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傢有四男
定價:29.0元
作者:(加)梁鶴年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108052018
字數:8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西方教授的東方育兒經
·性格是天生,人格要培養;由三歲開始,男孩子要像男孩子
·男孩子*重要的品質是紀律,鋼琴是培養紀律*好的工具
·父母與孩子並不是平等的關係,因為父母和孩子的權責並不對等;
傢不是講民主的地方,因為傢庭不是契約關係,沒法拆夥
·主動幫助孩子選擇“閤適的”朋友,可以幫助孩子的性格正麵成長
·不鼓勵戀愛成熟而遲遲不婚
內容提要
梁教授在西方生活四十年,卻一直堅持用東方式的理念來“管教”傢裏的四個男孩:他認為父母與孩子並不是平等的關係,因為權責不對等;梁傢的四個孩子甚至大學時代都要住在傢裏,因為傢庭纔是學習相處之道的佳場所——與朋友交,閤則留不閤則去,而與傢人處,閤與不閤都不能脫身。他認為男孩子重要的品質是紀律,而鋼琴是培養紀律的好工具。他和太太創造機會,主動幫孩子選擇“閤適的”朋友,這可以幫助孩子性格正麵成長……
在西方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梁教授的教育方式顯得“傳統”而“不閤時宜”,可在西方卻引來效仿和學習,對於中國今日的父母來說,他提供瞭一種視角和選擇。
目錄
作者介紹
梁鶴年,加拿大女王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院長、教授,2009年榮譽退休。1970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係,197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城市規劃碩士學位,1982年獲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碩士學位,1985年獲英國雷丁大學土地開發與管理博士學位。曾在加拿大擔任聯邦財務部顧問,並創辦“國傢不動産高級官員論壇”、“企業地産高級研修班”、“大使論壇”,在加拿大和亞太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學術號召力,於2003年入選《加拿大名人錄》。1986年開始迴國講學,現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開設課程,並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高級顧問和專傢組成員。2002年被國務院授予外國專傢高奬——“國傢友誼奬”。
文摘
西方教育講興趣,重自由。傢長、學校為孩子提供瞭大量的選擇,不強迫,不堅持。理論很好,尤其從東方孩子填鴨式教育去看。
但是,孩子始終是孩子,大多數都是注意力分散,集中力不夠,亂打亂撞、淺嘗即止怎能發掘齣真興趣?除瞭極少數的例外,興趣是須靠紀律來培養的。沒有紀律的興趣不會長久,沒有紀律的自由隻是鬍來。紀律是持之有恒,否則一事無成;紀律是正誤分明,否則糊塗一生。天下所有孩子都易悶、厭舊、怕輸。小時不矯正,大時改不瞭。紀律是良方。
四個孩子都從小學鋼琴,一直到皇傢音樂協會的十級。我和妻都想孩子懂音樂,一生受用;但我們更重視孩子學音樂,因為學音樂要紀律,紀律更加是一生受用。彈琴不能,指頭按哪個琴鍵就發哪個音,對錯馬上聽齣來,不能抵賴,無需解釋。英語中,“學科”與“紀律”同叫“discipline”,你念哪個“學科”就是你念哪種“紀律”。
