横,细腻精准地描画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风貌,展现了 “美国梦”的破灭,是“爵士时代”文学的象征。
F.S.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美国小说家。
1920年他的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出版,从此声名鹊起,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目前的地位,使他成为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除上述作品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缘》(1941)。
天呐,最近读完的这本小说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那种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浮华背后掩藏着的却是无尽的空虚和追逐。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香槟的气息,听到乐队奏出的爵士乐的喧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场景描写的精妙,每一个细节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那个“爵士时代”特有的迷人光芒,却又带着一丝腐朽的暗色调。主人公那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和浪漫,让人既为之动容,又感到一阵阵的宿命般的悲凉。读到最后,那种情感的冲击力久久不能散去,简直让人忍不住反思,我们究竟在追逐着什么?那些看似触手可及的美好,真的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吗?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高潮迭起,让人根本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后,心里空落落的,仿佛刚从一场盛大的梦境中醒来,留下的只有满地的碎钻和无尽的惆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我必须得说,作者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一个令人望尘莫及的高度。他擅长运用一种华丽而又精准的词汇,构建出那种上流社会的精致与疏离感。你会发现,即便是描写一个简单的眼神交汇,也能从中解读出千言万语的未尽之意和阶层间的无形壁垒。更绝的是,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那种细腻入微,简直就像是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把人性的复杂、欲望的驱动力展示得淋漓尽致。我读到好几个段落时,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排比和比喻,那种阅读的愉悦感,是很多当代小说难以给予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性实验,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词汇量都得到了提升,思维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了。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情感体验,是那种挥之不去、带着微醺感的忧郁。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的寓言,一个关于幻灭与追求的永恒主题。那种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倾尽所有,最终却发现自己所追逐的不过是一场海市蜃楼的悲剧性,让人深思。我个人认为,书中对“时间”和“过去”的描绘尤其到位,那种想要挽回逝去时光的徒劳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次的回望,都伴随着现实的残酷。这种厚重感,需要读者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它不像快餐小说那样即时满足,而是像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尝可能觉得烈性十足,但后劲悠长,回味无穷,让人在平静的生活中也能捕捉到一丝对命运的敬畏与无力感。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种经典老书的阅读体验会不会很沉闷,毕竟年代感太强了。但事实是,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设计得极为巧妙,充满了悬念和巧妙的伏笔。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吊着读者的胃口,总是在关键时刻揭开一层薄纱,但又马上抛出新的谜团。这种层层递进的感觉,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讲述同一个事件,每个人眼中的“真相”都有所不同,这让故事的质感变得非常丰富和可信。你会发现,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做着各自挣扎和选择的个体。这种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老辣的布局能力,读起来酣畅淋漓,绝非简单的消遣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成功,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对特定社会背景的精准捕捉和批判。它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它仿佛是一份详尽的社会切片报告,记录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财富如何腐蚀人心,以及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无声压力。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浮华之下的紧张感——人们为了维持表面的光鲜亮丽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作者没有直接进行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生活细节,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环境的压抑和人性的扭曲。这种不动声色的批判,比任何直接的控诉都更有力量。对于喜爱研究社会学或历史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解读空间,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的人心进行一次深刻的、近乎残忍的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