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陪孩子走过幼儿园三年
书号:978-7-5502-4278-4
CIP分类: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90779号
作者:杨雪扬著
定价:32元
开本:16开印张:14页码:224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内容简介】—————————————————————
上幼儿园是孩子真正独立的开始,离开朝夕相处的家人,与陌生的老师、小朋友待上一整天,各种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在这个问题上,家长更多的还是焦虑、不安、牵肠挂肚:幼儿园鱼龙混杂,如何选择?为什么每次送孩子去幼儿园都那么费劲?孩子在幼儿园吃饱没有?如何引导孩子讲述幼儿园的生活?……
作者拥有近30年幼儿教育与管理经验,非常了解哪些是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及入园后可能会出现的、家长关心的问题,对症下药,给出科学有效的建议,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园氛围,让孩子快乐度过幼儿园里每一天。
【作者简介】———————————————————————
杨雪扬,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燕东园园长,拥有近30年一线教学和管理工经验,曾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学科带头人。
前言
第1章选择幼儿园,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1.画中看理念
2.家近是个宝
3.老师的笑容是最好的名片
4.实地观察最重要
第2章了解幼儿园
1.幼儿园里学什么
2.晚一年入园又何妨
3.一日生活皆教育
4.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第3章帮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园准备
1.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调整作息时间
3.教会孩子使用大众化的语言
4.给孩子哭泣的权利
第4章帮孩子减少分离焦虑
1.带着“宠物”来入园
2.家长离园也要讲技巧
3.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断奶”
4.分阶段适应入园生活
5.离园后,家长与孩子谈论有讲究
第5章亲子交流
1.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当孩子爱上故事
3.让孩子在试误中学习
4.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5.让孩子拥有分配时间的权利
6.我的妈妈去哪儿了
7.欣赏孩子
第6章引导孩子学会与小朋友的沟通
1.孩子打架之后
2.当孩子的身边有位“特殊”的朋友
3.老实的孩子不一定吃亏
第7章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智慧沟通
1.罚站
2.感谢家长的宽容和信任
3.孩子受伤之后
4.孩子要升班了
5.家园合力力更大
6.信任是沟通的基础
第8章 幼小衔接
1.家有小孩初成长
2.生活中的数学
3.识字与阅读
4.做作文
这本育儿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堆砌理论的工具书,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作者对幼儿心理的把握入木三分,尤其是对于“敏感期”的解读,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探索兴趣的那一章节,没有采用生硬的“训练”口吻,而是强调家长要放下预设,真正去观察和捕捉孩子眼神中闪烁的好奇光芒。读完后,我立刻反思了自己过去在面对孩子突发奇想时的不耐烦,认识到那些看似无厘头的行为,其实是他们构建世界观的重要基石。书中提供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比如关于“物权意识”的建立,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自私”的标签,而是深入分析了这是孩子自我边界感形成的必经之路,并给出了既尊重孩子又维护家庭和谐的实用策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就像是春日里温暖的阳光,不刺眼,却能把心底的迷雾一点点驱散,让人在育儿的焦虑中找到了一种坚定的力量和清晰的方向。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的指导手册,更是关于“如何理解”的哲学启示,让我对这三年幼儿园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从容。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文字的节奏感简直是一绝,读起来毫不费力,但每一页都蕴含着深沉的智慧。作者对“好父母”的定义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塑,不再强调无条件的牺牲和全能的榜样,而是提倡一种有界限、有自我、共同成长的亲子关系模型。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放手”和“介入”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黄金平衡点。比如,在处理孩子与同伴的冲突时,作者建议家长首先要克制住“马上解决问题”的冲动,而是引导孩子去复述冲突的感受,这比直接仲裁要有效得多,它培养的是孩子的共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情绪容纳”的部分,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允许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释放负面情绪,远比强迫他们“马上开心起来”更有利于心理健康。这本书没有给我制造新的焦虑,反而像是一个强大的情绪过滤器,让我过滤掉了外界不必要的杂音和比较,专注于自家孩子的独特节奏。对于那些习惯性追求完美的父母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清凉散,提醒我们,允许自己和孩子都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教育。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诚和不打官腔的叙事风格。作者似乎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位置,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分享了自己从新手父母到成熟引导者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在谈论“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期”时,那种细腻的描摹,让我感觉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边,感同身受地理解我的挣扎。她没有提供那种“一剂灵药”式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这是一个“双向适应”的过程,家长也需要适应孩子的成长和分离。书中关于如何设计“告别仪式”的小技巧,简单却异常有效,它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告别的可预测性和安全感。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度的亲子关系体检,发现了一些以往忽略的盲点和潜在的沟通障碍。它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事是,育儿不是一场需要速战速决的战斗,而是一场需要耐心陪伴的马拉松,关键在于步伐的稳定和对沿途风景的欣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时间轴死板地划分年龄段,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育儿主题展开,这使得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都能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阅读和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规则制定”的讨论,她强调规则不是用来限制,而是用来提供安全感的框架,而且这个框架需要随着孩子能力的发展而弹性调整。书中举例说明,三岁时“不能打人”的规则,到了五岁可能升级为“我们用语言表达不满,但如果情绪太激动,我们需要先分开冷静五分钟”,这种递进式的引导比一成不变的禁令更具教育意义。再者,书中对“学习”的理解也十分开阔,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灌输,将“学习如何失败”、“学习如何请求帮助”、“学习如何等待”都视为关键的早期教育内容。这种全景式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幼儿园的三年是为孩子一生打下“社会适应力”和“情感韧性”的基石,而不仅仅是学习字母和数字的预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内在操作系统,指导我们如何持续升级自己的育儿软件。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扎实,但表达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就像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园丁,告诉你如何培育一株幼苗,而不是生硬地搬运成熟的盆景。我特别喜欢它对于“非言语沟通”重要性的强调。在三到六岁的阶段,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还不够完善,很多需求和情绪是透过肢体动作、眼神和行为爆发出来的。书中详尽地列举了识别这些“沉默信号”的方法,比如孩子反复触摸某个特定的玩具可能代表着对安全感的渴求,而不是单纯的依恋。这种对幼儿内在世界的深度挖掘,让我在处理日常小摩擦时,能更快地穿透表象,直达问题的核心。此外,书中对“规则的有效性”的探讨非常深刻,它指出规则的生命力不在于严厉程度,而在于执行者(父母)的态度是否一致且充满善意。读完此书,我不再把每一次管教视为一场权力斗争,而是视为一次建立信任和清晰界限的对话机会。这套育儿理念,构建了一个坚固而有弹性的家庭教育环境,让我确信,良好的家庭教育,其核心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和对孩子内在需求的敏锐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