孩子易悶。練琴是重復又重復,悶極瞭。學習任何知識、技能都如是。熟纔能生巧,未熟之前就悶死瞭,哪會有生巧的日子?若是堅忍下去,自有成效,就算沒有太大的成績,也有纍積的成果。人生很大部分都是刻闆的,工作如是,傢庭如是。在日常的平凡的細節中,偶有所覺所悟,就是收獲瞭。可惜我們的心被悶占據瞭,什麼好東西都進不來。紀律訓練孩子耐性,使他知道大多數的成就來自耐性,而且,來自耐性的成就更可貴。還有,耐性就是不懈怠,不懈怠就會保持警覺,保持警覺就不會錯失機會。
孩子厭舊。彈新麯好玩,但轉眼就是老調,沒趣瞭。小時候,玩具、寵物如是;長大瞭,讀書、工作也會如是。五分鍾的熱情,非但一事無成,更養成輕浮、卸責的壞習慣。紀律訓練孩子的堅持。我傢孩子學什麼都是自由選擇,但一旦選擇就要從一而終(當然可以在選擇時定下哪個時刻、哪個階段是終點)。從一而終就是忠誠,對人對己都不可缺少,是男孩子特彆可貴的操守。
孩子怕輸。指頭按錯琴鍵,一次又一次,不乾瞭。小時候,捉迷藏、下棋如是;日後,考試、見工也會如是。失敗乃成功之母,怕失敗就會怕嘗試,怕嘗試怎會有進步?紀律訓練孩子盡力,不單是體力、智力,更是心力、意誌力。跌倒不打緊,站起來再試纔要緊。世界其實不是真正鼓勵嘗試:成功人人贊,失敗沒人憐。如果不是從小就在傢裏的鼓勵、支持下養成“永不言死”的信心,一齣道就會被殘酷的現實嚇壞,永遠不敢犯難攻堅。不怕輸不是不知輸,是知而不怕;不是無知的狂妄,是有知的剛毅,是男孩子特彆動人的品質。
一切習慣都是養成的,壞的習慣由因循養成,好的習慣由紀律養成。就算有天分、有興趣,如果從四五歲開始到中學日日要練琴,終有些日子會覺得悶極。孩子們懂耍賴,易就是賴老師:老師教得不好、老師教得重復。教孩子紀律其實也在教他尊師。尊師不是尊重老師個人的品德、知識,是尊重老師象徵的“學問的高貴”。不尊敬老師就是不尊重學問。
教琴老師是對中年猶太夫婦,女的教鋼琴,男的教樂理,也是街坊,與我傢相距不足一百米。女的還可以,男的就使人頭痛。首先,他自視大師,教孩子是屈就,他肯定不樂業。孩子們懂裝蒜。如果哪天他們無心學習,就裝傻扮懵地問他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他就滔滔不絕地為以色列辯解,那天的學費也就白交瞭。十多年來,這對夫婦外齣度假都是由我傢替他看屋。這不簡單,他一走就是十多天,夏天割草,鼕天掃雪,天天收報紙和郵件,晨昏開燈、關燈(裝著有人在傢以防盜),都是我和孩子去做。當然沒有酬勞(一般外國孩子都要拿錢)。他既是老師,我們也不計較。……但是,我們堅持要孩子們尊重老師。孩子們當然知道這位老師是怎樣的人,但我們要孩子們分開老師的身份和人格。尊師是學生的本分,不是學生給老師的麵子,凡老師都要尊重。西方太強調“老師如朋友”。老師不是朋友。朋友與朋友是對等的、平等的,學生與老師不然。老師傳授學問,學生追求學問。因此,在學問上,老師與學生不是對等,一個授,一個求;也不是平等,一個尊,一個卑。以水為例,老師有水,學生求水,但必須老師在上,學生在下,水纔可以從老師流往學生。對一些學生來說,老師友善使他們對學問嚮往;但對另一些學生來說,老師友善使他們對學問兒戲。無論是人倫上還是理性上,老師與學生的關係落點在學問:樂意傳授學問的是好老師,願意追求學問的是好學生;好老師與好學生的共通之處是雙方都尊重學問。放在老師對學生,這是有教無類;放在學生對老師,這是尊師重道。
我傢堅持孩子尊師,並不代錶孩子們的老師都好—都有學問,都樂意傳授。但好老師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決定性因素。一般的老師都不壞。雖然難免懶惰、偏心或,但如果孩子尊師,就不會招禍,總會學點東西。更關鍵的是,尊師會吸引好老師。在這功利的時代,尊師重道的越來越少,東西方均如是。作育英纔不再是高貴的使命,而是打工。以作育英纔為己任而去選擇當老師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值得被尊重的老師也越來越少。老師行業越來越不被尊重,也不追求尊重。真正獻身作育英纔的老師常有懷纔不遇之屈,碰到尊重好老師的學生、珍惜好老師的傢長就有知遇之心、施展之所,孩子就受用無窮瞭。
我傢積極為孩子找好老師,建立與老師的好關係。每學期的傢長日,每個老師要接見班裏學生的傢長,我和妻每次都去,一同去。日後經老師們的指點纔知道父母一同去是如此關鍵。一般小學生都是媽媽齣席,除非孩子有大問題,爸爸很少去。從老師的角度去看,父母同去代錶傢長對孩子學業的重視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也就是好傢長。我和妻非但見班主任,凡教孩子的老師,無論哪一科,無論孩子在哪科的成績如何,都見。見老師是要輪候的,我傢孩子又多,往往就是整個晚上,甚至兩晚。老師們見我們認真,也對我們認真。一般老師對一般傢長的手法是避重就輕,除非問題嚴重,否則老師說的是無關痛癢的話。傢長喜歡聽老師贊自己的孩子,若是批評,就會替孩子辯解。我和妻一開始就請老師講講孩子的問題,沒有問題就請老師指點如何可以更進一步。因此,傢長與老師之間不是一問一答,是有商有量,為的是孩子的進步。我們發現這是老師樂意的,因為代錶傢長對他的信任,這是大的尊重。這會帶齣老師的善意,對孩子多點關注,好的老師甚至提供課外材料、特彆作業和單獨指導。
我傢是隱惡揚善,不好的老師我們裝聾作啞,好的老師我們大力錶揚。如今是人人爭取權利的時代:老師爭,傢長爭,甚至孩子都爭,結果是大傢的視綫都轉移到彆人的“短處”上,都落點在“問題”上。這種局麵下,多可以做到消極地處理短處、解決問題,不可能積極地發揮長處、創造機會。每個傢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英纔,我們更希望彆人的孩子也成長為英纔。這樣,我們的孩子的朋友也是英纔。孩子在英纔之中成長,集益廣智。鶴立雞群,你的周圍仍都是雞;小池中的大魚始終是小眼光,大海中的小魚一旦成長就是海闊天空。我們非但當麵贊揚老師,更寫信給校長錶揚他(並給他副本),甚至上書教育局。有時,信在教育局的報刊上登齣,我們一方麵感謝當局重視,一方麵難過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好老師被更多的傢長錶揚。我傢孩子從小學到中學都碰上好老師。到瞭大學,老大選讀化學,老三選讀數學,都是直接受老師影響。
……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華麗的文字盛宴,初讀時差點被那些繁復的句式和極其考究的詞匯“絆倒”,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會沉醉其中無法自拔。這絕不是那種追求簡潔明瞭的快餐式閱讀,它更像是在品鑒一壺需要耐心溫熱的老茶。作者似乎對古典文學有著深厚的積澱,時不時就會冒齣一句拗口卻精準無比的比喻,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比如,形容憂愁時,他沒有用“心情沉重”,而是寫成瞭“那憂愁如同生銹的鐵錨,沉入意識最幽暗的海床”。我甚至需要查閱好幾次字典,但這額外的付齣是值得的,因為它帶來瞭閱讀體驗的質的飛躍。這種文學性的追求,讓整本書的格調瞬間拔高,即便是描述最平淡的場景,也充滿瞭油畫般的質感和厚度。對於追求閱讀深度的老讀者來說,這簡直是久旱逢甘霖。
評分這本書的想象力簡直突破天際瞭!我從來沒想過一個故事能把科幻、曆史和哲學思考熔鑄得如此自然流暢。作者似乎對時間旅行的悖論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它不是那種生硬地拋齣時間機器,然後讓主角亂跑一氣的俗套。相反,每一次穿越都伴隨著對因果律的精妙拷問。比如,書中對於“蝴蝶效應”的描繪,不是簡單的蝴蝶扇動翅膀引發風暴,而是通過一個極其微小、幾乎可以忽略的古代人物選擇,最終導緻瞭整個現代社會底層邏輯的徹底顛覆。讀到那些關於“平行自我”的片段時,我甚至會停下來,盯著天花闆思考,如果我當初做瞭另一個決定,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樣子?敘事節奏的掌控也堪稱一絕,時而如同史詩般宏大,描繪星際文明的興衰更迭;時而又聚焦於個體情感的掙紮,那種麵對已知命運卻無能為力的悲愴感,真的能透過紙麵滲齣來。特彆是高潮部分,那場跨越數個紀元的對決,文字的張力如同拉滿的弓弦,讓人手心冒汗,幾乎無法呼吸,直到最後一頁閤上,那種震撼感依然久久不散,絕對是近年來罕見的硬核科幻佳作。
評分我是在一個漫長的寒假裏讀完的,可以說,這本書幾乎占據瞭我所有的空閑時間。它構建的世界觀龐大得令人咋舌,卻又在細節上做到瞭滴水不漏,仿佛作者手中握著一張詳盡的、涵蓋瞭數韆年曆史的族譜和地理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構建文明”的熱情,他對不同種族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經濟體係的設定,都具有極強的邏輯自洽性。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在頭腦中維持如此龐大且精密的體係而不至於混亂的?特彆是關於那個失落文明的考古部分,充滿瞭懸疑和解謎的樂趣,每一次新發現的符號、每一塊殘破的壁畫,都像是給讀者一個微小的綫索,引導我們一同踏上探索真相的旅程。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一度忘記瞭自己正坐在暖氣房裏,仿佛真的置身於那片充滿異域風情的古代遺跡之中,感受著風沙的侵襲和曆史的低語。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對“人性灰度”的描摹,絲毫沒有臉譜化的傾嚮。我們通常期待英雄是全然光明的,惡人是徹底黑暗的,但這本書裏的角色,每一個都復雜得像一個活生生的人,甚至比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人都更令人費解和著迷。我特彆喜歡那個配角,一個曾經犯下滔天大錯,卻在餘生中試圖用近乎苦修的方式去彌補的角色。他的悔恨不是廉價的眼淚,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裏做著微小而艱辛的善事。作者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他是否得到瞭救贖,而是把判斷權完全交給瞭讀者,讓我們自己去權衡他的過失與功德。這種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因為它迫使我們直麵一個殘酷的現實:很多時候,重要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我們選擇麵對錯誤的方式。而且,書中對不同階層人物的刻畫也入木三分,貴族的傲慢、平民的狡黠、底層人民的堅韌,都通過生動的對話和細微的動作細節展現齣來,讀起來絲毫沒有說教感,反而充滿瞭對世間百態的深刻洞察。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開頭其實有點慢熱,我差點因為主角早期的優柔寡斷而棄讀。但請相信我,堅持下去絕對是值得的!它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處理一種深刻的“宿命感”與“自由意誌”之間的拉扯。主角的人生軌跡似乎從一開始就被設定好瞭,他不斷地掙紮、反抗,試圖偏離既定的航道,但每一次努力似乎都隻是更加堅定地駛嚮那個注定的終點。這種無奈感滲透在每一個章節裏,讓你感同身受。這種設定帶來的戲劇張力,遠比一個一帆風順的主角來得震撼人心。這本書教會我的不是如何勝利,而是如何在注定失敗的框架內,活齣屬於自己的尊嚴和色彩。結尾處理得極其乾淨利落,沒有拖泥帶水,它沒有給齣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而是留下瞭一個巨大的、值得迴味的空間,讓讀者可以帶著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繼續在心中完成這個故事的最後幾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